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鍾耀光的作品《吸積盤》,譜子開頭標明了樂器的圓形排列方式,也標明了每種樂器的敲擊方式及表現手法。(十方樂集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萬頭鑽動打擊樂

關於擊樂的天才十問

Q1:什麼是「打擊樂」?是不是有聲音的都算打擊樂?何時開始蓬勃發展?

「經由敲擊或摩擦物品,所產生的悅耳音樂」是打擊樂最簡單的定義,但在音樂家及演奏家的巧思下,打擊樂器的範圍無所不包,敲擊方式也有很多種。例如國內作曲大師金希文的作品中,曾經把大豆灑在大鼓上、台北打擊樂團上月甫舉行的「純粹II」演奏會,用刮鬍刀來刮鈸、韓國的Cookin’廚師秀,切切剁剁的菜刀砧板也成了美妙打擊樂器;甚至許多用來製造音效的吹類樂器,如滑笛、火車笛、鳥笛,也被歸類成打擊樂器的一種。

現代作曲家很喜歡在打擊樂的世界裡發揮無盡創意,國內作曲家錢南章曾經作過一首《玩具交響曲》,跑去玩具反斗城買了一堆火車、玩具鋼琴等會發出聲音的玩具,配合打擊樂團伴奏,團員忙著操作玩具及演奏,台上台下玩得不亦樂乎。

從西方古典音樂史來看,打擊樂長久以來便是管絃樂團中的一員,而一九三一年算是一個轉捩點,法國作曲家瓦瑞斯(Edgar Varese)寫下作品《電離》Ionisation,是西方世界第一首完全為打擊樂器而寫的音樂作品,一九三六年匈牙利作曲家貝拉.巴爾托克(Béla Bartók)的雙鋼琴和雙打擊樂曲Sonata for Two Piano and Percussion,更喚起樂界對打擊樂可塑性的重視。一九六二年全球第一個打擊樂團——法國史特拉斯堡打擊樂團成立後,越來越多的作曲家從事打擊獨奏樂曲的創作,造就了打擊樂的蓬勃發展。

Q2:成立一個打擊樂團的基本樂器有哪些?

台灣目前三大打擊樂團——朱宗慶打擊樂團、台北打擊樂團、十方樂集,都屬於西方綜合性的打擊樂團,樂團內除了常見基本樂器:鐵琴、木琴、小鼓、大鼓、定音鼓,以及中國鑼鈸外,當然還有其他來自各國的各式各樣打擊樂器,例如:拉丁鼓、爵士鼓,以符合曲目演出需求。在傳統國樂團中,西洋的定音鼓、鐵琴、木琴甚至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國外有些單一樂器組成的打擊樂團,例如:木琴六重奏,或是以各式各樣木琴、鐵琴為主的鍵盤打擊樂團。美國很多大學成立了「鋼鼓樂隊」,這是一種二十世紀興起於中美洲加勒比海的新打擊樂形式。大陸鼓樂名家安志順所帶領的「陜西打擊樂團」,以及日本鬼太鼓,都是以鼓為主要打擊樂器,節奏風格卻因民族文化有明顯差異。

Q3:如果打擊樂的樂器無所不包,它的譜長什麼樣子?要怎麼讀?

可以發出不同音高旋律的木琴、鐵琴,用的當然是常見的五線譜豆芽菜;可是如果是鼓、鑼、鈸等節奏樂器,譜的形式就真的是五花八門!最常見的是「一線譜」,也就是在一條線上,標示出該項樂器的節奏拍點,一條線代表一種樂器,依此類堆,樂器種類越多,線譜也就跟著增加,現任台北打擊樂團團長的作曲家劉學軒就曾經寫過「十線譜」,用來演出音色、音高各異的傳統樂器十面鑼。

有的作曲家甚至會用「空間式的圖畫方式」來寫譜,希臘作曲大師賽納奇斯(Iannis Xenakis)曾經用方格寫譜,一格的長度就是一秒,格子上點滿了拍點記號;德國現代音樂大師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的名作《輪迴》Zyklus,則以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圓點,來代表音量大小及音色高低,正看、反看、從左看、從右看,都可以奏成不同風格的樂曲。國內作曲家鍾耀光的作品《吸積盤》,譜子開頭標明了樂器的圓形排列方式,也標明了每種樂器的敲擊方式及表現手法。

因此,打擊樂團員必須要有開放的心胸、良好的識譜能力、極佳的音樂詮釋能力,以及勇於接受挑戰的態度,才能夠接受這麼多作曲家的奇怪規範及要求。

Q4:打擊樂很容易學嗎?音痴也能玩打擊樂嗎?

