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庆岳
-
特别企画 Feature
哀伤就是我的本质
死亡必然华丽,否则生存的艰辛,要如何去诉说。优雅必须被陌生者践踏,否则我们如何懂得缅怀、以及哀悼与懊悔?每一个流星般陨落的零碎事件,都是浩瀚天体遣来的神秘讯息,也是引领我们继续黑暗前行的指引明灯。
-
回想与回响 Echo
哀伤的剧场巫师
也许,《千圈の旅》至终真正所探讨的,还是生命与死亡间,永远轮回不断的关系。郭文泰像个哀伤的孩子,在洞悉死亡必将是生命的归处时,坚持玩起了自己的永恒游戏,他以一个剧场里的巫师身分出现,将死亡与生命游戏般地断然分开,因此让信念与爱得以在其间回绕不灭。
-
特别企画 Feature 建筑师、作家
阮庆岳:希望文化部能更积极地与建筑/城市美学作对话
我希望文化部能更积极地与建筑/城市美学作对话,因为城市几乎已是现代文明的表征,而建筑更是检验城市美学时的重要叙述者。 这包括软性的推广建筑/城市美学文化活动,譬如对于展览、教育、演讲、出版等公民美学的推广,以建构软体文化与建筑/城市间相互交流的介面,让在台湾公民的养成教育里原本就严重缺席的建筑/城市美学,能有机会在文化政策里得到一些弥补。 另外,则是希望能积极协助年轻建筑人的养成。建筑业的市场机制庞大也复杂,年轻的建筑人在其中不仅生存困难,理想性格也极易被快速磨损,商业机制有如巨人大卫般难以撼动,牺牲与投降几乎是年轻有理想者的必然答案。若是能在文化政策上针对有抱负与理想性的年轻建筑人,提出配套的奖励、保护或鼓励的机制,让他们可以有喘息的生存空间,甚至能得到注意与肯定,或可以培养出一些/许多具有理想与改革信念的建筑人,让民间与社会底层的设计人,在被政治权力与资本权力牢牢扣锁的产业现实里,能更积极地参与入台湾建筑/城市美学的演化路途。 希望还能关注城乡美学必然与应当差异化的问题,让城市/乡村、建筑/自然间的关系和谐,各得其所地自在优美;同时,必须重视公民自发的美学/空间意识,让建筑不只是被控制与生产的标准化商品,而是与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息息相关的有机体。
-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策展狂想之一:艺术正在移动中
我一直想像著某种移动中的艺术节,也许这和我小时候对马戏团的怀念有关,也可能与后来对电影里吉普赛人的向往有关;但其实若深沉的思考,也许更与我们此刻人人的真实生命有关。 是的,这是一个移动的时代,我们无时不刻、且不管愿意与否,都必须借由捷运、火车、单车,或是手机与网路,在空间与时间里快速地移动。移动是一种关乎生存的竞争,绝对是极其残忍的,但也因此足够迷人,足以当作艺术节的主轴。 那要怎么做呢? 其实,任何一种我们日日所使用的移动工具,都可以拿来作为艺术节的方式。就譬如以「火车」来作个艺术节吧!(就叫做:移动艺术节/Mobil: An Art Festival) 可以像国道马拉松一样,选择在某离峰的时段(譬如某个周日晨或某午夜等),然后找出两个定点(譬如台北与新竹),安排对开的区间慢车,一辆载著购票的观众由台北开往新竹,一辆载著另个方向的观众由新竹往台北,两辆车各有一个剧团(譬如金枝演社与台南人剧团)作演出,剧码与演员必须拆碎到每一个车厢,且站站都得出车厢,在开车前要重新组合并继续(也立刻)转换到另一个车厢的接演下去,像是在许多舞台(车厢)同时演一出连环戏,无始无终也绵绵不绝。(且必须准确地配合各站的停车与发车时刻,并同时与嘈杂的环境积极相呼应) 当然,这也可以从单一的两出戏,扩大成一周或一月的火车艺术节活动,如此就可以看到有许多类型的戏剧或表演,出征般地四处奔驰于全台各地的铁道上。 在时间与空间的移动速度上,火车其实已经算是相对较慢的,若是要作更快速的移动艺术节,当然也是可以的,就譬如手机艺术节吧!这样的艺术节可以散居并隐藏在城市的各角落,然后观众必须追随手机的讯息与暗码,随机地立刻移动与反应,有些像之前的快闪族,而演出者则必须以事件与瞬间行为来与观众互动,像某种秘密结社,既神秘也神圣! 基本上,移动艺术节是要企图回应我们的真实生存状态与艺术表演的相互关连,因为那些殿堂般脱离现实的演出空间、布道似单向的演出与观者关系,以及真实时空被抽象脱离的经验,或许太古典也太乌托邦了些吧! 让艺术节与真实时空互动,艺术节与艺术家们:大家开始移动吧!
