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藝術節
-
焦點專題 Focus
村上的雲淡風輕 吳義芳的澄澈之舞
在《夏.村上春樹》中,吳義芳以村上春樹早期作品為觸發和動能,讓身體追索陳述文字的狀態、情調、氛圍,這是舞蹈家的村上春樹情懷。沒有針對村上春樹的任何一本書,《挪威的森林》、《聽風的歌》、《一九七三年的彈珠玩具》、《國境之南.太陽之西》在村上式的氣氛和空氣中,吳義芳打破、重組原有結構,抽繹「連繫」為主要概念,編創關於人與空間及人際關係之種種擬想。
-
焦點專題 Focus
深探東方能量 重塑西方肢體
由比利時靛體舞團藝術總監艾寇.倫茲與台灣舞者蘇文琪共同編創的《迷幻英雌》,背後蘊藏著對東方劇場與舞蹈的能量運用的反芻與重組,從而重新建構肢體的形式。擔綱獨舞的蘇文琪,在這支探討「個體獨立的自由」的舞作中,展現強烈的個人特質,而每一次的演出,對她而言,隨著人生的歷練成長,都是一次嶄新的呈現。
-
焦點專題 Focus
貝多芬頌讚快樂 布拉瑞揚探索快樂
布拉瑞揚與許芳宜的新作《快樂頌》,一路追尋快樂的軌跡。「貝多芬到底想表達什麼?」布拉瑞揚潛入音樂與內心的深層,那些快樂的樣子與時刻是什麼?雙人舞中的主動與被動,兩人關係的施與受,何者才是比較快樂的?布拉瑞揚說:「通常主動者主導行動,被動者相反,一定是這樣嗎?主動者追尋快樂,給予快樂,但得不到回饋時會快樂嗎?」深入快樂,發現這些似是而非,黃明正與許芳宜的雙人舞變得耐人尋味。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劇場的聲音 聲音的劇場
從容地遊走於古典、電子、實驗、民謠、爵士、流行等領域,將音樂化作一道道黑暗之光,以聲音的體貼、以歌詞的詩意,撫慰都市人的心靈,用樂器用聲效用歌唱用唸白,帶我們張開耳朵,聽見世界,看見自己,觸得到夢。她是音樂創作人、廣播主持人雷光夏。 橫跨劇場、電影、廣告配樂,創作型流行歌手最愛的鍵盤手,他的音符如水般清新甘甜,通過雙手在琴鍵間淡緩流瀉而出,沒有過度渲染的情緒,總是為聽者留白,通過旋律的流動,灌注自己的喜悅與哀傷。他用音符與世界對話,他的音樂是想像的色彩。他是全才音樂人陳建騏。 仲夏台北,雷光夏與陳建騏將要以莎士比亞為題,透過音樂召喚莎劇經典場景。本刊邀請兩位音樂人對話,暢談創作之路上,音樂以及音樂之外,其所創造的。
-
即將上場 Preview 繪本挑戰小巨蛋 走向親民又「娛樂」
《向左走.向右走》 就是要好好說故事
相較於在國家戲劇院上演的《地下鐵》和《幸運兒》,這次黎煥雄要拋開「美學」、「藝術」包袱,不往劇情敘事、導演手法、表演形式等層次鑽牛角尖,而為走進小巨蛋的一般民眾服務,以自己二十年劇場經驗為基礎,做一個質感對得起自己,而又親切、可以親近的娛樂性作品。
-
舞蹈新訊
舞上時尚伸展台
陽光型男、運動帥哥、性感熟女、嬌美辣妹當一個個時裝模特兒典型站上伸展舞台,搔首弄姿,DJ打碟聲滾滾躍動,你發現自己置身時髦走秀場;忽而服飾開始有不同的穿法,兩人穿一袖,襪套穿手臂,各種布料在手腕或雙腿的局部誇大律動中,名牌定義悄悄滑落;身體姿態和動作線條,由標準制式丕變為充滿實驗與多元的遊戲,誰說時尚、社會標準、自我形象就是那個樣? 遊走藝術、娛樂、創意三個版圖的崎動力舞蹈劇場,此次由旅德的台灣編舞家孫尚綺與活躍於香港舞蹈圈和音樂劇界的何靜茹共同創作,以時尚為主題,用舞蹈做延伸,玩玩身體、布料、與空間之三者遐想,探索個人的原創力。王孟超的舞台設計,將製造出菱形前沿如伸展台之時尚風貌,舞者則集結了周書毅及旅德的黃欣怡等人。孫尚綺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伸展台,它反映了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舞作藉著各個舞者的風格展示,到多人的身體即興,歡愉異質取代了單一標準。「是你穿服裝?還是服裝穿你?」孫尚綺一語中的。就讓一場炫目的另類時尚,開啟你的身體想像吧!(周倩漪)
