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史托克豪森

相關文章 4 篇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作曲家趙菁文的讀譜術

    樂譜的創作、呈現與再創作

    若說音樂是一種語言,那麼最初,音樂只能以口傳心授的方式流傳。但為了幫助傳遞,書寫必然是唯一的途徑。事實上,在公元前2000年前,就已經發現了一些符號,證明了現代樂譜的前身。經過歷史的洪流,人類集體的貢獻使得今日的我們,能夠透過特定的符號,跨越時空與前人交流,閱讀他們當時縈繞內心的旋律音符。 演奏家對樂譜的解讀 「發展至今的五線譜,是一套近乎數學科學般高度精密又具有邏輯的記號!」作曲家趙菁文舉例,相較於舞蹈、戲劇領域所使用的舞譜、劇本等,即使能夠記錄,絕大多數也必須仰賴演出者或導演等人決定最後的走向。然而音樂記譜上一旦標示了音高、速度、力度、音質、小節等等,就清楚地告訴了演奏者該知道的訊息。因此沒有任何一種藝術能有這麼高的輔助力,它近乎百分之百註記在樂譜上了。 音樂創作並不像繪畫、雕刻藝術那般,創作完畢就等於作品完成,樂譜若沒有發表就沒有聲音,它需要被演奏家呈現、觀眾欣賞,才算真正完成。也因此演奏家如何解讀樂譜的符碼,就變得相當關鍵。趙菁文認為:「音樂的自我發揮詮釋空間必須要站在『理解樂譜』後才去做自我詮釋。」但她感慨,大多人讀譜只是讀在表面上,也就是樂譜「看起來」如何,導致錯誤詮釋。原因在於他們並沒有真正對樂譜的細節、時代背景及作曲家的意圖進行理解。 她舉例,斯特拉溫斯基(Igor Stravinsky)的《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樂譜明確地標示著♩=50(四分音符為單位,拍子為每分鐘50下)的速度。但在網站上搜尋影片就可以發現,樂團跟舞團一起演出時通常比較精確,但只要樂團單獨演出,絕大多數是快很多的。趙菁文說:「演奏家常自認為這段規律重擊般的音樂是活潑熱情,然而它是詭譎、沉重、不那麼舒服的。」演奏家常以慣性來判斷,認為以往演奏過任何一種派別的樂曲,因此接下來的旋律性、點狀的音樂就如法炮製,然而「當演奏家以為的詮釋,改變了作曲家樂譜上記載的指示,就等於破壞作曲家的核心精神。任意更動內容,那就錯了!」趙菁文說。 如此一來,也許演奏家會質疑:「那麼我們表演的空間在哪裡?」殊不知,站在舞台上所還原的聲響、表情、觸鍵、音色都是演奏家的詮釋,沒有人能

    文字|李秋玫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 第一景中,一個像是講台的東西塞了好幾個人,伸出手臂怪怪地動來動去,而觀眾散坐在舒服的躺椅上,像是在天文台裡躺著觀賞各種星象。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挑戰感官超體驗 作曲家扮演造物主

    ○七年底過世的現代音樂家史托克豪森,生命中的最後巨構七齣連篇歌劇《光》的最後一齣《星期日》於今年四月初於科隆的Staatenhaus am Rheinpark的兩個廳進行世界首演。由西班牙「拉夫拉前衛劇團」的Carlus Padrissa執導的演出華麗驚人,史托克豪森在劇中挑戰觀眾除了味覺之外的每一樣感官,整齣五景的《星期日》可以說是五場從不同角度讚美神的宗教儀式。

    文字|沈雕龍、Klaus Lefebvre
    第224期 / 2011年08月號
  • 2004年時的史托克豪森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開啟聲音新世紀—史托克豪森

    二○○七年十二月五日,德國作曲家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1928-2007)去世。直到第三天,十二月七日,他的家人才對外發佈消息;據非官方消息,這是作曲家自己的指示,過世後,要讓他安靜三天,再將消息公諸於世。正如其生前的作品、為人行事,史托克豪森總是與俗眾不同,有如天上神明,過世亦然;而那安靜的三天等待,是否呼應了耶穌受難後三天的復活呢?

    文字|羅基敏
    第181期 / 2008年01月號
  • 鍾耀光的作品《吸積盤》,譜子開頭標明了樂器的圓形排列方式,也標明了每種樂器的敲擊方式及表現手法。
    特別企畫 Feature

    速成擊樂達人 關於擊樂的天才十問

    Q1:什麼是「打擊樂」?是不是有聲音的都算打擊樂?何時開始蓬勃發展? 「經由敲擊或摩擦物品,所產生的悅耳音樂」是打擊樂最簡單的定義,但在音樂家及演奏家的巧思下,打擊樂器的範圍無所不包,敲擊方式也有很多種。例如國內作曲大師金希文的作品中,曾經把大豆灑在大鼓上、台北打擊樂團上月甫舉行的「純粹II」演奏會,用刮鬍刀來刮鈸、韓國的Cookin廚師秀,切切剁剁的菜刀砧板也成了美妙打擊樂器;甚至許多用來製造音效的吹類樂器,如滑笛、火車笛、鳥笛,也被歸類成打擊樂器的一種。 現代作曲家很喜歡在打擊樂的世界裡發揮無盡創意,國內作曲家錢南章曾經作過一首《玩具交響曲》,跑去玩具反斗城買了一堆火車、玩具鋼琴等會發出聲音的玩具,配合打擊樂團伴奏,團員忙著操作玩具及演奏,台上台下玩得不亦樂乎。 從西方古典音樂史來看,打擊樂長久以來便是管絃樂團中的一員,而一九三一年算是一個轉捩點,法國作曲家瓦瑞斯(Edgar Varese)寫下作品《電離》Ionisation,是西方世界第一首完全為打擊樂器而寫的音樂作品,一九三六年匈牙利作曲家貝拉.巴爾托克(Bla Bartk)的雙鋼琴和雙打擊樂曲Sonata for Two Piano and Percussion,更喚起樂界對打擊樂可塑性的重視。一九六二年全球第一個打擊樂團法國史特拉斯堡打擊樂團成立後,越來越多的作曲家從事打擊獨奏樂曲的創作,造就了打擊樂的蓬勃發展。 Q2:成立一個打擊樂團的基本樂器有哪些? 台灣目前三大打擊樂團朱宗慶打擊樂團、台北打擊樂團、十方樂集,都屬於西方綜合性的打擊樂團,樂團內除了常見基本樂器:鐵琴、木琴、小鼓、大鼓、定音鼓,以及中國鑼鈸外,當然還有其他來自各國的各式各樣打擊樂器,例如:拉丁鼓、爵士鼓,以符合曲目演出需求。在傳統國樂團中,西洋的定音鼓、鐵琴、木琴甚至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國外有些單一樂器組成的打擊樂團,例如:木琴六重奏,或是以各式

    文字|鄭淑瑩、田國平
    第156期 / 2005年12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