打擊樂是一種容易入門的樂器,因為就連家中的洗衣板、水杯都可以是現成樂器,但要成為一名專業的擊樂演奏家,還是需要下相當多的功夫,手掌破皮長繭幾乎是必經過程,如果打擊的施力方式或姿勢不正確,還可能造成抽筋、腰酸背痛的職業傷害。

打擊樂的樂器可以說是唯一不用調音的樂器,即使是有音高變化的木琴、鐵琴,調音時必須將整塊琴片換掉,這也不會是演奏家的工作,所以音痴是絕對可以玩打擊樂的。不過有一項例外——有「打擊樂之王」名號的定音鼓!定音鼓可以藉由腳踏板改變鼓面鬆緊,隨著樂團演奏隨時調整音高,如果音不準,很容易被識破,成為樂團中最大顆的老鼠屎!

比起其他樂類,打擊樂對「節奏感」的要求特別高,必須打得又準又好。例如《羅密歐與茱麗葉》裡的鈸,幾乎都是後半拍出聲,在速度極快的樂曲中,必須提早做好預備動作,算準鈸的相擦時機與角度,才能在適當時機「鏘」出好效果;如果等到樂譜上寫的那拍才做動作,就會像是連續放炮,完全不在拍點上啦!

Q5:木琴一定要用槌子打嗎?很壯的人才能打得好聽嗎?

當然不一定!木琴也可以用手敲、可以用弓來拉,甚至也可以用拖鞋打,這些都是舞台上真正用過的演奏方式,端看作曲家希望營造出什麼樣的效果。光是槌子也分好幾種,有纏毛線的、橡膠的、木頭的…,隨著材質不同,敲出的共鳴及音色都不一樣。一般來說,低音樂器用的敲棒槌頭較軟且大,高音樂器的棒槌槌頭則較硬,例如高音小木琴,就要用非常硬的木頭去敲,聲音才顯得清亮,懂得挑選適合的棒子演奏,對樂團團員來說十分重要。

放眼現今台灣的打擊樂界,十個之中有九個是女生,而且還是體型纖細的女生,所以「壯的人才能打得好聽」,是一個錯誤的迷思,懂得詮釋出音樂及樂器的味道及精髓,才是打擊演奏家最重要的條件!有些人也認為手上握越多棒槌越厲害,這也是個錯誤的觀念——除非你能像六根鼓棒齊飛的朱團首席吳珮菁一樣,打得又準又好;換句話說,如果棒槌拿得多,打出的和絃卻既不清楚也不和諧,倒不如一手一根鼓棒,精準且實在地奏出該有的旋律。

Q6如何跨出欣賞打擊樂的第一步?

打擊樂的演出風格多變,從傳統到現代、從獨奏到室內樂,加上有豐富的肢體動作及樂器種類,好似欣賞一場精采的「視聽秀」,很能吸引現代人的目光。也有人說,人類天生對於「節奏」便有好奇心及敏銳度,因為我們從娘胎起就感受母親的心跳,鼓聲就是在模仿心跳,進而慢慢變成訊息的傳達,古代打仗開飯也是打鼓,就好像語言的一種延伸。

因此,打擊樂特別適合古典音樂新鮮人,即使是對古典音樂感到陌生,不常聆聽音樂會的門外漢,也很容易對打擊樂產生共鳴。害怕面對龐大的管絃樂團及艱深交響曲目的聽眾,不妨選擇打擊樂作為接近古典音樂的第一步,看著團員們奔走於各形各狀的樂器之間,用著千奇百怪的敲擊方式,發出異想不到的美妙聲響,沒了枯燥沉悶,還多了趣味及創意。

有空去聽一場打擊音樂會,絕對是最直接而有趣的入門欣賞方式。超乎想像的配器演奏、可以柔美可以強烈的節奏變化,常常讓台下觀眾一邊陶醉在多采多姿的節奏世界中,一邊驚嘆擊樂世界的無邊創意。

Q7:打擊樂有沒有分成什麼流派或風格?國內外有哪些有名的打擊樂作曲家?

如果是以西方古典音樂的眼光來看,現在的打擊樂團多屬現代樂派,實驗性很高,樂器種類、聲音表現、演出形式都沒有嚴格的限制,想怎麼發揮就怎麼發揮;如果要以民族地域來分派,打擊樂的流派真是太多了,加勒比海鋼鼓、非洲鼓樂、日本太鼓、韓國四物合奏、中國傳統鑼鼓、拉丁鼓樂、印尼甘美朗、甚至是爵士鼓…,多到你無法想像!

國內有名的擊樂作曲家及其作品包括:李泰祥(《流水、古厝、酒家》、《生民篇》等)、金希文(《逆潮》、《曠野的呼聲》、《流盪之星》等)、洪芊蕙(《木琴協奏曲》、《蛇年的十二個陰晴圓缺》等)、賴德和(《眾妙》、《融》、《無題》等)、錢南章(《走過歷史》、《佛說阿彌陀佛》等)、鍾耀光(《兵車行》、《吸機盤》等)等人,很多本土作品受到世界樂壇肯定,紛紛在國際舞台或音樂節首演。

國外的重要作曲家更是不盡其數,除了之前提到的幾個大師外,日本的田中利光、安倍圭子,歐美的Charles Wuorinen、Georges Aperghis、James Wood、Machael Colgrass、Mauricio Kagel、Per Norgard、Steve Reich、Vinko Globokar都是重量級的擊樂作曲家。

Q8:國際上有哪些具有指標性打擊樂比賽?

