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仍有不少老戏迷喜欢早期没有准词,即兴发挥的老演法,但是,随著高瑾带来的越剧新风格,以及其后与浙江小百花在台湾的联演所展现的表演型态,越剧在台湾已然建立了一个新颖的表演形象。
因为政治的缘故,五十年前,百万来自四面八方的大陆人,来到陌生的宝岛台湾,他们素不相识,唯一共有的是──鄕愁。
凭借著鄕音、省别,一个个同鄕会成立,除了社交、餐宴,要表达鄕思的最好方法,莫过于演出独属于他们自己的地方剧种了!
闽粤剧种、以及京剧,早在日据时代就流播到台湾,其它外来剧种,川、湘、汉、陕、楚、评、越……等,都离不开前述「离鄕背井」的同鄕,他们自组剧团,自娱娱人的演出型态,要谈到剧艺如何?演出频次多寡?恐怕都只平平,尤其在台湾的土地上,缺乏该剧种文化的基础条件,这些零星演出,实际上来看,算得是沉默。其中,越剧要算是这些外来剧种中,发展得比较有声有色的一支队伍,而且也曾有过一段风光岁月。
来台越剧名伶都有响亮名号
越剧到台湾,最早是随军队来台,像钱飞卿的越风女子越剧团(曾改名为中华越剧团)就是,不过早在一九五三年,就转为民间剧团在戏院中演出,其中最著名的旦角演员是吴燕丽。现年七十三岁的吴燕丽出生于越剧的发源地浙江嵊县,自幼就受越剧的熏陶,她十五岁学戏,十九岁便挂头牌。在越风剧团里她和小生李琴飞搭档,据说首次登台是在美都丽戏院(即今国宾戏院),连满七天,盛况空前。现今大众越剧团团长杨荣华回忆当时剧坛有这么一句话:「京戏唱红了顾正秋,越剧唱红了吴燕丽」,她可算是台湾当时的「越剧皇后」。
在此同时,杨庆余组了一个凯歌越剧团(曾改名为慈光越剧团)也招揽了不少著名演员,像被誉为「越剧皇帝」的朱凤卿就在杨团长的班子里。依当时的广吿词看,每个角儿,都有颇为响亮的名号,譬如:「越剧艳后」王成兰、「霸王老生」宋天飞、「泰斗老生」兪少芳、「老牌名旦」徐艳琴、「爱国艺人」陈淑华、「滑稽小丑」刘宝宝、「全才名旦」霍金翠……等。凯歌标榜的是:「自由中国第一流名伶」,越风标榜的是「女子越剧」,各有擅场,相互竞争。其间吴燕丽还一度「跳槽」到凯歌,越剧皇后和越剧皇帝同台,当然是十分轰动,另外小生葛少华也和吴燕丽同台演出,口碑不错。
从《联合报》民国四十二年起一直到五十年初的分类广吿中,我们可以发现:大有、红楼戏院经常演出越剧,特别是红楼,是越剧演出最盛的地方。杨荣华回忆说,每到开场前戏院外都是大排长龙的观众,因为当时座位的价格都一样,先买到票的位子就比较好,所以大家都会抢先买票,抢个好位子,迷戏迷得不得了!
另外在民国四十五年的《联合报》分类广吿中有一则大华戏院广吿预吿「十一月一日起,自由越剧团,标准越剧」字样,可见除了当红的凯歌、越风两团外,另外还有班子演出,越剧在台盛况可见一斑,而且从广吿中可以发现,除了京戏、南管、福州戏、歌仔戏之外,只有越剧这个地方剧种是有广吿宣传的演出,和豫剧纯系军队支持演出是完全不同。
一直到黄梅调电影、古装电影的出现,越剧的盛况不再,演出越来越少,以致于原先以搬演地方戏曲为主的戏院都改映电影了。
高瑾带来越剧新风格
在民国五十六年前后,高瑾来到台湾,带来在当时可称得上是耳目一新的新风格,被大家称为改良越剧,为越剧发展做了番贡献。高瑾原是上海越剧科班出身的越剧演员,一九五一年入科班,一九六五年也就是文革前离开大陆赴香港,尔后来到台湾,她所接受的越剧训练,和四九年来台的越剧演员有所不同。大约五〇到六〇年代,越剧在大陆达到一个发展的新里程,编、导、演、舞美的结合,已经颇有成绩,如同顾锡东在《范瑞娟表演艺术》一书的序文中所言:「越剧最能适应时代观众的审美趣味与欣赏要求,锐意改革而建立起自成一格的完美的剧院艺术。」
