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訴求多元,「產值」仍可期待 略述台灣的同志題材劇場作品
許多有心的創作者不但從性別理論、人性剖面與生命現象來看同志題材表演,,深具前衛與邊緣特質的同志表演藝術,未來仍有各種「產值」的可能。
許多有心的創作者不但從性別理論、人性剖面與生命現象來看同志題材表演,,深具前衛與邊緣特質的同志表演藝術,未來仍有各種「產值」的可能。
想了解台灣女性劇場工作者的心思與情感,「女節」是把重要的鑰匙。延伸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的精神,女人扶持女人,既要痛快地演,也要誠實地講述女人自己的故事。 一九九六年,女節從金山南路上的地下室pub劇場開始,彷彿某種秘密結社的革命行動,觀眾隨著口碑湧入,或坐或站,發現女人當家的劇場原來樂趣無窮、齣齣驚喜。後來,pub轉手,女人做戲的精神沒變,第二屆女節移居皇冠小劇場,成為台灣劇場界期待的風景之一。 第三屆女節,即將登場。主辦單位請來了美國著名的女性主義團體開襠褲劇團,聯合本地女性創作者,以每週兩齣戲共八個演出,溫柔覆蓋整個四月。 女性當家劇場 議題形式不限 延續前兩屆女節不限議題或形式的特點,今年女節的演出,依舊是多款樣式,風情各異,包括無語言的《我倆長住的小屋》、拆解崑劇原型的《柳‧夢‧梅》、重新詮釋王昭君和番傳奇的《招君內傳──女書之一》、人偶同台的《廚房》、影像裝置為重的《絕對值》、強調嗅、觸、味覺的《宛若我是》、聚焦女人間情感的《踏青去》,以及來自美國的開襠褲劇團(Split Britches)帶領工作坊成員呈現的《迷情洋裝》。 這次女節裡的幾齣作品,不約而同從「王昭君」、「白蛇傳」及「梁祝」等經典故事出發,編導透過深掘、顛覆或改寫,在「新版」中反映當代女性創作者對於女人自我角色、形象與情感的認知態度;傳統以男性掌控書寫權力(his story)的歷史,在「女節」的劇場裡受到全新的挑戰。 人們熟知的王昭君,是以漢人觀點為主,被描寫成一個一步一回望,滿含委屈悲情被迫出塞和番的宿命女子,但深愛戲曲又廣徵博文的資深劇場編導汪其楣,在排戲期間,從帶領演員閱讀《資治通鑑》、《史記》等各種史料開始,集體創作出一個新的「招」君。招君成為主動選擇「異國婚姻」嫁給老、小匈奴王以完成自我的當代新女性;同時,汪其楣也在戲中虛構了另一個女性巫師「阿滿」,來對照呼應招君,透過兩人往返的書信,呈現兩位女子自主的人生。 新解白素貞婚姻枷鎖 重看牡丹亭男驚夢 一直是個優秀製作人
第三屆女節今年為共襄盛舉地慶祝第十屆皇冠藝術節,訂定「十全十、美女節」的主題。邀請美國知名的女性主義劇團「開檔褲」與六位國內女性編導,一起呈現各具特色的最新小品。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