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年十二月五日,德國作曲家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1928-2007)去世。直到第三天,十二月七日,他的家人才對外發佈消息;據非官方消息,這是作曲家自己的指示,過世後,要讓他安靜三天,再將消息公諸於世。正如其生前的作品、為人行事,史托克豪森總是與俗眾不同,有如天上神明,過世亦然;而那安靜的三天等待,是否呼應了耶穌受難後三天的復活呢?
閱讀十二月七日的新聞稿內容,感覺很「史托克豪森」。新聞稿由他的兩位紅顏知己絲蒂芬絲(Suzanne Stephens)與帕絲薇(Kathinka Pasveer)具名,代表與他合作的音樂家們和全球熱愛他音樂的人們,告知世人此事;換言之,他們都是史托克豪森的家人。新聞稿除了告知作曲家過世的消息,還告訴大家,他完成了362部作品,一九六九年以前的作品係由環球出版社(Universal Edition)出版,之後的作品,均由史托克豪森出版社(Stockhausen-Verlag)發行,作曲家的文字著作等其他出版品,則由史托克豪森基金會(Stockhausen-Stiftung für Musik,一九九四年成立)出版。新聞稿並告知世人,透過基金會,這兩位紅顏知己將會繼續推動演出史托克豪森的作品。全文營造的氛圍,令人強烈地想起華格納(Richard Wagner,1813-1883)。史托克豪森生前,亦經常被拿來與華格納相比。不同的是,史托克豪森的音樂生涯順遂地多,財務上不僅很早就能自給自足,更於一九九八年七十歲那年開始,每年八月裡,於居住地居登(Kürten)辦理夏令營,將他的音樂理念傳達給世人,亦培養了許多演奏新音樂的人才。
為二十世紀後半打開電子音樂新天地
一九二八年八月廿二日,史托克豪森於科隆(德Köln,英Cologne)近郊的小鎮出生,是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於動亂中成長的一代。大戰結束後,史托克豪森同時在科隆音樂院和科隆大學就讀,於前者主修鋼琴與音樂教育,於後者修習德語文學、哲學與音樂學。一九五○年,他開始學習作曲;一九五一年,他去了達姆城假期班(Darmstädter Ferienkurs),接觸了序列音樂(Serialism)的作曲手法,很快地掌握其中之精妙,這是他走上作曲之路的轉捩點。一九五一年可稱是史托克豪森生命裡重要的一年,他完成了音樂院的畢業論文後,寫出了第一部重要的作品《交叉遊戲》Kreuzspiel;這一年,他第一次結婚,夫人之名已寫在一九五○年作品《給多麗絲的合唱曲》Chöre für Doris中。一九五二年,史托克豪森赴巴黎就教於梅湘(Olivier Messiaen,1908-1992),並接觸了方興未艾的「具象音樂」(musique concrète)。自此開始,史托克豪森腦中的音樂泉湧而出,將序列音樂設計參數的基本概念,與錄音技術及電子、電腦高科技結合,精算出新的聲音,為廿世紀後半的音樂發展,打開了一個以往未曾有過的新天地。
一九五三年起,史托克豪森以科隆的德西電台為基地,在電台的電子音樂工作室裡,嚐試以當時有限的處理聲音的技術與可能,無中生有,做出傳統樂器做不出來的聲音,開啟了真正電子音樂的世紀。他在五○年代裡完成的作品,如《青少年之歌》Gesang der Jünglinge、《接觸》Kontakte,至今聽來,依舊令人驚訝。另一方面,以傳統樂器寫作的作品,例如《循環》Zyklus、《群組》Gruppen等,也因其設計、記譜或演出形式的別出心裁,展現作曲家對聲音與時間和空間結合的思考,不僅與眾不同,並且能精確地傳達出來。這些半個世紀以前的作品,今天聽來,對許多人而言,依舊是很「新」的。隨著錄音與電腦科技的演進,史托克豪森的音樂不僅走在時代的尖端,更早已遠遠地將時代拋在其後。他晚期的音樂幾乎都以「現場電子音樂」(live-electronic)為主,現場收錄音樂家做出的聲音,經過電腦處理後,透過音響放出,與現場進行的音樂一同傳給聽眾。不同於其他以此方式做音樂的作曲家,史托克豪森經常自己操作機器,也是「演出者」,並且是演出的靈魂。回觀一九五○年以後的音樂發展,稱史托克豪森為「電子音樂鼻祖」,實不為過。
信仰虔誠,為上帝寫宇宙音樂
