台灣大學戲劇系
-
現象‧現場
當導演,也得看天吃飯?
美國表演藝術工業嚴謹,自有人才供需,所以早有一套制式的教學做法傳承,讓所有的學生都能遵循一套「好用的公式」。台灣的工業鬆散,觀眾要求不高,市場需求小,因而有許多導演人材不是流失,就是在原地徘徊。但是即使一開始沒有招牌響亮的導演老師主導校園製作,單純以演員角度考量的劇場創作,其實不難發現創意的「奇蹟」與「生機」,學問在於如何引導而已。
-
回想與回響 Echo
引發「東方主義」焦慮的《金寶貝》
本劇弔詭的是,「戲中戲」呈現中國傳統文化在西潮的衝擊下付出家毀人亡的代價,但是故事結尾時,「金寶貝」阿安肯定父親所做的一切改革。劇本的表面「教喻」可以簡化為:當東方遇見西方,新舊思想引爆致命的衝突,毀滅後的救贖則寄託在信基督、生小孩,如此這般地才獲得重生。這樣的命題的確頗令人不安!
-
即將上場
台灣大學戲劇系二〇〇〇年學期公演《金寶貝》
台灣大學戲劇學系成立二年來,首次走出校園,在專業劇場初試啼聲,演出美國華裔劇作家黃哲倫(David Henry Hwang)的作品《金寶貝》Golden Child。《金》劇亦可視為台大戲劇系與美國戲劇學者交流合作的成果展現。傅爾布萊特學者艾理士(Thomas Ellis)於本學期擔任台大戲劇學系客座教授,開設課程並執導本劇;全系師生亦全力動員參與各項籌備工作,包括演員、設計、佈景、燈光、製作執行、經費募集、宣傳等製作事宜,皆由學生完成。藉田課程理論與實務的配合,將成果落實展現在《金寶貝》一劇。同時,《金》劇也將以同組演員雙語(國、英語)演出,企圖呈現一種本土與世界兼容並蓄之教育劇場演出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