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不景氣下的期待
漲!漲!漲!無論是油價、電價、菜價...各種民生用品的價格不段攀升,讓人們在買東西的時候,都不禁要多看標價兩眼。而離「民生必需」最遠的表演藝術產業,自然也難逃此劫,多檔演出皆因售票狀況不佳而宣告停演。但是這個現象只是受這陣子不景氣的影響而產生的短期陣痛?還是長久以來所積累而成的問題?藝術經紀公司與表演團隊又該如何因應?而他們又期待政府如何出手?本期的焦點專題,就是針對以上的問題,為各位讀者全面的剖析。 雖然在一片漲聲之中,表演藝術界氣氛低迷,但令人欣慰的是邁入第十屆的台北藝術節,經過多次組織變革與定位調整後,終於,今年的策展方向上回歸藝術層面考量,其所挑選的十檔國內外節目,均說是可圈可點,令人期待。其中,以崛起於上個世紀六○年代的意象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作品首度訪台,最讓觀眾引頸企盼。在經過將近半個世紀後,我們終於得以親炙大師丰采。對東方文化有濃厚興趣的羅伯.威爾森,近來頻繁和台灣進行跨文化交流,明年更將由兩廳院製作,與台灣京劇界第一名角魏海敏合作《歐蘭朵》,本刊將有第一手的深入追蹤報導。 另外,香港劇場導演胡恩威分別以佛教和建築入戲的《華嚴經》、《這一夜,路易康說建築》、來自智利的電影劇場改編自文學的《黑暗裡有光》,都是台灣觀眾陌生,但策展人眼中值得「Bravo」的作品。或許一如策展人所說,藝術節的經營和操作是最容易的,因為永遠可以找到很棒的節目,但如何在已經擁有多元創意,很好的創作能力和藝術產出的台北,打造一個兼具美學品味與城市特色的藝術節,確實是一大挑戰。 打造屬於台灣的表演藝術品牌,兩廳院的旗艦計畫首部曲《黑鬚馬偕福爾摩沙信簡》即將於十一月隆重登場,本刊將陸續推出系列報導,為讀者揭開這部重量級製作的台前幕後。本期專訪音樂顧問朱蕙心,暢談以她累積長達十餘年的豐厚音樂資歷,如何在這部以台語演唱為主的歌劇中,在歌者和指揮之間搭起一座溝通的強梁?五月底,被譽為「二十世紀的貝多芬」的現代作曲大師,高齡七十五歲的克里斯多夫.潘德瑞茨基首度到台灣親自指揮NSO,本刊
-
特別企畫 Feature 阮慶岳專訪
胡恩威:做劇場的人都應該很自覺自己的定位
一個好的建築師,除了懂得蓋好房子之外,還得要會思考房子和人和環境的關係;學建築出身的胡恩威,雖然後來轉行當劇場導演,但他也從來不只是一個懂得導戲的劇場人,在香港這座充斥商業文化的城市中,他幾乎是少數用作品反映社會、政治、教育與歷史等冷硬主題,為公共議題發聲的知識分子。 今年台北藝術節,將要同時上演胡恩威的兩部劇場作品《華嚴經》、《這一夜,路易.康說建築》,本刊特別邀請同樣自建築出身,身兼評論家與文學家的阮慶岳訪問胡恩威,兩人從建築談起,延伸出社會現象與政治議題,並深入剖析香港、台灣兩地的文化生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多媒體構景 打造胡氏大樓批判之窗
胡恩威批判目光之「快、狠、準」令他即使是批是鬥,也幹的跳脫漂亮,他安然自若地站在當下,聞風不動、有條有理地繼續放出一把又一把利刃,從建築到劇場、從娛樂到政治、從天主到佛教,幾乎處處都見其身影、聲音和評說。香港不少舞台導演喜用多媒體元素,但能夠掌握多媒體的冷冽而能夠將之轉化為具氣息的溫熱的卻不多,胡恩威可說是其中一人。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光影萬象 示現佛陀智慧
進念.二十面體的多媒體劇場《華嚴經》
佛經《華嚴經》被譽為群經之王,是佛陀釋迦牟尼於菩提樹下初成正覺首次宣講的佛法,首先展示佛境的莊嚴華麗,繼而講解因緣法,及修行成佛的階段。特別的是,此經不是用聲音語言演說,而是佛陀以全身放光演繹而成。香港進念.二十面體的多媒體劇場《華嚴經》,正抓住「光」為重要媒介與象徵,深沉又奪目地展現心與世界相容自在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