-
舞蹈新訊 舞蹈跨領域,身體跨空間
三位編舞家的《跨.舞蹈》與楊春江《空.百》
舞蹈跨領域,身體跨空間,第九屆台北藝術節中將有兩套舞作嘗試大膽實驗。《跨.舞蹈》找來三位編舞家,以三段獨舞展現舞蹈與戲劇、影像、行為藝術之結合。演出過《流浪者之歌》、《狂草》的前雲門舞者王維銘編作〈獨〉,一個人的溫柔、另一人的恐懼、最後那人的渴望虛擬出互動與單獨的交織。楊維真的〈奇慾境〉以多面鏡子反射內心與外在的各種映照,在真幻迷離的氛圍中詰問自我。孫梲泰的〈越位〉中,身體倒立懸吊,往全身的深處和極限走,將發現什麼? 香港編舞家楊春江的《空.百》運用即興舞蹈進入百年建築空間,牯嶺街小劇場曾位處舊書街,前身是中正二分局,其本身的歷史性成為靈魂遊走的意義場域,身體穿梭於門、窗、桌、椅、牆、柱之間,直至真空,舞蹈與裝置、光影、音樂的共舞,訴說著建築與史蹟的斑駁,封存的段段時空變成饒富探究的身體旅程。(周倩漪)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臺北藝術節「亞洲藝術共同體」系列
現代音樂劇場與古典題材的對話,本月相當熱鬧:《福春嫁女》取材西方經典,《梧桐雨》取材中國古典,製作上都是一時之選,值得期待。然而另一方面,我們對南亞地區古典藝術與現代劇場的結合,向來卻頗為隔膜。本屆臺北藝術節,牯嶺街小劇場演出的幾檔「亞洲藝術共同體」,略可彌補此一缺憾。 來自泰國的油甘子劇團《死亡禁語》,由佛教神話出發;菲律賓的伊沛格劇團《黃金城傳說》,則取材民間傳說。兩個作品都與貧窮、生態、政治或宗教衝突等現實問題交織連結,形式也都使用面具、舞蹈、音樂、甚至影像等多種元素,應能帶來一場文化震撼。此外,甫從亞維儂征戰歸來的「泡泡小姐」楊維真,也將和中生代舞者王維銘、孫梲泰,共同在「亞洲藝術共同體」系列中代表台灣,演出《跨.舞蹈》,也值得一探。 文字|鴻鴻 詩人、劇場與電影導演
-
戲劇新訊 尋找東方的前衛身體
牯嶺街小劇場「肢體劇場,亞洲發聲」
以「東方前衛」為活動主軸的台北藝術節,今年結合「牯嶺街小劇場」的策展創意,以「肢體劇場,亞洲發聲」為題,四檔演出分別從戲劇、舞蹈、數位藝術等面向,思考長期受到歐美文化影響的亞洲身體,如何打破禁忌與藩籬,展現屬於東方文化的前衛本體。 韓國首爾NOTTLE劇團《歸途》改編自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的反戰諷刺詩作《死亡士兵的傳說》,集合了默劇、舞蹈、肢體動作與音樂等超越語言限制的表演媒介,質問著存在於「戰爭」與「生活」間的人們,「心」該如何安放?甫創團的「8213肢體舞蹈劇場」由舞者孫梲泰與董怡芬組成,作品《三氯乙烷釋放體》由劇場導演符宏征跨刀整合,將兩人過去一年放逐流浪異國,接受不同文化撞擊的感受,透過肢體展現。 《非關展覽》是新加坡年輕數位藝術家Choy Ka Fai在二○○三與二○○五年間,於跨界合作團體KYTV(Kill Your Television Artist Collective)中所發表的兩個作品Design For Death、Not available on Print Date的集結,表現形式介於表演和視覺藝術之間。壓軸演出則為日本知名劇團Pappa TARAHUMARA男演員松島誠的獨立創作《HANE-G》,劇名日文為「羽根爺」,指的是一位有翅膀、會飛的老爺爺,從他的角度,凝視都會人寂寞的心靈。(廖俊逞)
-
特別企畫 Feature 帳篷表演饗宴-點燃「太陽馬戲團」中國熱的台灣之光
林永彪《星夢曲》 新譜亞洲魔幻風
京劇科班出身的林永彪,是近年來太陽馬戲團作品融合東方特技的主要人物,他把太陽馬戲團的工作經驗帶回台灣,為戲專綜藝團編導屬於東方的魔幻特技劇場《星夢曲》。林永彪說:「跟『馬戲』相比,『新馬戲』的創作走向,更加強調表演者的人性化與整體效果。技巧還是非常重要,但是,人更加被大大的突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