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
-
音樂 從1993、2003到2023……
台美聯姻,為《囍宴》開展下一段人生
2022年8月,楊呈偉在「華文音樂劇」創辦人郭柏毅車上,聽見了自己19年前改編李安同名電影《囍宴》的音樂劇原聲帶。或許音樂總是有辦法超越時間,兩人在此訂下了重製之約,讓1993年的電影、2003年的音樂劇,數十年後重現。 那時的楊呈偉,才剛歷經另一段和劇場截然不同的人生搬到加州,生了小孩,不再四處巡演,過著穩定的家庭生活,投入房舍設計領域,也轉行經營其他事業但在疫情期間,他帶著家人搬回台灣,重回舞台一解對劇場的思念。即便後來家人返回加州,他還是繼續來回台美,參與華文音樂劇製作的《夢幻愛程》(The Fantasticks)音樂劇演出。這次合作,重新燃起楊呈偉心中「想要為台灣與美國劇場牽線,想要向國際述說台灣故事」的使命感,正如他當年創立亞美劇團「Second Generation」,在亞裔移民史音樂劇《鋪軌》後又推出《囍宴》的熱血激昂。 時間倒轉到1993年的紐約。如今已是百老匯知名導演的戈登.格林柏格(Gordon Greenberg),當年只是二十出頭的小夥子,即便有著看似開明的父母、住在看似進步開放的紐約,依然徬徨於如何和父母開口出櫃。那是在通俗影視出現如《威爾與葛瑞絲》(Will and Grace)這樣的同志題材之前,「我反而在一部台灣電影找到共鳴。」戈登說。那時的他,擔心自己是否就要違背意願走入婚姻,想不到卻是母親主動打來試探:「我昨晚夢到你來東安普敦度假,還和我說『這裡太多帥哥了我要出櫃!』」戈登就這麼「迂迴」地出櫃,感受到父母的支持與理解。 1993年的《囍宴》,便是如此觸動了像戈登一樣徬徨青年的內心。「特別是在雞尾酒療法問世後,HIV不再是絕症,同志運動也來到另一階段,市面上出現許多成長類書籍,有給父母、也有給孩子的,幫助雙方克服心理恐懼。」戈登說,「世界在前進,你停步就是一種後退。」世代差異,並非意味著全然決裂,如戈登進一步指出:「全面否決上一代思維,是沒有建設性的。」藉由李安電影帶出的家庭關係,事實上正代表了不同世代如何彼此理解的支持。 2023年的《囍宴》重製,讓楊呈偉找上這位如家人般的好友兼鄰居。兩人首先面臨的挑戰,便是這「時代不停向前」的30年差異。1993年電影面對兒子出櫃的衝擊,2003年音樂劇安排的同性婚姻結
-
少年往事
溯源之前的溯源
對藝術家劉若瑀的認識,不外乎「優人神鼓」的創辦人而「鼓」也成為藝術標誌。不過,這其實是1993年之後的她,邀請黃誌群加入、擔任擊鼓指導,原本的「優劇場」正名為「優人神鼓」,她也在2004年將本名「劉靜敏」改為「劉若瑀」。鼓與名字,是外顯的,但更著重朝向內在的修煉,恰如劉若瑀說話的語氣既平靜又溫暖,既平穩又充滿生命律動。 「優劇場」創團的最初5年其實是劉若瑀「溯源」的過程。當時的「溯計畫」,包含:走白沙屯媽祖遶境;學習太極導引;《七彩溪水落地掃》用民間文化的形式講述環境問題;第一次進實驗劇場的《鍾馗之死》運用踩高蹺和北管、太極拳,以車鼓弄形式完成《巡山頭》,《老虎進士》採用道士科儀等。後來離開優劇場的王榮裕創辦金枝演社,還有吳文翠、邱秋惠等人也在溯源之後繼續往前走。 但來自新竹眷村的劉若瑀說:「他們就是在這樣的背景裡長大,而我就是竹籬笆隔著一層⋯⋯」她的溯源又在哪裡?
-
藝@展覽
胡金銓的「武藝」 當代藝術「新傳」
今年適逢胡金銓八十歲冥誕,從去年開始,包括紐約、巴黎等地陸續舉辦胡金銓紀念影展活動,國家電影資料館擁有最完整豐富的胡金銓文物收藏,這次展出改以當代藝術結合文物再詮釋,除了呈現胡金銓的電影美學風格,並希望藉由胡氏美學的再造,象徵典範的傳衍。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國片「春天來了」,好演員在哪裡?
尋找下一位台灣電影巨星!
二○○六年,國片總觀影人次攀上近五年來的高峰,這個令人振奮的現象,更讓不少影人相信低迷已久的國片已經逐漸回春。但是,除了已經有資金的投入,國片的製作環境,還亟需有實力的演員,而訓練有素的劇場演員,是否可能成為未來的「國際電影巨星」?!
