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rld
國際

獲頒2022莫里哀獎的公立劇院紙箱歌舞秀《肥男會溜冰》海報。
巴黎

「莫里哀之夜」暌違兩年舉辦卻遭業界非議

受疫情影響2年未公開舉辦的「莫里哀之夜」(Nuit des Molires)於5月30日盛大舉行頒獎典禮。無論是公立劇院的紙箱歌舞秀《肥男會溜冰》(Les Gros patinent bien)或私立劇院製作《皆大歡喜》(Comme il vous plaira),今年由風趣詼諧的喜劇大獲全勝,彷彿法國戲劇界試圖一掃疫情陰霾,用輕盈又詼諧的氛圍,證明劇場感動人心的力量。 2018至2019年,法國劇院觀眾人數原本持續攀升,進入退休生活的嬰兒潮世代有更充裕的時間上劇場享受娛樂。但2020年疫情爆發,不但讓老年觀眾害怕群聚感染的風險,更讓捉襟見肘的小型劇場面臨歇業危機。2年來,封城、宵禁、因演職員染疫而臨時取消演出、烏克蘭戰爭導致的物價飆漲這些因素更讓多數觀眾減少上劇院的興致。相較於2019年第一季,今年私立劇院的觀眾人數至少下降44%。無論公、私立劇院,大家都希望藉由這場頒獎盛會再現劇場人的活力,吸引更多觀眾回籠。 然而,典禮舉辦前,「莫里哀之夜」卻遭到業界人士的非議。主辦單位規劃獎項以文本與表演為主,卻把所有設計概括成「視覺與聲音創作」,引起技術公會的批評。此外,許多得獎製作早已結束演出檔期,很難及時為票房帶來連鎖效應。融合公、私立劇院演出的頒獎盛會儘管象徵法國劇場界團結一致,卻造成典禮冗長的問題,許多評審甚至根本沒有看過全部的入圍演出。 本屆典禮也引爆禁言風波,女性團體#metoothtre抗議籌辦單位禁止她們在頒獎台上控訴劇場界男女不平等的現狀,以及屢見不顯的性騷擾案件。「莫里哀獎」儘管是法國劇場界的最高殊榮,但也透露了整體產業無法掩蓋的衝突與危機。

文字|王世偉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首爾

舉國哀悼最高齡電視音樂大賽節目主持人辭世

剛入選金氏世界紀錄「最高齡電視音樂節目大賽主持人」的宋海(송해),6月初於自宅辭世,享年 95 歲。作為家喻戶曉、足跡踏遍全國各地的電視名人,高齡辭世雖為喜喪,全國國民不論老少仍深感不捨。 1927 年出生於北韓黃海道的宋海,在韓戰時期隻身來到釜山,1955 年加入樂劇團後,以歌手身分正式展開演藝生涯。1988 年起,宋海成為 KBS 電視台《全國歌唱大賽》(전국노래자랑)節目主持人,直至與世長辭之前,持續主持了 34年;該節目行遍全國各地,發掘了許多素人歌手,更曾遠赴北韓平壤及巴拉圭拍攝,與無數觀眾共度了歡樂與感動的時光,也成為許多韓國演藝人員的精神支柱,並獲得演藝藝術獎年度大獎文化勳章、百想藝術大獎功勞獎、韓國大眾文化藝術獎文化勳章等獎項肯定。 宋海精采又充滿波瀾的一生,曾被寫成書籍出版,並翻拍成電影及音樂劇。他在生前最後的心願,是希望回到故鄉北韓,登台主持節目,可惜夢想未能實現。宋海的葬禮以紀念對韓國喜劇有功的治喪儀式舉辦,出殯當天,隊伍行至 KBS 電台門前,由《全國歌唱大賽》專屬樂隊演奏節目主題曲,眾人在樂聲中向宋海道別。宋海被安葬於他的第二個家鄉,位於南韓大邱市的宋海公園。而在首爾市鐘路區,有1條以宋海為名的街道「宋海路」(송해길),自宋海辭世後,街道上布置了追思空間供民眾緬懷。

