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蓓拉的房間
-
焦點專題 Focus
允許更多可能,與這份「不舒服」
「為何」及「如何」藉由表演藝術表達、思考、處事,去呈現你們認為的表演藝術的魅力是什麼? 藝術可能從來不需要誰,投身於此,駐留於此,只是自己想要、需要。為什麼是表演藝術?的確不一定要是表演藝術。藝術的形式那麼多,大家舒服自在都好,但我選擇以劇場為志業、用這樣的方式繼續跟世界交流,可能就在於它,不舒服。 把時針倒著走,拍手的觀眾退回進場的隊伍、演員回到排練場、編劇寫下第一句台詞、某時某地某人有了第一個念頭,那也僅是千思萬緒的其中一縷,直到它化做行動,一切才正式開始,只是,一切哪這麼容易。把一個腦袋想說的話說清楚就夠難了,一群腦袋,天啊。編劇、導演、演員、設計群、行政和技術部門,每一個成功誕生在觀眾眼前的作品,都經歷了所有人的「自己」不斷拆開、重組,為了共同的目標進行改變,最終組成這群人獨有的、磨合過的形狀。允許更多可能發生、不斷打開自己的這份不舒服,不只是作為表演者、也是身為人的我,最大的收穫。 自身經驗來說,較少在沒有文本基礎下發想,多數時候,都是在劇本裡挖掘角色。通常我會先梳理劇作家筆下的意圖,也會和導演溝通,在不影響大方向的情況下,嘗試角色的各種可能。那演員如何透過角色表達自己?有趣的是,扮演時,我既是隱形的、但角色又無處不是我。我想說什麼不重要,我只在乎角色想說什麼,每次都是帶著「只有我能替祂說話了」的心情去靠近角色。也因為每個人生命經驗不同,解讀的目光跟選擇的行動也就代表了演員自己。成為一座階梯讓觀眾跟隨,讓角色的每一步,可以被清楚接收跟理解,是我的首要任務。這個過程需要的技術真的可以磨練一輩子,身體的語彙、距離的拿捏、聲音的使用,還有同理的心。 除了演員,我同時也是樂團的vocal,第一次透過演員以外的身分去表達自己,應該是大學時期休學的兩年間,學運迸發,街頭大大小小的社會運動占據了我的視野,熱潮消退後,大家回歸日常,被劇烈搖晃過的腦袋才開始沉澱,像是昆蟲脫殼完後在原地觀察自己留下來的殼,啊,原來自己長這樣啊。自我反思溢滿到需要找個什麼接,啊,應該是音樂。 2013年尼德劇團在國家戲劇院演出的《伊莎蓓拉的房間》,是我第一次在劇場裡,被音樂直視。不是音樂劇也不是其他音樂類型,是只有在這個作品裡才成立的音樂,既沒有強調角色或歌手,也沒有著重在情節的推進或心情的抒發。不會用好聽去
-
特別企畫 Feature 獨家專訪尼德劇團導演
楊.洛華茲:劇場是創作者與觀眾進行能量交流的場域
享譽歐陸的劇場導演楊.洛華茲,將在十月帶著尼德劇團的知名作品《伊莎蓓拉的房間》首度造訪台灣,為台灣觀眾呈現一場觀照人類歷史的表演視覺饗宴!本刊編輯趁七月時採訪2013亞維儂藝術節之便,專訪了亦在亞維儂演出新作《七十六號市集》的楊.洛華茲,請他一談對藝術與劇場創作的種種思考。
-
特別企畫 Feature
回眸一瞬的百年孤寂
《伊莎蓓拉的房間》藉著一個九十歲的盲眼女人帶路,觀眾一路看到她曲折的一生,也回顧了廿世紀的發展史。舞台上的表演者同時身兼演員、舞者和歌手的角色,敘事由文本、語言、音樂、舞蹈交織而成,這些元素彼此沒有孰重孰輕的問題,極其平等且平均地散布在這個作品之中,並巧妙地產生連結和呼應,形成「反映事物的心靈空間」。
-
即將上場 Preview 與詹.洛華茲與尼德劇團的第一次接觸
《伊莎蓓拉的房間》 回顧世紀的記憶
享譽歐陸的比利時尼德劇團,將首度訪台,演出編導詹.洛華茲的代表作《伊莎蓓拉的房間》。這個作品由詹.洛華茲自編自導,寫的是他家族的故事,也是紀念其父之作。透過女性主角伊莎蓓拉,在房間中追憶一生,也讓觀眾回顧二十世紀的歷史記憶。透過越洋訪談導演洛華茲,讓我們更貼近創作的原點。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林向秀舞團《光的另一邊》 比利時尼德劇團 《伊莎蓓拉的房間》
很明顯的「旺季」來了!如果要驗收國內戲劇與舞蹈創作者的成果,五月實在是個好機會,但這也是驗收市場承載量的殘酷時刻。 舞蹈方面我特別期待林向秀和王維銘合作的《光的另一邊》。他們兩人之前在實驗劇場發表過的雙人舞片段,刻畫中年男女的情感生活,緊湊、入微、張力與趣味十足,並展現了年輕創作者欠缺的成熟況味。這次加入兩名年輕舞者,應有更大幅度的表現。舞蹈界盛行跨界風多年,但最後累積下來的還是從身體出發的紮實編舞家。林向秀的舞作再度驗證,對人生的體會有多深刻,藝術即有多動人。 劇場方面我最期待比利時尼德劇團《伊莎蓓拉的房間》。此團成名逾二十年,這齣作品既狂野又博學,展現對生命、對歷史的豐富見解,形式也多元。導演從父親遺留下來的五千八百多個各式收藏品發想,這種「物件」詮釋世界的題材,前有彼得.葛林納威《代表世界的100件物品》,近有香港前進進劇團改編董啟章小說的《天工開物》,可惜我們都無緣得見。這次要記得來開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