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調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古今常民的創意大接龍
雖然沒有正式統計,但是「梁祝」在中國藝術史應該創下紀錄。幾乎說得出的藝術形式都有「梁祝」,音樂、舞蹈、戲劇、戲曲,乃至電影、電視,說的、彈的、拉的、唱的、傀儡的、動畫的無處不在,使「梁祝」成為影響最深遠的民間共同記憶。與其說各家梁祝是在詮釋同一個故事,不如說是「一『梁祝』各表」,大家只是利用它的故事架構,陳述自己心中的奇想。
-
專題報導 Feature
傳統與現代的交感
再創傳統戲曲的新生命,尋找與現代觀衆心靈的契合點,是兩岸戲曲界共同關心、也在摸索實驗的重大課題。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余秋雨先生將《紅樓夢》編成黃梅戲,也將《白娘娘》重編搬上舞台,在大陸劇壇引起震撼,前者甚至再掀黃梅戲的熱潮。余秋雨先生去年十月間訪台參加崑曲會議,本刊特邀名劇作家貢敏先生作了一次對話,提出這兩齣戲的新詮觀點。
-
觀察站 Review
越劇的起源
越劇爲浙江的地方戲,現在的寧(波)紹(興)老人還管叫越劇爲紹興戲。越劇本來不是紹興人唱的,是紹興的鄰縣嵊縣人所唱,因嵊縣觸紹興府屬,所以地方人士沿稱越劇爲紹興戲。越劇的前身是「紹興高腔」,其音綢之高亢,一如豫劇(河南戲)。紹興的前身高腔是「的篤班」,而「的篤班」的源由來自木匠做工時鎚鑿碰擊所發出的「的的篤篤」聲,木匠一邊工作一邊哼唱,以「的篤」聲爲節奏韻律,並以一唱一和相應。後來就漸漸發展成爲「的篤班」的「紹興戲」,然後又成爲「紹興高腔」。「紹興高腔」没落後,越劇興起。 紹興戲的「的篤班」及「紹興高腔」都是男人所演唱,早期的越劇則全由女子演唱。現在的越劇則男女演員都有,惟成名走紅的都是女演員,如大陸的越劇皇后袁雪芬和台灣的周彌彌是。 早期的「的篤班」的成員班包括演員、後台(文武場)打雜每班約十數人,他們因逃荒而成羣流離他鄉,路過之處有要他們演唱的就搭台唱幾天,賺點錢回家。這種「的篤班」因此也有人叫它「討飯班」,形容他們生活之苦。 「的篤班」演唱時没有管絃樂器,除鑼鈸外,就是「的的篤篤」竹器木器的敲擊陪唱,到越劇時才有胡琴簫笛等絲竹樂器伴奏,唱腔音調也改良了,黃梅調就是依越劇曲調而來的。 文字|楊征 紹興耆宿、名攝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