文字|許景涵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東京

東京都政府推出「東京文化戰略2030」

隨著2020東京奧運的落幕、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影響,許多文化內容轉向以持續共生的社會環境與數位化發展。而在社會環境產生巨大改變的此刻,東京都推出「東京文化戰略2030以文化藝術躍動的城市東京為目標」計畫,於今年2月募集都民的建議,重組2030年度為止的文化政策重點,並於日前在網路上公開政策白皮書。 本次公開的白皮書主要包含4個策略方向與4個戰略。其中4個戰略為:一、打造一個讓任何人都能輕鬆接近文化藝術的環境,以實踐人們的身心幸福。二、透過文化藝術的力量,啟發人們發現感動與新的價值。三、強化文化藝術的樞紐機能,激發世界通用的創造力。四、建構一個永續的文化藝術經濟體系,讓藝術團體得以持續活動。 在各戰略下都設有相關的「推進計畫」,例如配合戰略二開設江戶博虛擬博物館(暫定),將收藏品的數位、3D檔案等畫作細節全數公開。在戰略四底下則有針對受到疫情巨大影響的藝術從業者,分階段提供適時的補助支援、建立即時可以回饋意見的交流平台、以優惠價格提供閒置場所作為創作空間等方案。 於6月28日至7月7日舉辦的「Creative Well-being Tokyo」也同樣作為推進計畫的一環,提供高齡、身心障礙、外國人、嬰幼兒等觀眾群實際鑑賞、創作與發表作品的機會。活動將透過提供展覽的解說與手語,完善戲劇與音樂演出的字幕及體感音響設備等方式,強調透過藝術來實現社會的包容性與多樣性。 這份自2019年起開始策劃,為期9年的政策白皮書,能否減緩東京都複雜的社會問題,也勢必將作為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任內重要的文化政策,受到大眾檢驗。

文字|新田幸生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紐約

林肯中心廣場化身紐約最大舞池

5月到8月,林肯中心廣場變成了紐約最大的戶外舞池,有個直徑10英呎、1,300磅重的吸睛迪斯可閃光球。這是新任藝術長唐柯(Shanta Thake)上任後第1個大節目《夏日我城》(Summer for the City)的核心,讓林肯中心所有戶外場地,都活化成有音樂、舞蹈、表演,讓紐約人可當觀眾也可當表演者的大舞台。 長達3個月的《夏日我城》邀請了上千名表演者,排出超過300個節目,分布在10個戶外場地和3個室內場地。以迪斯可球為中心的舞池是最亮眼的地標,林肯中心稱其為「綠洲」(Oasis),說明了主辦單位的期望:這會是個讓紐約人在酷暑中駐足停留的地方。不同的樂團或DJ在「綠洲」現場提供音樂,讓人跳舞,涵括舞曲、爵士、搖滾、拉丁、嘻哈、鄉村等,有的場次可讓闔家共舞,有的是戴了耳機的「無聲迪斯可」,據說能讓人緩解焦慮。 另一個別出心裁的設計是把地下車道改裝成Speakeasy,這原是1920年代禁酒令時期的地下非法酒家,酒客邊喝酒邊看爵士大樂團、脫衣舞等表演,現在變身為節目的一部分,也為林肯中心增添了鄉土味。其他演出還有歌唱、現代舞、印度舞、佛朗明哥、原民舞蹈、韓國鼓舞、古典樂、流行音樂、脫口秀、親子節目、說故事、同志節目、聽障節目、戶外電影、視覺藝術等。 《夏日我城》有很大一部分與過去的林肯中心戶外節、莫札特再現音樂節、Mid-Summer Swing雷同,唐柯表示目的就是要打破不同節目的疆界,希望為某一類型表演而來的人,也可能剛好看到其他表演就留下來。所有節目不是免費就是自由樂捐,鼓勵大眾的參與。她的使命就是要讓林肯中心親民化,現在就看後疫情的紐約人捧不捧場了。

