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劭婕
-
焦點專題 Focus
我創作,以另一種聲音……
語言,在日常裡交會,也在日常裡消散與誤解。我們常以彼此「最大公約數」的方式說話,是否有可能一再回望,那個最初的聲音。 本次「我創作,以另一種聲音」專題,邀請3位創作者編舞家瓦旦.督喜、音樂藝術家曾伯豪、演員李劭婕。他們以舞蹈、聲音與詩句,向自己的母語提問,對話,思考有機會的話,或能以這樣的語言做夢? 瓦旦以身體掏挖太魯閣語的縫隙,用舞蹈翻動被遺忘的土壤;曾伯豪在多語混種的音樂裡,聆聽台灣土地的脈動;李劭婕則以客語詩與舞台,書寫疼痛,也重寫自己。在拍攝時,我們為3人準備了一面鏡子。鏡中有他們的臉,也有被折射出的世界;有過去的記憶,也有未完成的自己。就像母語,它是我們映照生命的鏡子,提醒我們,另一種聲音一直存在,且持續等被以不同方式被聽見。 (本文出自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
-
焦點專題 Focus 「日常,並非理所當然。」
李劭婕 以詩與戲重寫自己
「雖然大家可能看不出來,但其實我真的蠻孬的。」李劭婕說。 一直到今年,才即將嘗試自編自導自演獨角戲的李劭婕,其實充滿不安。她一邊宣傳又一邊提醒大家「不要太期待」,「因為我真的不知道最後會變成怎麼樣。」 多數時候,她看起來是那麼無所畏懼,總是願意主動開啟各種嘗試,例如踏進少年監獄,擔任表演老師;又或者幾年前開始首次嘗試客語詩,就立刻拿到臺中文學獎的首獎、甚至獲得文化部的補助,開始著手完成自己的客語詩集。 常常是這樣的,連她自己都還沒徹底釐清某些事,就被推著要往某個地方前進雖然說,她也知道,那些她畏懼的、心生疑惑地、尚未明朗的一切,從不是因他人所迫,全是她塞給自己的功課。
-
戲劇
暴力不曾缺席,如影隨形
「家暴這件事,其實,我們都在共犯結構裡。」舞台設定為雙面台,觀眾們於此同時凝視著另一側觀眾觀看家暴的上演。「我們」從觀眾的客體,在此安排之下成為相互觀看經驗的主體,我們與兩位主角一同在「經驗」著暴力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