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辭
-
戲曲
太子為什麼要回朝?
《秋風辭》的成功,在於人物的經營塑造;《太子回朝》的僵硬,在於主要人物缺乏靈魂與性格。《秋》劇從「人」的立場出發,所有的事件線索以此為宗,作者「抓住一點,生發開去」,看似複雜,實則統一;「太」劇以事件為思考基礎,輕人重事,看似處處都是重點,實則焦點渙散。
-
最PAR!
劇之本不在,戲根著何土?
台灣從未認真培育過演員之外的戲曲人才,環環相扣的惡因,導致我們現在正在吞忍本土劇作成熟度不夠的惡果;劇團製演大陸劇本遭質詰,答以:「上哪兒找好的本土劇本呢?」聽起來也是理直氣壯。對岸又添了個層級很高的「精品工程」,劇團若沒有認知到本土劇作和劇種乃唇齒相依的命運共同體,「大陸編劇台灣製演」的模式只怕更要演變為台灣戲曲的常態了。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你認識他們嗎?
在河洛歌仔戲《秋風辭》劇中,平日在立法院或台北市議會問政犀利的政治人物,化身爲古代漢武帝時重要臣子。演完戲後卻頻呼:「演戲比當立委或議員難太多了!」
-
戲曲
囝仔轉大人
《秋風辭》顯然有龐大的企圖,企圖把史實點滴一一交代,卻囿於支線太多,敍事凌亂,無法像《曹操與楊修》簡明暢快,大切數塊。在試圖用人物獨吟、唱唸之中交代內心情緒之矛盾痛苦時,又無法像《金龍與蜉蝣》賦予凝聚的畫面。所以,用內容演繹悲劇,《秋風辭》劇情還有待爬梳簡化,用形式塑造悲劇,《秋風辭》導演手法差強人意。
-
台前幕後
拼作麻竹盛開花
動人的戲劇未必要依附於史,但《秋風辭》以《漢書》、《資治通鑑》等史書爲本,似乎適足以加重其悲劇的歷史感和寫實性。觀賞這樣的一齣完全悲劇,對一般視看戲爲娛樂的觀衆來說,是個挑戰,對過去慣以冷嘲熱諷的形式揭露官場醜態的河洛來說,也是一大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