文字|謝朝宗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倫敦

業界人士齊聚討論劇場如何永續

英國劇場人於6月6日齊聚國家劇院( National Theatre )舉行會議,討論劇場生態與環境發展的關係,及業界各部門對氣候變遷的調整與反應。 建築師兼劇作家狄龍 (Paddy Dillon )去年提出《劇院綠皮書》(Theatre Green Book)以指導劇場界如何實現永續發展,書中列舉劇院應遵守3個級別的環境標準,以減少製作和建築物運作時產生的碳排放。1年後,在上述文件發表的周年活動開幕式上,國家劇院藝術總監諾里斯(Rufus Norris)表示,劇場應加速對氣候變遷的應對:「在為舞台作品發展原創概念時,環境影響應成為其中的一部分,並更全面考慮創作過程所需資源與永續發展的關係。」環境非政府組織(environmental NGO)「茱莉自行車」(Julies Bicycle)的創辦人蒂克爾(Alison Tickell)表示氣候危機與社會正義密不可分,氣候正義運動推動者阿希庫(Simmone Ahiaku)更表示目前仍未有足夠的戲劇表演探討環境正義議題。 雪佛德劇院(Sheffield Theatres)藝術總監黑斯堤(Robert Hastie)與該劇院駐館設計師史東斯(Ben Stones)則展示了他們在新冠疫情中如何應對氣候變遷:舞台上的帆布結構 (canvas structure)必須靈活可應變不同的設計,且是可負擔的6500英鎊價格,不僅要能保護演員與觀眾免於染疫,也須具備藝術挑戰性;這個帆布結構提供了整季節目設計的基礎出發點,不僅為昂貴的音樂劇提供了舞台,也拯救了去年的聖誕節目。由此例出發,與會人士多同意「永續發展」不應是約束,而應是激發創造的推動力。 諾里斯承認要實現這些製作與環境保護共存的目標,意味著團隊需注入額外的精神與時間,因此他也宣布:此後在國家劇院的製作若與劇院配合探索並發展可行的永續發展方針,劇院將提供導演與設計額外的報酬,以促進雙方在環境議題上的合作。

文字|林大貂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曼谷

「諾拉舞」列「非遺項目」為傳統延續生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2021年12月宣布將泰國南部的傳統舞蹈「諾拉舞」(Nora Dance)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繼2018年的箜劇(Khon Dance)及2019年的泰式按摩後,泰國第3項被列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文化。 諾拉舞源自泰國南部,史料記載已有約500年歷史,故事源於1位王子試圖拯救半人半鳥的瑪諾拉(Manora),這套舞蹈因此被稱為諾拉舞,內容包含舞蹈、戲劇及演唱等多項表演藝術。傳統的諾拉舞者表演時會戴上裝飾華麗的皇冠,肩批五彩帔巾,腰間綁著如翅膀和鳥尾般的裝飾,指尖貼上長長的假指甲,伴隨著由鼓聲、鑼聲、鈸聲及木製響板結合而成的音樂,舞者跳舞時就如同鳥類在舞動展翅。 這項文化悠久的舞蹈表演近年來面臨斷層危機,一方面是找不到年輕人願意承接這項傳統,老一輩的舞者或是負責樂器演奏的樂師都逐漸凋零,此外,也愈來愈少舞者能理解諾拉舞中的馬來語。不過在聯合國宣布諾拉舞為世界文化遺產後,這項舞蹈近來在泰國引起不少關注和討論,泰國南部多個府因此舉辦大型的諾拉舞演出,媒體也熱烈討論要如何讓這項傳統繼續發揚光大。 事實上,在泰國南部仍有許多寺廟或學校教導年輕人學習諾拉舞,為讓更多人理解其文化內涵,有些舞團會將影片放上抖音、臉書或YouTube等平台;有的舞團則是加入有趣的故事情節,或是結合說唱表演,搭配通俗音樂,讓年輕舞者有較高的意願加入學習行列,也提高觀眾入場觀賞的興趣。 除了要讓諾拉舞深耕社區,不少舞團還加入新的元素,例如由知名舞者Nora Khailiam帶領的舞團就在表演中加入諾拉舞和現代舞結合的橋段,讓諾拉舞更有躍上國際舞台的實力。

