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義大利作曲家威爾第所寫的歌劇《阿依達》,以埃及為背景書寫古國中的悲戚愛情故事,其中一個重要場景就是「百門之城」底比斯,法老王率領眾臣民在此迎接打敗衣索比亞軍隊的拉達美斯將軍榮歸,民眾的歡欣歌頌,祭司的莊嚴歌詠,接著在埃及長號的吹奏下,響起慷慨激昂的進行曲,迎接凱旋歸來的拉達美斯。
偉大的經典永遠不乏迷人的傳說,威爾第的《阿依達》便摻雜著許多不正確的軼聞,例如靈感是來自埃及神殿底下一對相擁的男女骷顱,實際上這是只個虛構故事;又說這齣歌劇是為了慶祝蘇伊士運河開通,及開羅總督歌劇院開幕而作,實際上威爾第起初並未答應,總督歌劇院只好拿《弄臣》來救急。
百門之城成為凱旋場景首選
不過五十七歲的威爾第終究收了埃及總督高達十五萬法郎報酬,一八七一年十二月廿四日,《阿依達》於開羅舉行首演。時間設在遙遠的古代,背景則挑選擁有四千年歷史的埃及兩大古城孟菲斯(Memphis)和底比斯(Thebes)。第一幕場景在現今開羅附近的孟菲斯王宮,神諭指派埃及將軍拉達美斯擔任大元帥,征討入侵的衣索比亞,在眾人祝福下堂皇出征。
第二幕場景迅速轉到距離孟菲斯七百公里遠的底比斯,拉達美斯已打敗衣索比亞軍隊,法老王率領眾臣民前來迎接將軍榮歸(古代人移動真迅速)。底比斯位於尼羅河中游,在荷馬史詩《伊利亞德》中曾描述道:「埃及的底比斯,那裡的人穿著華麗,擁有世間最豐饒的財富;底比斯有城門百座,兩百名戰士駕馭著馬匹和戰車,通過每個城門,奔馳沙場。」因此歌劇史上最壯麗的凱旋場景,自然不可放過「百門之城」底比斯。
在底比斯城門前,一開始由民眾歡欣唱出「榮耀歸於埃及」,婦女們柔美唱道「把蓮花與月桂織成頭冠獻給勝利者」,男祭司則莊嚴歌詠「請仰望裁定勝利的至高神明,在勝利之日將感謝獻給諸神」。接著在埃及長號的吹奏下,響起慷慨激昂的進行曲,迎接凱旋歸來的拉達美斯。作曲家使用了當時所謂的「埃及長號」,這是長達一米二的單活塞細長型直筒喇叭,當時威爾第誤以為是考究得來的埃及古樂器,後來才得知根本是透過幻想打造的現代樂器,也因此這款特製埃及長號又被稱為「阿依達號」。
這段純器樂演奏的凱旋進行曲,對華人而言卻成為一首朗朗上口的合唱曲《同唱中華》。原因是被譽為「中國合唱之父」的李抱忱教授,在抗日戰爭前夕的一九三五年,將此曲填上「你聽!激昂的軍樂聲,飄飄乎滿天空。軍樂齊聲奏,頌揚我五千年神明華胄……」歌詞,在北京太和殿前指揮六百名青年大合唱,也就這樣被收編為國民政府指定的「愛國歌曲」。
城門前凱旋歌舞成了票房號召
而為了因應當時「大歌劇」的需求,威爾第在凱旋進行曲之後,安排數段充滿異國風情的舞蹈音樂,作為演出時的奴隸舞蹈或獻祭片段,最後再由三組合唱團輪番歌詠,結束在底比斯城門前的凱旋場景。雖然某些嚴厲的音樂學者認為此段太過譁眾取寵,破壞了整齣歌劇的悲壯架構,但若從「景觀歌劇」角度而言,第二幕第二景的凱旋場景,的確是《阿依達》最受歡迎的票房號召。
作為古埃及的聖地,底比斯於一九七九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遺產,一九八七年《阿依達》亦首次在這座古城門前,由多明哥率領義大利維洛納露天劇院一千四百人進行盛大演出。虛構的《阿依達》,因為威爾第的非凡音樂,和金字塔一樣成為人類的不朽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