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袖與胭脂
-
說戲
鏡花水月之王奕盛小傳
去年夏天,王奕盛被團長邀到國光,討論國光三十展覽,將是一場數位光影沉浸展。 「沉浸」二字大流行,我卻一直沒跟上,心裡虛虛的,不過一看是奕盛,就安心了。這位影像詩人不會高冷地把科技當解剖機械,果然,開宗明義就溫柔地說 : 「沉浸不是靠科技,要靠作品,要讓戲情把觀眾勾魂入神。」更說國光新戲最特別的是文辭,簡淡幾筆,內蘊無窮,他想用科技把這些特色呈現出來。 這是交成績單的時刻,好在我們有自己的新戲。我總擔心後人寫這段歷史時,只有《四郎探母》、《紅鬃烈馬》可填,因此幾十年來全團嘔心瀝血,總算沒繳白卷,這是台灣的創作,甚至還可能引領了當代某些創作的風潮!把這些端給奕盛吧。 展覽的核心是半小時的光影劇場,並不是把現有的新戲錄影剪輯精華,奕盛要我們提供角色,要把「不相干的角色重新組合」,例如王熙鳳凝視李後主,王羲之的朋友和孟小冬對話。 我想起國光數年前的一部新編戲《水袖與胭脂》(2013),這是我們假想出的「海上仙山,鏡花梨園」,那裡有武大郎、西施、程嬰、梅妃,有的滿足於自己目前在戲裡的設定,有的還在追尋劇作家尋求進一步的被創作。而奕盛要的新戲文辭,不要太扣緊劇情,想要抽象的金句,可以引發種種想像。 就在忙著過年時,國光搭起了「虛擬攝影棚」,箱管同仁們辛苦翻出各戲的頭飾妝髮服裝,演員紛紛問:「要演哪段?」「舞台布景要復原嗎?」「對手戲的演員呢?」天翻地覆忙了好一陣子,誰也不知這些新拍的片段將會怎麼呈現,奕盛諱莫如深,只說自己緊張得睡不著覺,只叮囑不能穿綠色衣服,因為虛擬攝影棚是綠色,《金鎖記》抽鴉片那段因此換穿黑底花,魏海敏老師一邊換衣服一邊納悶奕盛要搞什麼鬼。 開幕記者會,答案揭曉。 「雙融域」頓成美拍勝地,如詩如畫,似夢似仙。大家忙著拍照,奕盛卻不見了,原來他嘟著小嘴,惘惘然退到角落。問他為什麼不開心 ? 他說:「大家都只說好美好美,就只是美嗎?都沒看出我的用心,裡面好多細節。」 細節?對這些戲這麼熟的我,也只沉醉在夢裡,細節在哪裡? 奕盛像個不被了解的小孩子,被我們再三催促,才從頭至尾解說了一遍: 由聲音的鍛鍊開始,這是京劇演員的日常,情由心生,詠嘆成調。落井的前朝宮女出現在破碎銅鏡裡,象徵京劇曾跌入谷底。一聲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誰的「箱」愁誰的歌 國光「伶人三部曲」上海叫好叫座
國光劇團大膽地在上海大劇院一口氣完整演出「伶人三部曲」─《孟小冬》、《百年戲樓》、《水袖與胭脂》,不依循傳統套路,以京劇為載體結合多元藝術,企圖走出新局。大陸戲曲百花遍地,演劇藝術千篇一律,所謂新編並未打破原來框架,這次國光劇團在探索京崑兼收多種藝類中自成一路線,形成了不拘一格的國光美學新精神。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登台前
地點:國家戲劇院後台 時間:二○一三年三月七日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國光劇團《水袖與胭脂》演員上妝
國光劇團《水袖與胭脂》演員上妝 五、六個壯漢站成一列, 手裡清一色拿的是紅色塑膠框背面有仕女圖的小鏡子忙著上妝。 導演李小平出手幫一個上好妝的猴臉加強勾臉的輪廓, 他笑著說:「大家都忘了我還會這個!」
-
藝號人物 People 傳統戲曲導演
李小平 自尋出路的遲到青春期
從科班學花臉的京劇明日之星到無法上台轉入幕後當「管事」,從完全浸潤京劇圈子到接觸現代劇場、回頭灌注戲曲新創生命,李小平的人生跌宕,更勝戲劇。他說話時,不平焦燥的神情,像是個青春反叛期的小男生,「前陣子我高一的兒子開始反叛期了,我才想到,我好像根本沒有青春反叛過。」李小平的青春期晚了點,他的戲既是創意,也是反叛,這一路從懷疑、抗拒到重生更是一個自我追尋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