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歌劇
-
焦點專題 Focus
「在那遠方,你們走不到之處」:華格納的《羅恩格林》(上)
在華格納(Richard Wagner,1813-1883)的整體歌劇創作中,《羅恩格林》(Lohengrin)有著承先啟後的地位。雖然它一般被視為作曲家最後一部浪漫歌劇,但在音樂結構上,如同其後的作品,《羅恩格林》已是很清楚地以一幕、一景為單元寫成;在戲劇層面上,大量的群眾場景、人物的互動則依舊不脫19世紀法語大歌劇(Grand opra)的樣態。另一方面,寫作《羅恩格林》到首演期間,華格納由德勒斯登宮廷樂長到流亡他鄉,是其人生的一大轉捩點。 從構想到首演:歷史與命運的交錯 應在1841╱42年間,華格納已接觸「羅恩格林」相關題材。在完成《唐懷瑟》(Tannhuser,1845年首演)後,他於1845年夏天開始寫作劇本,於1848年4月28日完成總譜。1848年9月22日,為慶祝德勒斯登宮廷樂團成立300年,華格納在宮廷劇院音樂會安排演出《羅恩格林》選曲,為第1幕由傳令官宣布決鬥開始至該幕結束,由其親自指揮。全劇原計劃於德勒斯登首演,準備工作都在進行中,卻因華格納同情革命的行動,為避免被捕,他於1849年5月9日離開德勒斯登;一週後通緝令發佈,《羅恩格林》首演計畫自然付諸流水。1850年4月,華格納寫信給在威瑪的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請求他設法安排該劇演出。李斯特一本大力支持華格納的立場,於同年8月28日,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101歲生日當天,在威瑪指揮該劇首演,並撰文大力推薦這部作品。(註1)華格納自然想親身參與首演,但被李斯特鄭重警告並嚴厲拒絕。華格納未能在場體驗作品成功的首演,是他生命裡的一大憾事。1871年11月1日,《羅恩格林》在波隆那(Bologna)演出,是華格納第一部在義大利被演出的作品,相當轟動,不僅掀起年輕一代義大利作曲家的華格納風潮,也影響了威爾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之後的創作。次年,華格納獲頒該市榮譽市民的頭銜。
-
音樂
從歷史出發 西班牙王子的人生悲劇
西班牙文Don╱Doa是一種對貴族男性╱女性的尊稱,相當於英文中的Sir/ Lady。在某些歌劇作品中,我們會看到角色名字前面帶著這樣的尊銜,比如莫札特的「喬凡尼」或是威爾第的「卡洛(斯)」,即表示該角色乃是一位西班牙貴族。威爾第的歌劇《唐卡洛(斯)》(Don Carlos,正確譯名「卡洛斯閣下」),改編自大文豪席勒的同名詩劇,內容係根據西班牙王子卡洛斯(Carlos de Austria,1545-1568)的生平加油添醋而來,是一部以歷史人物為題材的故事。 從法語大歌劇展開的創作 卡洛斯王子是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與第一任妻子瑪莉亞的獨子。或因父母是近親通婚,卡洛斯出生後便患有一些精神疾病。由於是長子,卡洛斯在1560年正式被冊封為王儲。父子倆人間本就存在一些齟齬,後又因為政治意見相左擴大嫌隙,導致菲利普二世在 1568年將卡洛斯囚禁。卡洛斯曾試圖向父親求和卻遭到拒絕,最後病死於獄中。坊間一度流傳著「菲利普二世殺死長子卡洛斯」的傳聞。 法國的伊莉莎白公主(Elisabeth de Valois,1545-1568)最初是許配給西班牙的卡洛斯王子,但出於政治利害上的考量,最後被嫁給了菲利普二世,成為他的第三任妻子。伊莉莎白成為西班牙皇后時才14歲,她與菲利普二世的婚姻雖然短暫卻互信和睦。伊莉莎白與繼子卡洛斯同年,兩人之間關係友好,她亦常扮演父子之間的潤滑劑。當她獲知卡洛斯被囚禁時,相當意外難過。卡洛斯過世不久,伊莉莎白亦因曾多次流產大傷元氣而英年早逝。這些留給了後世劇作家一些遐想的空間,進而繪聲繪影出伊莉莎白與卡洛斯之間的私情。 歌劇(Opera)這個劇種雖起源於義大利佛羅倫斯,但主導歌劇在19世紀上半葉發展的城市卻是巴黎。這其中,不可不提一位靈魂人物作曲家梅耶貝爾(Giacomo Meyerbeer,1791-1864),以及他所引領的潮流「大歌劇」(Grand Opra)。典型的法語大歌劇有5幕,內含法國人鍾愛的芭蕾場景,故事經常取材自歷史,而背景則多圍繞著政治衝突。法語大歌劇不論在長度、題材、形式上,都與一般熟知的義大利歌劇傳統存在著差異。19世紀上半葉,各地的歌劇作曲家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樂曲介紹
《阿依達》中的底比斯門 歌劇史上的壯麗凱旋
由義大利作曲家威爾第所寫的歌劇《阿依達》,以埃及為背景書寫古國中的悲戚愛情故事,其中一個重要場景就是「百門之城」底比斯,法老王率領眾臣民在此迎接打敗衣索比亞軍隊的拉達美斯將軍榮歸,民眾的歡欣歌頌,祭司的莊嚴歌詠,接著在埃及長號的吹奏下,響起慷慨激昂的進行曲,迎接凱旋歸來的拉達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