文字|呂小珊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新加坡

「跨界」掀起疫後藝術大潮

新加坡疫情暫緩,「新加坡國際藝術節」也華麗歸來,今年新任總監Natalie Hennedige以「表演的解剖學儀式」為藝術節的主題,探討表演的儀式感。 今年藝術節強調跨表演媒介、跨藝術領域的創作,在跨界合作中進行融合、碰撞與創新的藝術實驗。例如《Ceremonial Enactments》是由MAX.TAN(服裝設計時尚表演)、Nadi Singapura(馬來打擊樂隊)和Bhaskars Arts Academy(傳統印度舞蹈)綜合而成的演出;《project SALOME》由導演王景生重新解構王爾德的名劇,並以社交媒體、紀錄片形式,探索女性與權力的課題。回想2020年藝術節被迫取消、2021年部分演出臨時被取消的窘境,今年藝術節的盛況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新加坡藝術家也有機會進行跨國合作。由市區重建局主辦、星展銀行呈獻的「照亮新加坡」(i Light Singapore),以「火花之光」的主題圍繞環保課題,由來自14個不同國家的藝術家參與;其中《塑料鯨魚》、互動投影裝置《單獨一起》等作品,則是由新加坡和其他國家的藝術家聯手創作的作品。 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一年一度的藝術盛會「華彩」,今年主題乾脆就圍繞著「跨界」,呈現14部數碼和現場演出:有融合華族舞和印度舞元素的《化蝶》、以講座音樂會的形式重塑傳統的《承古揚新》兩年的封鎖和隔離,讓藝術界「報復性」似地以「跨界」進行藝術實驗,在連結中探索人性,甚是可貴。

文字|梁海彬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檳城

喬治市藝術節7月實體重返

過去兩年因疫情轉為線上活動的「喬治市藝術節」(George Town Festival)終於在今年7月重返實體活動。作為慶祝檳城喬治市入選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慶典,今年共有25項涵蓋戲劇、舞蹈、音樂、視覺藝術、電影、展覽的節目,從7月9日至24日與民眾分享。回歸實體的藝術節以本地表演團體為主,剛從德國演出歸來的「人人人鼓劇場」將以《浪(lang x 4)x Lepak》帶出疫情期間的創作,結合擊鼓與民間樂器和演唱的形式拉開序幕,Noise Performance House將呈現香港劇場鬼才詹瑞文創作的兒童劇《不得了,巫婆靚靚不見啦!》,把去年線上的濃縮版還原互動性質的實體演出。 「鐵枝幫」(Iron Gang Puppet Theatre)成團作品《Ibu伊母》首次把傳統鐵枝偶融入當代劇場美學,由檳城著名潮劇演員吳慧玲領軍,邀請劇場導演鄧壹齡和視覺藝術家趙少傑合作,花了兩年半創作,取材家喻戶曉的東南亞民間傳說,操偶師配合新晉獨立樂團FAZZ的現場原創音樂,多語演出和多媒體投影,將瀕臨失傳的潮州鐵枝偶戲賦予全新面貌,在劇場內栩栩如生地重現。 每年都令人耳目一新的「島嶼島」(ISLE to ISLE)活動,今年仍由檳城城視報攜手台灣單位,繼去年人文紀錄片展和快閃書店之後,這次帶來《不只是美麗台灣設計周》,長達9天的展覽會和6場設計論壇,以及超過100件台灣設計界傑出作品,從公共建設到流行文化,完整梳理台灣美學發展的脈絡。經歷疫情洗禮後的喬治市藝術節,雖然規模縮小但初衷不變,在後疫情時代第一時間回歸實體,讓這個7月的檳城重現藝術氛圍。