近年的作品裡,《直昇機絃樂四重奏》(Helikopter-Streichquartett,一九九五年首演)應最為人熟悉。作曲家讓四位演奏家搭乘四架直昇機升到天上,直昇機飛行的聲音和演奏家拉奏以及唸出字句的聲音,都經由錄音傳至地面,聽眾則在一間大倉庫裡,聽著作曲家操作機器做出的聲響。今日,《直昇機絃樂四重奏》幾成了史托克豪森最為人知的作品,名氣不下於凱吉(John Cage,1912-1992)的《四分卅三秒》4’33”,卻是廿世紀後半新音樂的兩個極端。
在廿世紀的重要作曲家裡,眾所週知,梅湘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他的音樂都是為上主而寫。相形之下,很少人注意到,史托克豪森亦是信仰虔誠,他的整體作品都反映了歐洲文化裡的宇宙音樂(cosmic music),無論是《由那七日裡》Aus den sieben Tagen、《黃道十二宮》Zodiac、寫一週七天的歌劇《光》Licht,或是寫一天廿四小時的《聲響》Klang,都傳達了這個訊息。他的音樂不僅為人類而寫,更是為上帝、為宇宙而寫,也唯有如此理解,才會明白,為何他一再強調,他的音樂是「性靈音樂」(spiritual music)。告知世人作曲家過世的新聞稿裡,有著一段懷念他的文字,乍看之下,似乎與一般基督宗教教友的紀念文字並無不同,細觀其意,則會發現,其中大寫的字詞,除了上帝(God)外,史托克豪森均曾譜成音樂。
創作到最後一刻的音樂守護者
只要見過史托克豪森本人,都會立時留下深刻的印象。高大的身材、銳利的眼神、白長褲、白運動鞋,作曲家展現的青春活力,與他同年齡層的同行相比,健康狀況好得太多;一般皆以為,史托克豪森至少可活到一百歲。然而,他卻出人意外地過世了,官方網站上依然留著慶祝八十歲生日的期待。過世的前一晚,他還完成了《黃道十二宮》的樂團版,係波隆納(Bologna)打算在明年九月首演的委託創作。作曲家計劃以廿四首寫作的《聲響》Klang只寫到了第廿一小時,名為《樂園》Paradies!完成的曲子裡,其中數首已被一些現代音樂的樂團相中,計劃於明年演出。可以想見的是,二○○八年裡,會有很多紀念史托克豪森八十誕辰的音樂會,到十二月初時,更要忙著紀念他逝世週年,也要紀念他的老師梅湘百歲誕辰,還要慶祝卡特(Elliott Carter)的百歲壽誕。
史托克豪森在人世的最後一句話是:「一個新的時代來了,我找到了一個新的呼吸方式:聽啊!」他奉獻給音樂的終身職志,亦透過新聞稿的最後一句話,傳達給世人:「以他之名,以他為例,吾人將致力於繼續保護『音樂』。」
相關網站:史托克豪森官方網站http://www.stockhausen.org/
史托克豪森作品精選
製表 羅基敏
1. 作品編號為作曲家親自編號方式。
2. 以 * 註明者為推薦入門必聽作品。
作品編號 |
創作年代/首演時間 |
作品名 |
編制及其他 |
1/7 |
1951/1951電台首演,1952音樂會首演 |
Kreuzspiel《交叉遊戲》 |
雙簧管、低音單簧管、鋼琴、四位擊樂 1959年改寫為三位擊樂 |
1 |
1952-53/1953 |
Kontra-Punkte《點對點》 |
十件樂器 |
2* |
1952/1954 |
Klavierstücke I–IV《鋼琴曲1至4號》 |
鋼琴 |
3 |
I, 1953; II, 1954 |
Elektronische Studien I, II《兩首電子練習曲》 |
單軌錄音帶 |
4* |
1954–55/ V–VIII: 1954, IX: 1955, X: 1962 |
Klavierstücke V–X《鋼琴曲5至10號》 |
鋼琴 IX–X 1961改寫 |
5 |
1955–56/1956 |
Zeitmasze《時間度量》 |
五件樂器 |
6* |
1955–57/1958 |
Gruppen《群組》 |
三個樂團 |
7* |
1956/1957 |
Klavierstück XI《鋼琴曲11號》 |
鋼琴
|
8* |
1955–56/1956 |
Gesang der Jünglinge《青少年之歌》 |
5個單軌錄音帶(電子音樂) 後改為四軌錄音帶 |
9* |
1959/1959 |
Zyklus《循環》 |
擊樂 |
10 |
1959–60/1960 |
Carré《四方形》 |
