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恒毅
国立中正大学中文博士。大学讲师、剧评人,研究与创作从小说跨足戏剧戏曲,评论多见于「表演艺术评论台」、《PAR表演艺术》。曾获教育部文艺创作奖、国艺会「表演艺术评论专案」等奖助。
-
戏剧 独居长辈与慢天使的非日志式记录
《清洁日志No.__》打开社会的隐蔽角落
迈入第7届的猫里表演艺术节,从最初的活化苗栗县中正堂的展演空间,发展到以主题式的方式,建构出苗栗在地特色的艺术节。本次的策展单位EX-亚洲剧团,以「技艺流转记忆,庆典绽放光彩」作为本年度的展演主题,节目类型包含戏剧、舞蹈、音乐、跨领域等,透过不同的技艺展演呈现苗栗的特殊性,并且保存生活常态的情境与记忆。而技艺与记忆的重要性,艺术总监江谭佳彦认为:「如果没有技艺/记忆,人就不会存在」,因此以这样的方式,构想猫里表演艺术节的主题。 不只是策展单位,EX-亚洲剧团同时也是演出单位之一,本次推出的《清洁日志No.__》有别于观众熟知剧团的亚洲文化诠释,而是以「慢天使」为独居长辈清理住家的互动中,看见彼此的生活样态,让存在于社会、却容易被忽视的族群的故事能够引起更多关注。
-
戏曲
在「流派」与「非流派」之间
台湾京剧舞台随名师离世、演员淡出舞台,渐渐不再以传承流派艺术为中心,而是以发展演员个人特色,并诠释人物情感为要务。至于流派艺术,则成为演员在形成个人特色的修养途径,不仅拓宽戏路,诠释人物时也有更多发挥空间。这种不拘於单一流派的演出方式,是回到戏剧本质,同时也是当代台湾京剧的发展取向,借以标志台湾与中国传承京剧的不同之处。 但流派艺术对演员而言,本非拘束,而是在流派宗师的演出特色经过程式化后,后世学习者学其方法,再按照个人条件进行发挥的演出,并非外在模拟。流派艺术的专门特色,实则也是区分出演员与演员之间的不同,突现演员个人特色。 在「流派」与「非流派」间的诠释方式,国光剧团向来在剧目安排上极费心思,在本次「永恒时尚.春分」演出的两周六场的演出中,第一周第三天的《二进宫》与《贵妃醉酒》都是骨子老戏,不同流派都有各自的诠释,而国光剧团的演出安排,就是透过两出剧目,分别由程(砚秋)派艺术与演员个人特色的两种不同诠释方式进行呈现。
-
戏曲 多宝格中的执念之爱
掌中戏《剑邪启示录》 勾勒世间的种种执著
2024台湾戏曲艺术节策展主题是「非.常.爱」,强调「爱」的不同面向与样态,及从中延展出的各种议题,探索在戏曲表演中能够如何呈现,借以看见爱跨越各种藩篱的力量。真云林阁掌中剧团这次推出的《剑邪启示录》,以「干将莫邪铸剑」故事为基础,创作出多组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情感关联。这个大众熟悉的故事,长久以来都有不同创作者重新诠释,而《剑邪启示录》又会从什么角度来突破,并看到这个故事中,强烈且非寻常的爱呢?