歷史最悠久、規則最嚴謹的國際打擊樂比賽,非「國際盧森堡打擊樂大賽」(International Percussion Competition Luxembourg)莫屬!每屆比賽相隔三年,依序推出木琴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的競賽項目,首獎獎金高達二萬歐元(約為新台幣七十八萬),是各國好手摩拳擦掌的指標性賽事之一。

以日本著名木琴演奏家及作曲家安倍圭子為名舉辦的「世界木琴大賽」(World Marimba Festival),定期在日本信州岡谷市舉行,首獎獎金有百萬日幣(約為新台幣二十七萬);而在今年首度舉行的奧地利「世界木琴協奏大賽」(International Marimba Concerto Competition), 參賽資格不限國籍,但必須在一九七○年後出生,目的在培育鼓勵年輕的擊樂演奏家,首獎獎品直接送上木琴一部,換算市價等同於新台幣七、八十萬元。

總部位於美國的國際打擊樂藝術協會(Percussive Arts Society),由來自六十多個國家的八千多個會員所組成,是全球最大的打擊樂組織,每年舉辦的「國際打擊樂藝術協會年會」(PASIC),可謂是世界打擊樂年度饗宴,許多世界知名的打擊樂團及獨奏家,皆以參與此盛會為榮。

Q9:管絃樂團裡的打擊樂為什麼大多是位置在後面的配角?有沒有以打擊樂為主角,其他樂器當配角的曲子嗎?

早期打擊樂的確是大型樂團中的配角,不過二十世紀之後,越來越多的作曲

家寫出以打擊樂為主角的協奏曲,尤其是法國的兩位音樂家:米堯(Darius Milhaud)的寫給打擊樂的協奏曲,以及寫給木琴及鐵琴的協奏曲;還有岳禮維(Andre Jolivet)所寫的為長笛和擊樂的音樂會組曲、擊樂協奏曲,便以打擊樂為主角,管絃樂擔任伴奏的協奏曲,讓打擊樂一躍成為音樂舞台的最醒目動聽的角色。

事實上,在傳統國樂作品裡,倒是有不少以打擊樂為主角的曲目,採鼓類樂器的協奏形式,例如以排鼓及大鼓為主的《漁舟凱歌》、《奪豐收》、《節日鑼鼓》、《秦王破陣樂》,以及以鑼類樂器為主奏的曲子,例如雲鑼協奏《鋼水奔流》、《水庫凱歌》、芒鑼協奏《楓橋夜泊》等。

一些經典國樂樂曲,例如李民雄的《龍騰虎躍》、《鬧元宵》,彭修文的《北將軍令》、《豐收鑼鼓》,都是利用傳統擊樂鑼鼓素材,加上吹管樂器(笛、笙、嗩吶、管),以及其他彈撥樂器及拉絃樂器,所演奏的合奏改編樂曲。

Q10:這麼說來,傳統國樂也有打擊樂嗎?跟西方打擊樂有什麼不同?

國樂中的打擊樂曲通常稱作「鑼鼓樂」,特色在於千變萬化的音色對比,種類也非常繁多,可依樂器材料分為:「金」(編鐘、鑼、鈸、響盞)、「石」(編磬)、「竹」(竹板、四塊)、「革」(大鼓、獅鼓)、「木」(拍板、木魚)。

以地方風格來說,有名的中國鑼鼓樂包括了:流傳陜西民間的西安鼓樂、流傳廣東地區的潮州大鑼鼓,以及廣涵合奏、舞蹈形式的山西鑼鼓。到了現代國樂團,也有不少重奏及合奏的曲目,大陸演奏家安志順作品《老虎磨牙》、《鴨子拌嘴》,以多變鼓樂表現動物風貌,一下是盛氣威風的猛虎,一下是侷促喧嘩的水鴨,再以合奏呈現洶湧大海與風兒吹拂,被譽為國樂經典之作。

西方音樂看的是「Do」「Re」「Mi」及線譜,咱們老祖宗用的卻是「七」「台」「匡」的鑼鼓經口訣,以樂器聲響來口傳心授,而不用文字記號來記錄節奏,是東西方擊樂最大的不同。唸誦「鑼鼓經」不但要記熟節奏,每個拍點的強弱、快慢及音色變化也都要在唸誦的聲調中,可說是一門值得保存及流傳的智慧學問。

顧問群:

錢南章—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教授

吳思珊—朱宗慶打擊樂團團長

劉學軒—台北打擊樂團團長

邵淑芬—國家實驗國樂團打擊組副聲部長

鍾耀光—台灣藝術大學音樂學系教授暨藝文中心主任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四界看表演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