-
電影導薦Movie
平靜人生下的洶湧愛情
什麼樣的愛情,會讓人銘念一生?什麼樣的愛情,會掀起生命底層的滔天巨浪?李安的《斷背山》、金基德的《情弓》,要讓人「問人間情是何物」,是否只能「直教人生死相許」?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空服員到大明星
趙文瑄 文學與電影讓他自在翱翔
熱愛文學與電影的趙文瑄,居然從未想到自己可以演電影!三十二歲才出道的他,之前曾當了十年空少,卻在落地想要轉行當老師的關口,一則選角廣告開啟了他完全不一樣的人生,從此展翅翱翔於兩岸三地演藝圈中。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這個暑假,讓我們很「經典」
想一想,你有多久沒有看經典文學了?暑假的一開始,我們想回頭看看被遺忘的經典。 兩件事請讓我們想做這件事:去年一家知名廣告集團發表一份「當迷世代─台灣酷文化研究報告」,舉出台灣大學生最普遍的六大「當迷(Dumbing)」現象,「殺時間」是其中最大的訴求,因之發展出零食、簡訊、網路交友、外帶、八卦媒體等集體行為,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去查查誠品書店銷售排行:銷售第一名的書種是「減肥」書,第二名暢銷書種是「美食」書。 第二件事則是我們自己對表演藝術的反省。上一期的「藝次元曼波」單元,旅美導演李安與優人神鼓藝術總監劉若瑀的對談裡,李安談起台灣的表演藝術創意及精采度均足,但「少了具有思想深度的大劇作家」。經典是可以一再重複閱讀,一直到今天,李安還帶著孩子進劇場去看田納西‧威廉斯的劇作。 於是我們想在暑假裡,用經典來「殺時間」。有趣的是,這一期的「藝次元曼波」,吳念真在與李立群的對談中,便回憶有一年初中的暑假作業,作文題目是「《卡拉馬助夫兄弟們》讀後感」,六百多頁的大部頭書,「書中的人名又有簡稱、又有暱稱,看到第五頁就忘掉前面的人叫什麼。」吳念真寫讀書報告的時候,很認真地寫:「很難,我看不懂」結果班上其他人因為抄書,全部不及格,只有他得了九十分。老師說:「我是要告訴你們,你們此刻看不懂的書為什麼是世界名著?要記住一點─因為老了可以再看。」 老了還可以再看。但是在人生不同的階段裡,經典帶來不同的滋味,這一期的特別企畫「異世代看經典」,國小六年級的張杰今年給自己的暑假作業是看完《三國演義》文言文版,從小學一年級起,已經看遍了《水滸傳》、《包公案》、《封神榜》、《聊齋》等故事,其中他最喜歡的就是「劇情高潮刺激,人物變化多端」的《三國演義》。而新舞臺館長辜懷群,則透過京劇看三國,透過三國理解中國人的世情。誰說三國人物,灰飛煙滅? 今年是德國劇作家、詩人席勒逝世兩百週年,德國議會把二○○五年定為「席勒年」,在德國各地展開為期一年的馬拉松式的紀念活動。愛樂電台知名音樂主持人,同時也是小提琴家的彭廣林說,談席勒,就不能不談到貝多芬,貝多芬傳頌後世的第九號交響曲中的《快樂頌》,歌詞正來自席勒所寫的詩。而對從小學小提琴的建中應屆畢業生鄭淳仁來說,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紐約到回家之路
這天一大早,一身棉衣的,打鼓的劉若瑀就來到雜誌社辦公室裡 「啊!好久沒見到李安了。」 李安當年認識的是演戲的劉靜敏。八○年代初,劉靜敏還在演藝界,是蘭陵劇坊一炮而紅的「荷珠」,主持兒童節目、演文藝電影片,為了讓蘭陵劇坊更好,她塞了三雙高跟鞋在行李裡,紅塵滾滾飛去紐約,認認真真地想做個偉大的女演員。李安改變了她的戲路。 李安算是劉靜敏在紐約大學的學長,李安學電影,劉靜敏學表演,在李安「不計成本」的畢業製作裡,當時台灣金鐘獎得主的劉靜敏免費當他的女主角。這位學長介紹劉靜敏去上感官記憶的劇場訓練課程,學習新的表演方法;英文還很破的劉靜敏,不到一年便一舉考上向來注重英文咬字行腔的紐大表演系。 在表演系,劉靜敏接觸了果托夫斯基的貧窮劇場;從貧窮劇場,她的表演路回到了劇場與原始人文關係的思考。 劉靜敏丟掉了高跟鞋,真真實實地踏在土地、自然裡去尋找身體內在的動能。一九八七年,她在木柵老泉山上成立了優劇場,她和團員們跑山、練氣、打太極,後來走全省、走印度、走到西藏;她的劇場之路從西藏回來之後,走的路越來越遠,卻離自己的文化越來越近。一九八八年,劉靜敏創立優劇場,從此展開一條漫長的東方身體文化的修練與實踐之路。 她褪去了劉靜敏,變成了打鼓的劉若瑀。和李安在越洋電話裡的長談,讓打鼓的劉若瑀想起在紐約的「劉靜敏」,劉若瑀眼眶泛紅,自責怎麼忘記了如此重要的生活過程,關鍵地影響了後來的生命發展;「紐約經驗幫我們開了一扇門,打開門之後深入進來,原來自己的東西在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