「剧院艺术」正说到了越剧的成功与成就,高瑾学习的越剧,不再是早期没有准词、演员即兴发挥的「戏班」文化,而是严格要求音乐、剧本、排练……的剧场艺术,因此当时她在港、台的演出,水准自然较高,尽管与她搭配的演员、乐队,都不是越剧专业的班底,比她在上海时的条件要差一截,但还是令内行及观众吃惊欣喜。据高瑾表示,她初到台湾是在植物园的艺术馆演出,观众拥挤到把大门挤垮了。在国军文艺活动中心演出,也都受到重视,然后再由今日剧场延请驻演,最热烈的时候,曾经有一个月演出六十场的纪录。不过也有些老戏迷,并不习惯高瑾带来的新越剧,认为老腔、老演法比较好,依旧喜爱没有准词、演员即兴发挥的表演。
高瑾本身是小生、小旦两门抱,技艺精湛,所以国剧界的郭小庄、曹复永等知名演员,也都向她请益过,或同台演出越剧,像是和郭小庄合演《打金枝》,和程派名伶张安平合演〈梁祝.楼台会〉和全本《三看御妹》。当时香港红歌星也是高瑾学生的甄秀仪则和她合作四年多,在台港都经常演出。台湾目前知名的越剧演员周弥弥也曾是高瑾的戏迷,也合演过戏。不过因为婚姻、移民等因素,一九八三年高瑾离开剧坛,一直到一九九二年才恢复她的越剧事业。
也就是七〇年代到九〇年代之间,台湾的越剧发展,可用老成凋零,逐渐式微来形容。比较特殊的是曾入大鹏剧校的周弥弥投身越剧工作,自组再兴靑年越剧团,每年都安排数档演出。
至于延续早期即兴发挥形态的老唱法,今日还是可以零星看到演出,像杨荣华在一九九一年成立的大众越剧团,是将过去来台的越剧演员集合起来,虽是业余性质,还是有他们的老观众捧场,在全省大陈义胞所在的村落依旧有例行的巡演。到了一九九二年底,高瑾邀大陆知名演员单仰萍来台演越剧大戏《红楼梦》,引起知音者的回响,一直到一九九三年底,高瑾与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联演,给予台湾观众重新建立一个新颖的越剧印象。
大陆团开启新里程
基本上两岸开放文化交流对戏曲界冲击最大,戏曲是中华文化圈独有的艺术形式,台湾的各个剧种若不能和大陆交流互动,本身的进展就会有限,因为缺乏竞争和观摩的机会。又因为台湾的文化层次逐日提高,对于本土的传统文化重视度高过于往昔,大陆剧种的来台公演,是有他山之石的参考效果。而这一点,也说明了戏曲演出,从老鄕怀旧的心情,扩大到戏剧专业的层次,学者专家、民俗爱好者、戏剧工作者,都参与观赏和硏究戏曲的表演。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来台搬演的几出戏,对越剧观众而言可以用道地「大陆土产」来形容,这和高瑾离开上海辗转来台后窘于人才缺乏、勉力演出的越剧,又有所不同。浙江小百花的演出,代表了越剧在经历文革中辍、重新恢复演出后二十年间的新发展,尽管娴熟于越剧历史的前辈,并不认为这批新秀,比起五〇年代越剧十姊妹及随后成名的伶角强,但至少也向台湾的观众展现越剧的实力。
其后,上海越剧红楼剧团、绍兴小百花越剧团,也都陆续来台,卖座虽然平平,但越剧在台湾,总的来说,还是有了另一个新的起步。
文字|张亭安 大风艺文杂志主编
何处学越剧
在台湾喜爱越剧的朋友,常会因为找不到音、像、书刊,而无法进一步了解越剧。其实,越剧在江浙一带,仍有不少录音带、CD可以在唱片行买到,甚至有卡拉OK配乐版可供越友唱上一段。若有江南之行,「越迷」不妨在当地采购一番。另外,录影带也有零星的出版,价格并不便宜(一卷相当台币四、五百元),画质平平,如欲购买还要考量大陆录影机系统与台湾不同,需另备录影机才能播放。
至于书刊,则非常稀少,在上海一般书坊几乎找不到谈越剧的书,只有透过内行或硏究越剧者的收藏,才能取得若干文字资料。有关戏剧方面的月刊,倒是常有越剧文章发表,像是《上海戏剧》、浙江的《戏文》等。
若想学唱越剧,则可以试试社教馆延平活动中心所开设的戏曲班,由于一年只有春、秋两班,而且需满十人才开班,有时会有招生不足停办之虞。有兴趣的朋友可打电话(〇二)五五六九一〇一查询。高瑾成立的中国越剧学会,今年预备招生,是另一个学戏的地方,也有不少图像资料可供参考,查询电话(〇二)七五二七三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