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爾德
-
藝@書
《驚豔顧爾德》 再現鋼琴怪傑傳奇威力
《驚豔顧爾德》一方面探討顧爾德「死後暢銷」是怎麼來的?哪些要素造就了這個獨特現象?另一方面,作者爬梳了非常細密的資料,從顧爾德的家庭背景、師承、音樂生涯發展到情感生活與種種怪異行為,充實了如此龐大的篇幅,若是對顧爾德有非常強烈的好奇心,這本讀下去,應該相當有飽滿感。
-
特別企畫 Feature 探討生命的變化多端——
瑪麗.書娜:創作的出現,就是另一種重組的結果
瑪麗.書娜(Marie Chouinard)是加拿大法語區現今最活躍的編舞家。一九七八年,她以第一支獨舞作品《結晶體》Crystallization成功打響知名度,後來一直以獨舞形式演出,代表作有《時間、空間及其他》Space, Time and Beyond, or S.T.A.B.等等。十二年過後,她才於一九九○年創立自己的舞團,並改以群舞為主的形式和觀眾見面。 瑪麗.書娜的生活經驗相當豐富,居住過紐約、柏林、峇里島甚至尼泊爾等地。她對生命的好奇心以及身體的各種可能性,驅使她創作超過五十齣作品的原動力。 或許有些讀者還記得,瑪麗.書娜曾於一九九四年帶領舞團到台北國家劇院演出《春之祭》(1993)與《牧神的午後》(1994)。兩支作品雖然很湊巧地都是二十世紀初天才舞蹈家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的原作,但瑪麗.書娜的重新詮釋帶給觀眾全新的體驗,引起台灣舞蹈愛好者的熱烈反應。當時除了有舞評,作家陳義芝在看了演出後,還有感而發地寫了一首詩投稿本刊;我當年也以本刊編輯的身分,訪問了瑪麗.書娜(參見「延伸閱讀」)。事隔多年,如今又有機會與她交談,實屬緣分。以下就是瑪麗.書娜與舞者剛從巴黎演完這支《身體重組╱郭德堡變奏曲》(2005)後,透過舞團聯絡人Lyne Cote所安排的台北蒙特婁越洋電話專訪內容摘要:
-
特別企畫 Feature
打開當代巴赫詮釋史
縱覽巴赫的詮釋史,就有如打開一部龐雜繁複的文化史,除了作曲家的個人歷史之外,巴赫還象徵了德國作為近代音樂中心所散發的影響力。値得注意的是,巴赫音樂詮釋在十九世紀開始蓬勃發展,也預示了人類對於「當代音樂」和「傳統音樂」在音樂生活中比率消長的開始。
-
里程碑 Milestone
鋼琴鬼才──顧爾德十年祭
許多演奏家都視在音樂會現場與聽衆們共享活生生的音樂經驗爲表演藝術之精髓與至高之喜悅;然而,加拿大籍的鋼琴家顧爾德(Glenn Gould)卻一直認爲,不與聽衆直接接觸的媒體:錄音、廣播、寫作都要比現場音樂會有著更寬廣的可能性。因此顧氏自從一九六四年起便完全從舞台退隱,直至一九八二年突然中風過世爲止,都與世隔離。在日常生活中,他深居隱密,完全只藉電話與周遭世界維繫關係,或許顧爾德一切異於常人的舉止,來自他奇特的天份與智慧。 顧爾德十二歲時便完成了加拿大多倫多皇家音樂院的所有課程;十三歲起便與多倫多交響樂團合作演出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從此在加拿大各地展開了職業的演奏生涯。──到處携帶自用的鋼琴椅;自備的礦泉水;過低的坐姿,神經質的外形獨一無二的「怪異」。顧氏甚至在樂曲詮釋與曲目的選擇上亦都自成一格。 例如,在二十三歲時紐約的首演,節目中居然選了深奧冗長的巴哈哥德堡變奏曲彈奏,然而,由於演出精彩,非但沒人感到乏味,反而使在場所有聽衆對此曲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之後哥倫比亞唱片公司隨即與他簽約,錄製了唱片,更出奇的是,這首原本被目爲乏味的「催眠」作品居然成了當時的暢銷唱片! 外表看似自我、怪異的顧爾德,在音樂上有著極主觀的彈奏方式。然而,這些個人特性,其實都是經過強烈理性與意識分析後,所形成的風格。顧爾德最拿手的該算是複聲(polyphony)技巧之彈奏與節奏之表現了。顧爾德一生充滿了傳奇,他留下了九十多張LP錄音,其中有許多是鮮人彈奏的鋼琴作品,如荀伯格(Schnberg)的全部鋼琴作品錄音與若干他自己的作品。 他該稱得上是加拿大有史以來最偉大最奇特的鋼琴家了! 文字|葉綠娜 鋼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