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武昌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代馬可波羅
「大稻埕偶戲館」館長羅斌,因為從小聽身為遠洋船長的祖父說航行東方的見聞,促成了他日後學中文、到中國留學,甚至來到台灣構築他的偶戲大夢。台灣的傳統「尪仔」,則在他融合東西故事與現代劇場手法的創作中,展現了新生命。為什麼願意駐留在台灣這麼多年?羅斌覺得,其實在荷蘭並沒有什麼不好的事情,但是亞洲更適合他。而他尤其喜歡台灣的「吃」,他相信「台北的藝術家在廚房上班」。
-
現象‧現場
開創改革,才有瑞氣千條
近年來,一些中南部的金光布袋戲劇團力爭上游,不但屢屢在官方補助的文化場中亮相,也擠進了文建會的扶植團隊名單。但從藝術層面來看,他們亟須重拾發開創改革的精神,以迷人的表演服人,來證明金光布袋戲至今猶有「瑞氣千條」。
-
現象‧現場
進入數位世界,共享傳統藝術
文建會國家文化資料庫建置計畫中,傳統戲劇、傳統音樂與傳統舞蹈部分是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導,目前主要完成的是傳藝中心的典藏建置。過程中較為複雜的部分是作品授權與詮釋著錄,而為達成「全民共享」的目標,版權問題更是不能輕忽,但戲曲工作者江武昌也從個人蒐集資料的經驗指出,不因版權門檻盡力去做好保存工作,才是建置國家文化資料庫的真正意義。
-
最PAR!
掌上功名歸兒童?
諸多客觀現象顯示,兒童是表演市場潛力無窮的消費新勢力,既然不少掌中劇團正致力於教學推廣,與其陷於不知「為誰而演」的窘境裡,何不朝「兒童劇」的方向一試?
-
專欄 Columns
對傳統藝術「產品」和「過程」的認知
以往音樂的硏究只針對「產品」,即已經定型的傳統;現在的硏究則側重於其「過程」,即一個樂種是如何因時代因素和社會環境的影響而變化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