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八十四年荣兴剧团在国家戏剧院演出《婆媳风云》。(郑荣兴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特别企画①/地方戏曲

客家戏剧在台湾

由采茶歌与民间舞蹈结合发展成的客家三脚采茶戏,自淸末传入台湾,在因应族群生存与时代的变动下,逐渐由小戏丰富、演进成大戏,表演风貌亦有日益模糊之虞。当前客家戏剧面临的课题是,如何保存原貌及加入现代表演理念。

由采茶歌与民间舞蹈结合发展成的客家三脚采茶戏,自淸末传入台湾,在因应族群生存与时代的变动下,逐渐由小戏丰富、演进成大戏,表演风貌亦有日益模糊之虞。当前客家戏剧面临的课题是,如何保存原貌及加入现代表演理念。

客家文化为中国文化重要的一环,尤其是质朴优美的客家采茶戏,真挚动人,蕴涵了丰富的表演艺术内涵,诚为优良的文化瑰宝。

客家采茶戏,是从民歌源起,后来再加上演员的装扮、身段与动作发展成简单故事的小戏,形成于明末淸初,并在淸末传入台湾。早期采茶戏以演民间生活小戏为主,表演形式是由二旦一丑搭配演出,故称「三脚采茶戏」。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江西采茶戏」条记载,这种表演形式最早见于赣南,是由茶农采茶时所唱的采茶歌与民间舞蹈结合形成的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发展而成,在淸代中叶流行于赣南、粤北,传入台湾的时间约在淸同治年间,据田野调查艺人口述得知,系由来自广东定居于苗栗县头份镇的何阿文先生传入。

由采茶小戏演进到大戏

三脚采茶戏传入台湾时以「落地扫」形式演出,其内容则以张三郞卖茶的故事为主轴,编写出十出小戏。后来艺人又以山歌、小调自编歌词,诙谐的道白,丑旦戏谑、调情的对唱,衍生出「相褒戏」,颇受观众的喜好,也丰富了三脚采茶戏的演出形态。在传统张三郞卖茶〈籴酒〉中的〈扛茶〉一折,并发展出由旦角演员「端茶」给观众品尝,客官赠物置于盘中,演员则以观众所赠之物为题,编词做即兴演唱,与观众产生互动关系。后来三脚采茶戏搬上舞台,此〈扛茶〉之演出则改变以长绳系一小篮,篮内放置槟榔茶包,投掷给台下观众,客官则将赠物放置篮内,演员将赠物编歌答谢客官,称为「抛采茶」。民国十余年,乱弹戏、四平戏、京戏均盛行于客族地区,对客家戏剧后来的发展影响颇大,从最初的「三脚采茶小戏」逐步演进到「采茶大戏」,内容除了传统的历史故事之外,也有诸多客族的民间传记。在音乐上仍以原有山歌曲调为主,口白是客语,而表演形式则与其它中国地方戏剧略同,和闽南歌仔戏演变的过程极为相似。

客家人由于语言的发音特色,在学习国语上比一般闽南人发音标准,在学习闽南语时又比其它外省人学得快,再加上长期居于弱势,为了生活所需,客家人会讲国语或闽南语的比例相当高。相对于非客家族群,则由于语言的隔阂,造成了认识客家文化的障碍。这个现象表现在戏剧上,可以发现客家剧团为了生存常需应请主要求演出客家采茶戏以外的剧种,甚至有些客家演员加入歌仔戏班演出,由于一般人对客家戏剧不够了解,便持有「客家戏便是以客家话演歌仔戏」的想法,这对客家戏剧实在是一个相当大的误解。

内台、外台、电台

光复前后,采茶戏开始在内台演出,多以连台本戏的形式演出,亦有移植自其它剧种传统剧目者,如:《山伯英台》、《王宝钏》、《杀子报》等,在当时也流行一些嬉闹剧的民间生活小戏,如:《懒尿嬷》、《盐瓮记》、《水蛙记》、《乞米养状元》、《孝子不记仇》(又名《不知哪颗禾苗可做种》)等。而有名的戏班有「新胜园」(后改名为「胜春园」)、「新乐社」、「中明园」、「小美园」、「永光园」、「三义园」、「真小美园」、「新兴社」等,当时还有兼演内外台的四平戏班如:「小荣凤」、「大荣凤」,以演京戏为主的「宜人京班」,这些戏班大多延聘大陆的老师来教身段。

中日战争期间,皇民化运动压抑了传统戏剧的活动;光复后,传统戏剧演出又趋活跃,客家戏剧的演出不论是内台、外台及落地扫形式的跑江湖演出,都相当受欢迎。民国四十年左右,桃竹苗地区有数十家戏院供采茶戏演出,当时在内台演出一档十天,一个剧团在每家戏院轮过一档后,便过了一年,可见当时戏剧活动之热络。另一方面,电台也成为客家戏剧的新舞台,如「新竹台声」、「桃园先声」、「苗栗、竹南中广」及「中广苗栗台」等电台都有客家戏剧节目的播出。

电视的冲激使表演风格丕变

民国五十年后,电视兴起,对客家戏剧带来重大冲击,同时「统一拜拜」政令的推行也使得庙会演出机会大减,客家戏剧因此逐渐没落。目前桃竹苗地区约有十余团演出客家戏剧的剧团,这些采茶戏班目前的演出以庙会野台戏为主,一年演出约一百天上下。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采茶剧团在演出中夹杂了多种剧种甚或流行歌曲的曲调,使得客家戏剧的面貌日益模糊,而变成什锦歌剧团。

荣兴客家采茶剧团则保有了原来的风貌,在有心人士的努力,客家艺术人材的投入下,客家戏曲的剧本修编更精炼,在音乐上则沿袭传统客家九腔十八调,保留民间乐师的曲韵特长与戏曲音乐的细腻语法,加强唱腔的伴奏与过场的音乐,以求丰富、变化、营造各种戏剧层次。民国八十四年二月荣兴客家采茶剧团在国家戏剧院演出《婆媳风云》,以平易近人、讨喜的题材,和鲜活生动的表演方式,并加入现代理念,运用灯光、布景设计营造具视觉效果的舞台,深富剧种特色的音乐锣鼓,完成了这部经典之作。

客家戏剧目前已面临严重的保存危机,随著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西方文明的冲击激荡,民间的戏曲已逐渐为人们所忽视。近年来,有关当局大力推展民俗文化,希望能够唤起更多的民众,一起来关心我们的传统戏曲,好好重视自己的文化,并将它发扬光大。

 

文字|郑荣兴  复兴剧校歌仔戏科主任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