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振祖创办的复兴剧校剧团,亦是台湾京剧一大骨干。图为复兴第一期赵复芬(中)、曹复永(右)与丁中保所演《贵妃醉酒》。(乐舞公司 提供)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特别企画②/京剧过渡/剧团

花落莲成,「国光」采子 回顾三军剧队汇为国光剧团的来时路

京剧在台湾的大规模发展,是在政府迁台之后的近半个世纪,而分属于陆、海、空、勤等军种的军中剧队,更是此一时期的主要表演团体。如今,也许是阶段性使命已然完成,三军剧队奉命解散改编,将优秀的演、职员甄选至隶于教育部新成立的国光剧团,成为台湾第一个国立京剧团。

京剧在台湾的大规模发展,是在政府迁台之后的近半个世纪,而分属于陆、海、空、勤等军种的军中剧队,更是此一时期的主要表演团体。如今,也许是阶段性使命已然完成,三军剧队奉命解散改编,将优秀的演、职员甄选至隶于教育部新成立的国光剧团,成为台湾第一个国立京剧团。

我国的戏剧艺术,成型较西欧为晚,发展却甚是迅速。元明淸以降,戏曲活动在全国各地开花,几乎有一种方言即有一种属于该语言系统的戏剧。近两个世纪以来,在众多剧种中执牛耳者,当系取昆剧地位而代之的京剧。她平易近人,无远弗届,兼收并蓄于皮簧范畴中许多唱腔,既流丽动听又便易传唱,乃使得全国为之风行,被尊称为京班、大戏、正音乃至国剧。

京剧在台湾二度流行

和内地其他地方一样,台湾也流行京剧。刘铭传任台湾巡抚时,即引进来此一新兴剧种。日据时期人心思汉,是以京剧之演出仍不绝如缕,在民间受到相当程度的欢迎。(直至光复以后,平剧淸唱依然是酒家一类场合最普遍的歌声,很少当红酒女不会唱几段京调的。)自然,京剧在台湾的大规模发展,仍然是在政府迁台之后的近半个世纪,而分属于陆、海、空、勤等军种的军中剧队,更是此一时期的主要表演团体。如今,也许是「阶段性的使命已然完成」,三军剧队奉命解散改编,将优秀的演、职员等,甄选至隶于教育部新成立的「国光剧团」,成为第一个国立的国剧团。峰廻路转,真使人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回首来时路,三军剧队四十多年来为鼓舞军民、宣慰侨胞,乃至弘扬华夏文化,所作的无数场次演出,实在値得在中国戏剧史上大书一笔。

光复后的台湾,民间剧团作职业性演出者,先先后后也有不少。早期的金素琴、戴绮霞、李蔷华、陈美麟、王振祖;稍后的刘贞模、赵培鑫、梅砚生、张远亭、谭砚华,乃至更晚的李湘芳等,都曾组成剧团,作过短暂演出,但影响都不大。而真正演出时间久、为社会留下深刻印象的两个剧团,一是顾正秋女士在台北永乐戏院,自民国卅七年底起,一口气唱了五年;另一则是后起之秀的姜竹华,自民国五十七年起,在今日公司的麟麒厅也连续演出了五年左右。及至民间剧团实在不能维持时,以上提到的那些组合就风流云散了。许多从业人员都投向已成气候的三军剧队,使得宝岛上的京剧活动,从此都由军中掌控了。

军中剧队经过多次整合

在今年改隶于教育部时,三军剧队名副其实,真的祇有「陆光」「海光」和「大鹏」三个剧队。(原先属于这三个队的剧校,则早于十年前即合并为「国光剧校」,也自今年起改属教育部。)但在形成陆、海、空三队鼎立之前,军中剧队曾经有过许多次的整合、改编。

属于三军总部的这三个剧队,「大鹏」成立于民国卅九年五月一日,「海光」成立于民国四十三年,(实际上,包含国剧队的海总政工大队,早于民国卅八年十一月即成立。)「陆光」稍晚,成立于民国四十七年十月。(在民国四十年左右,由小刘玉琴、刘玉麟等组成之「光明」剧团,其实即属于陆军总部)这三个队,最短的已有卅七年历史,长的则超过了四十五年。而在这三个队之外曾经活跃在军中的剧队,为数亦相当多,可惜年代已久,有好些连队名都湮没了。

「明驼」是属于联勤的剧队,裁撤不久,大家印象应该还新。全盛时期的阵容包括徐露、叶复润、李桐春、孙丽虹、于金骅、王鸣咏、翁中芹……等都在,所演出的戏码亦很受人欢迎。如以徐露为主的《秦良玉》,和以叶复润为主的《满江红》,都是罕见的佳构;他俩合作的《汾河湾》和《二堂训子》之类的对儿戏,更是绝配。因之这个队被裁撤时,引起许多惋惜之声。

再早一些的剧队,如当时一军团的「大宛」、二军团的「龙吟」、预训部的「干城」、陆战队的「先锋」、马防部的「虎啸」、金防部的「百韬」(原名(粤华」)、伞兵的「飞虎」……以及一些较小单位或业余组织的剧队,不知道有多少。这些团队,后来经过多次整编合流,都并到目前的三军剧队来了。所以今日台湾的京剧从业人员,泰半就是从军中剧队、社会剧团、剧校新血这三种管道产生的。如今则更明朗了,「复兴」、「国光」两团两校汇为主流,今后国剧的命运,就看教育部麾下的这两支艺术队伍了。

冀望两团两校

在三军剧队活跃时期,他们的触角亦是很宽广的。除了例行的劳军、公演、竞赛三大任务之外,还经常被征召至国外演出。由于主要的演员都在军中,所以他们出国的机率并不比「复兴」低。三军剧队中,又以空军「大鹏」出国的次数最多。此外,大量参与社会的文教活动,亦展现出他们的热忱与活力。记忆所及,像参加每年的戏剧季、艺术季的盛大演出,国剧列车的推广活动,支援民间「新象」、「云门」等艺术团体所发起的活动等,洵属有声有色,绝不后人,在文化建设中担任着积极的角色。

四十几年来,三军剧队由萌芽而茁壮,成为国家演艺行列中的中流砥柱,幕后亦赖不少热心人士的支持。如前空军总司令王叔铭将军、前总政战部王化行主任,和前总统府秘书长蒋彦士先生,都是对三军剧队爱之深、助之切、呵护有加的人。如果不是他们的高瞻远瞩,京剧艺术不会如此有活力的。

即如这一次有如凤凰浴火般的改隶行动,也是仰赖许多人的苦心孤诣,才顺利的「过渡」。各方关心此一艺术的人士,都在热切地期待着两团两校的发展,冀望他们振衰起疲、推陈出新,为我国这古老而又举世独一的戏剧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来。

传统的西欧歌剧、古老的日本能剧,仍然为世所重;方兴未艾的音乐剧,已自西方流行到东方(许多人专程自台湾赶至香港去看《歌剧魅影》);我们的戏曲,是集华夏文化之大成的总体呈现,无论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都具有其独特的面貌与内蕴,绝对有与他种戏剧分庭抗礼的魅力,所以没有自我怯懦的理由。如何藉现代化的运作,以提升京剧艺术的审美价値,进而使更多的观众在感受「声色之美」与「视听之娱」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中国人的文化层面,这将是「复兴」与「国光」两团两校的严肃课题。携手共进吧,国人正在拭目以待。

 

文字|贡敏  资深剧评人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