文字|陳偉光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北京

傳統鄉愁與烏托邦想像並存的北京舞台

北京表演藝術的繁榮多元,創作力充沛,曾讓人希望無窮。可見的繁榮多元是野蠻生長的生態,專業、不專業的人雜處,各種出乎想像的商業模式,亂則亂矣,但讓人身處於活蹦亂跳的生命力之中。青年戲劇節、大學生戲劇節多是幼稚無章法的原創作品,但你面前的是無窮盡的年輕想法。表演藝術在北京是一個產業,有創作、製作、演出產業鏈中的各色人等,而且人力財力不斷投入。但疫情之前思想控制加嚴,再經過這3年疫情的折騰,現況已可謂一籌莫展。 位於王府井大街上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簡稱人藝)是北京戲劇傳統的基石,是表演藝術永遠的鄉愁。2021年9月,人藝所在的首都劇場東側的北京國際戲劇中心啟幕,說是首都劇場的延伸擴建,但一古典,一現代,頗有繼往開來,開拓新路之意。今年逢北京人藝70周年,期待新館新意,但仍只有線上直播經典,劇本朗讀這些引不起關心的活動,稍顯特別的是6月12日院慶日晚上直播70周年紀念版《茶館》。 相對於人藝保守再保守的鄉愁氛圍,離北京不到300公里海邊的「阿那亞戲劇節」則是烏托邦式的想像。孟京輝30多年來堅持的先鋒戲劇和自由精神在這裡得到無礙的展示:藍天大海的風景線,世界上最孤獨的圖書館,白色禮堂,遊輪劇場,中外導演多部劇目,環境戲劇演讀,與生態環境結合的「候鳥300」計畫一種生活與表演藝術未知結合的想像。可惜的是,因為疫情,6月13日宣布取消了今年的活動。 傳統的鄉愁與烏托邦的想像並存北京,不違和,因為生活裡就需要不同的心境。可惜的是,今年的北京到目前為止並不能讓我們想像太多。

文字|王泊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澳門

表演團體持續耕耘錄製、線上演出

在深圳、上海等地的疫情影響下,官方機構從中國內地邀來的表演節目大量取消,但本地劇場的演出在截稿前仍未被波及。在現場演出相對穩定下來的同時,過去一兩年間因疫情而興起的各種線上、錄製演出,仍然有所進展。劇場團體「小城實驗劇團」和「足跡」先後將原為劇場演出的創作《少年逆流歸旅》、《題目待定》等拍成影片,脫離「記錄式」的拍攝方式,並直接以「劇場錄像」或「戲劇電影」命名。 而對線上演出最積極者要算是「零距離合作社」及「石頭公社」。「零距離」的Online Playback Theatre(網上一人一故事劇場)演出,透過ZOOM程式作為即興、互動的平台,策劃了從4月至10月共6場以《框框》為題的網上演出,各場次分別探討「窺探」、「安全感」、「網路消費」、「存在感」、「性別」及「身體」等當代關鍵詞,並為非粵語觀眾提供即時普通話同步傳譯,吸引了來自中國內地、香港、台灣、英國和荷蘭的觀眾參與。 石頭公社繼去年以赫胥黎(Aldous Huxley)《美麗新世界》出發,緊貼疫情帶來的改變,發表5部錄像創作於網上發表後,今年7月則推出由莫倩婷與李銳俊聯手執導的《我們的娛樂至死新世界》,以《美麗新世界》和薩米爾欽(Yevgeny Zamyatin)的《我們》出發,進一步探索線上即時劇場演出,並與5位身處澳門與外地的劇場、影像創作者進行集體創作,回應書中提出的詰問。 在過去兩年疫情及社會變動的衝擊下,澳門劇場創作者除了「穩定」、「恢復」以外,亦希望開發新的發表、交流空間,迎接更多不可預知的挑戰。