四個合唱團、四個樂團 |
12* |
1958–60 |
Kontakte《接觸》 |
四軌錄音帶 12½:鋼琴、擊樂、四軌錄音帶 |
13 |
1962–64/1962 |
Momente《瞬間》 |
女高音、四個合唱團、十三個樂器演奏者 1964, 1972擴大編制 |
16 |
1964/ 1965年十一月九日 |
Mixtur《混合物》 |
五個樂團群、四個變頻器及正弦波發射器 |
17 |
1965/1965 |
Mikrophonie II《麥克風II》 |
六位女高音、六位男低音、管風琴、四個變頻器、四軌錄音帶 |
22* |
1966–67/1967 |
Hymnen《萬國國歌》 |
四軌錄音帶 22-1/2: 室內樂團版 22-2/3: 樂團版 |
24 |
1968 |
Stimmung《調音》 |
六位歌者、六個麥克風 |
32 |
1969–70/1970 |
Mantra《真言》 |
雙鋼琴、木塊、鈸、兩個變頻器 |
35 |
1971/1971 |
Trans《超越》 |
樂團、錄音帶 |
38 |
1973–74/1974 |
Inori《祈願》 |
肢體、舞者、樂團 |
41 |
1975/1975 |
Musik im Bauch《腹中音樂》 |
六位擊樂 |
41-1/2 |
1975 |
Tierkreis《星座》 |
十二首旋律,為旋律或和聲樂器 |
43 |
1975–77/1976 |
Sirius《天狼》 |
女高音、男低音、小號、低音單簧管、電子音樂 |
47 |
1977 |
Jahreslauf《年之運行》 |
男高音、男低音、現代樂團、二軌錄音帶、演員、舞者 出自《星期二》 1991改寫 |
49-3/4 |
1979 |
Klavierstück XII《鋼琴曲12號》 |
鋼琴 1983改寫,出自《星期四》 |
51½ |
1981 |
Klavierstück XIII《鋼琴曲13號》 |
鋼琴 Luzifers Traum,出自《星期六》 |
57-2/3 |
1984 |
Klavierstück XIV《鋼琴曲14號》 |
鋼琴 出自《星期一》 |
61-2/3 |
1991 |
Klavierstück XV《鋼琴曲15號》 |
鋼琴 出自《星期二》 |
63½ |
1995 |
Klavierstück XVI《鋼琴曲16號》 |
鋼琴、12/8/2軌錄音帶、電子鍵盤ad lib 出自《星期五》 |
69* |
1995 |
Helikopter-Streichquartett《直昇機絃樂四重奏》 |
絃樂四重奏、四架直昇機、影音傳輸器材 《星期三》第三景 |
7-1/2 ex. 64 |
1994-1999 |
Klavierstück XVII《鋼琴曲17號》 |
電鋼琴 出自《星期五》 |
73-2/3 |
2004 |
Klavierstück XVIII《鋼琴曲18號》 |
電鋼琴 出自《星期日》 |
76 |
2000 |
Engel-Prozession《天使隊伍》 |
無伴奏合唱 出自《星期日》 |
80 |
2001,2003 |
Klavierstück XIX《鋼琴曲19號》 |
合成器與錄音帶 出自《星期日》 |
81起 |
2004-2007 |
Klang《聲響》、Die 24 Stunden des Tages 《一天的廿四小時》、I-XXI |
人聲、樂器、電子 |
歌劇Licht《光》(1978-2003)
作品編號 |
創作年代/首演時間 |
作品名 |
48-50 |
1978-81/1981 |
Donnerstag 《星期四》 |
51–54 |
1981-83/1984 |
Samstag 《星期六》 |
55–59 |
1984-88/1988 |
Montag 《星期一》 |
47, 60–61 |
1977, 1987–91/1993 |
Dienstag《星期二》 |
62–64 |
1991-94/1996 |
Freitag《星期五》 |
65–71 |
1993–98 |
Mittwoch《星期三》 |
75-80 |
1998-2003 |
Sonnatag《星期日》 |
感謝謝隆廣教授、蔡永凱先生協助製作本作品精選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