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驚豔顧爾德》 凱文.巴札納著 劉家蓁譯 商周文化出版(商周文化 提供)
藝@書

《驚豔顧爾德》 再現鋼琴怪傑傳奇威力

《驚豔顧爾德》一方面探討顧爾德「死後暢銷」是怎麼來的?哪些要素造就了這個獨特現象?另一方面,作者爬梳了非常細密的資料,從顧爾德的家庭背景、師承、音樂生涯發展到情感生活與種種怪異行為,充實了如此龐大的篇幅,若是對顧爾德有非常強烈的好奇心,這本讀下去,應該相當有飽滿感。

 

《驚豔顧爾德》一方面探討顧爾德「死後暢銷」是怎麼來的?哪些要素造就了這個獨特現象?另一方面,作者爬梳了非常細密的資料,從顧爾德的家庭背景、師承、音樂生涯發展到情感生活與種種怪異行為,充實了如此龐大的篇幅,若是對顧爾德有非常強烈的好奇心,這本讀下去,應該相當有飽滿感。

 

有哪一位鋼琴家在去世二十多年之後,在世界各地仍有樂迷紛紛組成紀念組織,且不斷有人以他為主題撰寫論文、拍攝影片,甚至連美國的牛津大學出版社在二○○四年推出厚達六百頁的傳記,台灣也有出版社敢取得版權,不怕血本無歸?

除了加拿大鋼琴家顧爾德之外,恐怕少有音樂家有此魅力。這本中文版《驚豔顧爾德》超過三十萬字,又是精裝,論分量、論售價都是出版社的賭注、讀者的考驗。書市若真能接納這本磚頭般的傳記,也就證明了顧爾德的光芒實在是威力驚人。

一直吸引身後關注的傳奇鋼琴家

《驚豔顧爾德》的作者巴札納指出,研究顧爾德的文獻以倍數成長,已經直追卡拉絲、托斯卡尼尼等具有時代意義的歷史人物。維也納最大的唱片行有左右兩處永久陳列的櫥窗,一個展示莫札特,一個竟然是留給顧爾德。

受顧爾德吸引、乃至啟發而創作的文學、戲劇作品為數甚多,奧茨(J. C. Oates)將他寫入短篇小說中,近年則有吉哈(F. Girard)拍的《顧爾德的三十二個短篇》,各個路數的作家都有,但是說到寫顧爾德的傳記,作者或是與顧爾德有所淵源,或是以顧爾德為研究專題的學者。

巴札納屬於後者,他從一九九五年起擔任《葛蘭.顧爾德》國際雜誌的編輯,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博士論文也以顧爾德為題。以巴札納的學術訓練和經手接觸的相關資料,寫出一本堪稱目前最完整翔實的傳記,並不讓人意外。

全書分為六部,基本上按編年呈現顧爾德的童年(1932-47)、音樂生涯的起步(1947-54)、在舞台上綻放光芒(1955-64),告別舞台,轉而浸淫在錄音與廣播的世界(1964-75)以及晚年(1975-82)。在最後一部之前,插入了「音樂家肖像」。

凡是以顧爾德為題的著作,幾乎不可能不著墨於他極具特色的演奏風格或怪異癖性,但是重點和目的各有不同。十年前出版的《鋼琴怪傑顧爾德》,作者彼得.奧斯華是精神科醫師、也曾與顧爾德相識,由他寫來,簡直像是一篇文采斐然的病理報告,剖析顧爾德的病態心理(奧斯華所寫的舒曼傳記《天使與魔鬼之舞》也有同樣的特色。)。

深入剖析顧爾德的「死後暢銷」現象

巴札納的問題意識則放在顧爾德「死後暢銷」的現象。顧爾德厭惡現場演奏,早早就從舞台隱退,轉而投身錄音、廣播,去世之後留下數量龐大的錄音,但是在顧爾德生前,他的錄音總共賣出一百廿五萬張。到了二○○○年前後,光是顧爾德在去世前灌錄的《郭德堡變奏曲》就賣出超過二百萬張。

唱片公司以各種方式加以組合包裝,從單片裝,按作品、作曲家發行專輯,在包裝上求新求變,與顧爾德與日俱增的傳奇互相激盪,唱片銷量也歷久不墜,一位新力唱片主管半開玩笑地說:「死亡,是顧爾德專業生涯的一大躍進。」的確,顧爾德以五十歲的壯年去世,生命乍然停格,舉世驚訝,也更增添了顧爾德的傳奇色彩。發展至今,顧爾德已經不只是一則傳奇,儼然成了一門產業,唱片業、出版業、學術產業共同創造,利益均分。

《驚豔顧爾德》在這門產業裡扮演的角色,一方面是探討「死後暢銷」是怎麼來的?哪些要素造就了這個獨特現象?另一方面,作者爬梳了非常細密的資料,從顧爾德的家庭背景、師承、音樂生涯發展到情感生活與種種怪異行為,充實了如此龐大的篇幅,若是對顧爾德有非常強烈的好奇心,這本讀下去,應該相當有飽滿感。

讓人好奇的是,這樣的讀者在台灣有多少?這個答案很快就會揭曉。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