文字|莫兆忠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香港

香港首個「科藝藝術節」7月登場

觀眾對舞台製作較容易切入的是故事情節,繼而是表演者,主要的討論是針對編導演,然而作品能夠順利呈現,靠得是複雜的集體展現,舞台科技藝術(Technical Arts)的創作和支援者往往隱藏在他們的黑衣後,但沒有了他們在執行上的創造和能耐,又如何成就作品? 香港舞台技術及設計人員協會在「藝能發展資助計畫」的資助下,將在7月舉行首個以科技藝術(以下簡稱科藝)為策展核心的「科藝藝術節」,以「模稜與並置」為主題延伸多個展演、幕後導覽、演後分享會、講座和工作坊等項目。聯合策展人李浩賢和徐碩朋是資深劇場工作者,前者是製作經理、後者是舞台設計師,但這次他們也給了自己很大的挑戰,就是穿針引線邀約14位來自不同科藝崗位、擁有不同專長,而且成長於不同年代的科藝藝術家,跨出創意的想像,在從未有機會合作的情況下,共同就特定的主題一起進行創作,最後組成6個不同組合創作展演作品,在西九自由空間內演出。 這些作品可能是一組結合舞台機械和化妝造型元素的裝置,亦可能是一次在燈光氛圍下以聲音導航的旅行,或可能是重構設計師過往的燈光設計並以NFT的方式賣出「燈光」,也有用不同物料在舞台上建構城市森林的未來。不同內容的展演其實都是一場藝術家與觀眾的實驗之旅,難得有這樣開放的空間,何不以開放的心進入科藝的新想像?

文字|陳國慧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超越視聽幻覺 通往虛實邊界

英國舞團AΦE的VR舞蹈演出《WHIST》

表演藝術結合數位科技已經成為當代劇場創作的先鋒趨勢。無論是「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人工智慧演算等,許多創作者企圖打破時空和肉身的侷限,營造獨一無二的互動或沉浸體驗。然而,除了感官刺激,這類型的作品是否能跨越形式與內容、藝術創作和科技研發的分野,延伸更意味深長的感知思索?《WHIST》中,AE舞團結合舞蹈表演、劇場敘事、數位影像、數據分析,帶領觀眾遊走在意識與潛意識、真實與虛構、實境與虛擬之間的曖昧邊際。

文字|王世偉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6/15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上海

「一個人的劇場」在疫情中異軍突起

一場突如其來的Omicron新冠病毒傳染,重創了3、4月的演出季。繼深圳後,上海也相繼封城,整個南方演藝市場幾乎全倒。奇特的是,有一項演出卻率先突圍,在4月底5月初上演,並將在各城市巡演,目前已是一票難求。這項演出就是「一個人的劇場」的實驗戲劇《存在與時間2.0》,某種意義上,它也非常符合文化部門有關疫情期間上座率的要求。

文字|李翠芝
第346期 / 2022年05月號
北京

鼓樓西劇場不畏疫情培育小劇場人才

疫情的迭宕起伏,讓表演藝術吃足苦頭,創作力與演出活力大受打擊。稍好的時候,因為國際團隊進不來,市場對國內節目的需求大增,舞台表演似乎又見燎原之勢,可惜好景不常。按目前情況看來,今年能夠維持低度的演出質與量就不容易了。隷屬北京市政府的北京國家大劇院,今年4月雖仍照常推出主題定為「歌詠華章」的歌劇節,很明顯地是以中國歌劇為主,開幕大戲是10年前的舊作、原創民族歌劇《運河謠》,可以想見此次舊作新演居多。

文字|王泊
第346期 / 2022年05月號
曼谷

台泰藝術家共同探索二次大戰影響

位於曼谷市中心、去年11月新落成的「金湯普森藝術中心」(Jim Thompson Art Center)的展覽著重於當代藝術,去年落成後的第一個展覽為「冷戰展覽系列」(Cold War Exhibition Series),第一部曲由館方邀請來自14個國家的藝術家,以影像、照片或印刷品的方式,展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如何持續影響各國的社會發展。