-
戏曲 当少女戴上红喙须
《红喙须的少女》 以扮装看见青春少女的各种姿态
看到「红胡须+少女」这样的关键字组合,会想到什么? 如果是对戏曲稍有基础的人来说,大概会直接想到的是荀派京剧《辛安驿》;但对于只是抱著好奇心入场的人来说,应该脑中会浮现各种疑问:为什么一个少女会有红胡须?她是怎样的人、又要做什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出戏? 本来,《辛安驿》说的是一个以复仇为主轴,又因扮装产生误会,而发展出情愫的故事。但在挽仙桃剧团的《红喙须的少女》中,并不单纯是从京剧移植、改编为歌仔戏而已,「这个作品后来是只借用了一些人物的设定,其他几乎是重新改编,和原本的戏完全不一样了!」编剧蔡逸璇说。 从扮演中开展出的性别思考 在《辛安驿》中,是以花旦为主的戏,但花旦却又必须同时诠释一个花脸,这样的扮演,让蔡逸璇在小时候看这个作品时,好奇为什么要让一个活泼的花旦戴上一口红色的大胡子,而且表现的还是孔武有力的形象,这样的记忆下,再看到现今在创作时,每个角色行当都各如其分地在戏中运作著,「但我会思考的是,就算像花旦在戏里面很活泼,可以做很多不同的事情,这很常见,只是在这些常见的东西之外,还能不能做什么更不常见、或更奇怪的事情?而且可以从这些事情来指出一些问题?」于是,选择了《辛安驿》作为《红喙须的少女》的创作原型。 花旦扮成花脸,究竟是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以及「少女」的定义究竟是什么? 这是《红喙须的少女》试图让观众思考的问题。作为以亲子与青少年为主要客群的「夏日生活周」其中一档节目,《红喙须的少女》面对的是正值青春期的少女,因为每个人对少女的定义,在不同的位置上可能都会有不同的想像,且青春期的少女们,或许也存在著反抗的本能,想要做一些和父母、社会的想像完全不同的事情,让少女的可能性变得多元,这样的创作构思,也让戏曲行当程式化的表演开展出各种可能。 同样的思考模式也表现在「女扮男装」的「男主角」身上。歌仔戏向以「坤生」为审美主流,以女性扮演生行,本可依循戏曲程式进行表演,但在《红喙须的少女》中,演员时而要思考小生如何唱旦行的曲调?时而要思考现实中的男性到底要如何表演,才能不拘束于小生的框架中?并且要让「他」和女主角悄悄地产生暧昧的情愫,使整个演出环绕在青春洋溢的恋爱氛围中,也在这当中试探著「性别」究竟为何。 <
-
戏剧 提炼〈聂小倩〉爱情故事
《千年幻恋》发现未曾见过的偶师之心
多数人对《聊斋志异》的认识,不离聂小倩与宁采臣的爱情故事,且对这个故事的了解,更多是从徐克监制的电影《倩女幽魂》而来,正因此份熟悉,从而形成改编制作时的重要主题。但这个故事,还能够从何种角度进行诠释?真云林阁掌中剧团与香港浪人剧场在「新艺计划」中发想、创作出的《千年幻恋》,即以〈聂小倩〉为基底,透过金光布袋戏的演出,经由爱,一步步地走进偶师的内心世界。 从聊斋故事,走进偶师的内心 编剧何应权在谈创作这个作品时,是从过去看布袋戏的经验进行思考,觉得「在金光戏里,什么都可以发生」,真云林阁掌中剧团团长李京晔从布袋戏的发展、以及金光布袋戏的内涵来谈,认为金光布袋戏并不只是声光上的特效,而是「所有的一切,都能够成为金光布袋戏的演出内容」,甚至是「只要有别于以往的演出形式,它就能够是金光布袋戏」。 每一位创作者在创作的路途上都是孤独的,他们要创造出作品中的世界,并从中折射出创作者幽微难见的内心。浪人剧场艺术总监谭孔文与何应权首先想到的是,布袋戏偶师不仅是表演者、也是故事的创作者,他们创作偶戏、也赋予戏偶灵魂,但有谁想过偶师们的内心世界?且当代偶戏的各种形式实验,确实也未曾有过对于偶师自身的生活与思考为核心的作品。因此「看见偶师」,便成为这个作品的重要命题。 但要从何种角度看见偶师?〈聂小倩〉故事的「爱」被提出,从原著中各种不同身分的爱,建构出多层次的对比与对话,看见的不只是原著的人与鬼,还有人与神、与偶,甚至是女儿与父亲等关系,并且透过对话,从爱情故事逐步走入偶师的内心,看见孤独但辽阔的创作思维。
-
戏曲 2021「戏曲梦工场」
传统与现代相映 探照戏曲未来路径
今年来到第3届的「戏曲梦工场」,以「镜相/径向」为主题,各创作团队借由表演艺术与外在世界相映照,看见不同表演形式与演出者的多种存在意象,并借此找到前行的方向。除了真快乐掌中剧团《掰》,另有5组征集剧目,其中台北海鸥剧场《海鸥之女演员深情对决》与阮剧团《香缠》分别透过不同戏剧背景与世代女演员的对话、台湾女诗人的多面呈现,让观众看到更多元的女性面貌与生命样态。
-
特别企画 Feature 文化币街访
钱没有不见,只是变成我们喜欢的OOO(一)
文化部于2023年针对18至21岁青年发放成年礼金1,200点文化币,作为艺文消费折抵使用,鼓励年轻世代参与艺文产业。而青年们究竟把这份成年礼用在哪里呢?