-
特别企画 Feature R.W.的视觉美学
错综复杂下 理性与辩证的暧昧
确实,威尔森是想要藉著舞台,呈现出一个被碎化(与被机械化)的世界,那是他诠释这世界的方法。但这种因碎化一切现实而得的神秘气质,也有可能引人往离世的方向作趋靠,甚至有自我虚无化的危险。对此,威尔森明智地以具某种圣性、怜爱所有受苦事物的入世态度,成功作出化解。
-
艺号人物 People
建筑,也是一种表演的艺术—法兰馨.侯班Francine Houben
作为第一位将要把荷兰学派建筑带进台湾的建筑师,法兰馨.侯班对于建筑有许多独特的思考:她反对高速公路,因为高速公路让旅人看不到美丽的地景;她喜欢亚洲城市,因为它们有较多非正式的气氛;对侯班而言,建筑不只是智性或观念的活动,也不只是视觉的满足,而是美学形式与情感交流的成果。 趁著侯班来台参与在台北一○一大楼举行的「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建筑模型展」,本刊特邀知名建筑师与作家阮庆岳,专访这位将打造大高雄未来艺文视野的灵魂人物。
-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建筑极简风 属于工业社会的空间美学
极简建筑 洞见未来的生活型态
极简风自一九八○年代后期,持续主导著建筑与空间美学领域,声势兴旺不坠。然而整个现代主义的精神,从二十世纪初期的包浩斯(Bauhaus)开始,其实一直就是对简约有著极高的崇尚态度。虽然「极简」的名称,是后来才出现的,可是这样的本质,却一直牢牢地与整个二十世纪的现代建筑共生并存。
-
戏剧
我是好孩子,也是坏学生
林奕华和胡恩威的《恋人絮语》,没有让我看到太多企图心的展现,或者这戏本只是两人戏剧定位点的再调整;对似乎必须移向中产、移向大表演厅、移向主流市场的两人,这样的再定位,自然是无可厚非,只是当年林奕华犀利的主题企图与叛逆风格,可不要在这样的定位过程中流去了。
-
戏剧
双重距离外的《半生缘》
《半生缘》的好处在张爱玲能由原先对笔下角色的叹息与批判,转至宽厚的最终同情;而在胡恩威与林奕华的处理下,原先辛辣的味道淡去,浓浓对张爱玲的缅怀,与对文本瞻仰般的爱,笼罩头尾。
-
2004我想看的表演,有……
2004我想看的表演,有……
阮庆岳(作家、建筑师) 美国宾州大学建筑硕士,现为华梵大学建筑系专任讲师。文学著作包括《林秀子一家》等,其他著作有《屋顶上的石斛兰》、《城市漂流》等。 我想看的有── 云门舞集以陈映真为题的秋季公演 七○年代,台湾最耀眼文学时光里流转耀目的陈映真,曾流泪让我们见到──青苍的年轻虚无者康雄、食肉并堕落的改革者吴锦翔、死亡伤口如凄惨无言嘴孔的雏妓这些曾经哺育我们整个时代的小说人物,我期待见到他们真实立在我眼前的舞台。 苏州昆剧院《牡丹亭》 第一次听昆曲,是张继青唱《牡丹亭》里的〈惊梦〉、〈寻梦〉与〈游园〉,颓废文人般抒情细致唱作、缓缓吐唱的缠绵宛转,当下大为倾倒,问自己:「怎有这样迷人的靡靡之音啊!」便自甘沈沦与堕落。 北京人艺《茶馆》 就用考古学的心情来看这场戏吧! 一.这批五四作家脑子的剖面结构,究竟与其他十几亿中国人有何不同? 二.这《茶馆》戏里,究竟有没有藏著什么他日才能揭晓的预言与谜语? 三.那个时代的戏(刚脱离农业进入光辉的工业时代),怎么看起来都又假又真,不像现在的戏,看起来又真又假的。 四.关于舞台戏剧,到底是今不如古、还是古不如今?(媳妇必能他日成婆吗?) 第二届国际剧场艺术节 好像与爱人同志同进到夏夜的热闹戏剧夜市了。夜市今夜的摊贩阵仗,感觉有点边缘与小众,又有非常严肃自我对待的姿势。泉静花、安部公房、梅特林克、易卜生、贝克特,大师品牌一字排开令人眼花撩乱。 确实会被吸引。也许是剧名、剧作者,或者是隐约感觉到一种方逝去的「某种现代」的某种追悼气氛 海地民俗打击乐团 曾游荡到古巴中下方、一临海城市Trinidad。夜里穿走入幽暗小巷,迷人音乐四处若有若无传扬来,是简单的鼓与吉他,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