文字|呂小珊
第346期 / 2022年05月號
新加坡

藝術工作者積極進行各類跨界嘗試

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去年推出了「自僱人士津貼」,為藝術工作者製造藝術創作的契機,催生了各類的藝術作品,既有線上呈現,也有實體表演。所有獲得補助的作品在今年3月底呈現,線上數位作品以音樂表演居多,戲劇演出則多以實體演出進行,例如單人劇《餐飲外送》(Order On The Go)刻畫外送員的苦樂心酸,便是邀請觀眾到街上隨著戲劇主角穿街走巷。

文字|梁海彬
第346期 / 2022年05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東京

政府鼓勵已接種疫苗者參與藝文體育活動

日本經濟產業省為了喚醒因受疫情影響而大幅減少的文化藝術及體育活動需求,預計於今年5月推出「活動WaKuWaKu折扣」(イベントワクワク割)的振興方案,投入日幣388億元的預算規模,鼓勵已施打第三劑疫苗或能提出陰性證明的觀眾積極參與演出活動。活動對象包含電影、表演藝術、演唱會、體育競賽、展覽、博物館、美術館、動物園、水族館、時裝秀、遊樂園等項目,每人1次購買的票券上限5張,可獲得每張票券金額20%(上限日幣2,000元)的購票補助。補助對象及金額雖然與前兩年執行的「Go To Event」相同,但本次「活動WaKuWaKu折扣」進一步要求參與者提供疫苗接種記錄或陰性證明。

文字|新田幸生
第346期 / 2022年05月號
首爾

歌劇慶典睽違兩年熱烈揭幕

韓國疫情雖大幅升溫,全國已有逾1,500萬人染疫,但重症確診率持續降低,當局研擬下修新冠病毒危險警示,將其視為「風土病」(或稱地方性流行病)處理,因此「與病毒共存」的政策逐步推動中。隨著春天來臨,近日在韓國街頭,已可見大批民眾四處奔走,除了仍需配戴口罩出入公共場合,一般作息幾乎已恢復疫情前的日常。藝文界也終於迎來真正的春天,在因應防疫採取的各項限制陸續鬆綁之下,各類室內及戶外節目接連展開,其中又以歌劇類大型公演率先回歸舞台。

文字|許景涵
第346期 / 2022年05月號
倫敦

Punchdrunk在新家推出新作《被燒毀的城市》

20年前,英國劇團 Punchdrunk 創辦人巴雷特(Felix Barret)在倫敦向各區所詢問表演場地使用的可能性。他和共同創辦者朵莉(Maxine Doyle)正在為劇團找個家,期望能在此進行為期兩週,具有體驗式、場地共感特性(site-sympathetic)作品《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的實驗工作坊,這是他們的創團首作。

文字|林大貂
第346期 / 2022年05月號
柏林

在劇場中討論平權也「拯救世界」

「世界還能得救嗎?」這是Nicola Bramkamp(策展人、戲劇構作與劇場導演)和 Andrea Tietz(劇場策展人、製作人)於2014年開啟「拯救世界」(Save The World)計畫時的第一個提問。一開始這只是個在波恩-波耶爾地區(Bonn-Beuel)一個廢棄工廠表演空間舉辦的「跨領域藝術節」,針對如氣候變遷等未來課題,撮合科學知識與藝術創作,規劃戲劇演出、主題式工作坊與論壇等,邀請在科學機構、研究中心、非政府組織和聯合國的專家學者、獨立藝術家及觀眾一起加入。

文字|陳成婷
第346期 / 2022年05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劇場與惡的距離

義大利導演卡士鐵路奇新作《兄弟》揭露體制之惡

壓迫人心的闇黑氛圍、掃射全場的冷冽光束、震撼磅礡的聽覺效果、謎樣象徵的陳列與重組、暴力姿態的重覆與演練,義大利導演羅密歐.卡士鐵路奇(Romeo Castellucci)在《兄弟》(Bros)中,體現何謂鋼鐵紀律下的「平庸之惡」,帶領觀眾省思存於現世的原罪與救贖。

文字|王世偉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