-
特别企画 Feature 文化币街访
钱没有不见,只是变成我们喜欢的OOO(二)
忍者翁(国立中正大学学生) 文化币花费于表演艺术比例:0% 其实我真的很想用文化币,可是却因为家人的关系,没办法领出来用,超级可惜。在这件事情上,我和我哥都经历了「想领、想偷领、放弃」的三段心情转折。想领的原因是因为我很喜欢收集全套的原文故事书,而且也想买日文检定的教科书,但这些书都不便宜,所以才想用文化币来购买。只是家人认为,如果领文化币需要用到健保卡当成身分认证方式,觉得哪边怪怪的,于是用「免费的最贵」之类的话当理由,极力阻止我们。虽然听不太懂家人的说法,也只能接受。我们曾和家人交涉过、甚至想偷领,但想到家人会用「好啊,你们长大了,要领就领啊」之类的方式来情勒,就觉得为此和家人的关系有摩擦,好像很不值得,就只好放弃了。
-
特别企画 Feature 文化币街访
钱没有不见,只是变成我们喜欢的OOO(三)
杨启东(国立台北教育大学教育学系学生) 文化币花费于表演艺术比例:100% 以我来说,目前使用掉的文化币都是拿去看剧场演出,总共看了3场演出,分别是唱歌集音乐剧场《今晚,我想来点》、C MUSICAL《伊底帕斯》、故事工厂《倒数婚姻》。其实在刚开学的时候,我有想过拿文化币去购买课本,但后来想说购买剧场的青年席,只需要花费300元文化币就能够买到1,200元、1,600元以上票价的位子;但用文化币购买其他东西,就像是礼券,只能换到同额的商品。再加上花费文化币还有回馈,就可以愈买愈多。像我现在买了3部剧场演出,文化币还剩下差不多900元。
-
新锐艺评 Review
合折子为全本,析勇将之情性
从第一场〈啮臂别母〉以降,曾汉寿所饰的吴起合北曲的跌宕雄浑、但又有南曲以悠缓达成情感积累之效,使浑厚唱腔利于表述人物生命的诸多情怀,让整体演出节奏在明快当中,仍能达成抒情的特质。而第二场〈杀妻求降〉中,郭胜芳所饰的田氏女在诉说家世背景与婚姻期待时,则展现出旦角的柔美身段与水磨曲韵,虽然并非主角,但与吴起相对照,此刚柔并济的演出特质,已足使昆剧在演出上达成传统与新变的平衡。
-
新锐艺评 Review
欲望的纠葛,礼法的崩坏
礼乐的崩解,是出自于个人欲望无止尽的探求,但在这之中总有人固守礼法,如宣姜怨太子伋「拘束讲人伦,莫敢越礼逾法」,是「脸上写著『仁孝』二字的可怜虫」,一如文姜嘲讽鲁桓公是不知情趣的「鲁男子」。但愈是固守标举,则愈彰显礼法的失落,也嘲讽了礼法人伦的拘束性与在面对人欲时的脆弱。
-
新锐艺评 Review
物质作为情欲之表征
物质虽便于人凭寄情感,但也同时是最脆弱的存在象征。绣襦化身的李亚仙,是李亚仙对于郑元和的情感延伸,也是郑元和对于李亚仙的理想想像,因此绣襦的变化,毋宁是李亚仙与郑元和在五十年之间彼此思念的共同产物。而此物件的脆弱在于,「绣襦本是无情物,喜乐幸与亚仙同」,但当今生结束、人与物同时消亡之后,「来生再无有什么郑元和与李亚仙了」,因此物质凭寄的情感是既真且幻的存在,建构出人存在的无限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