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六十年,首届「大陆地方戏剧联合公演」,演出剧种包括川剧、越剧、扬州剧、闽剧、豫剧、评剧、粤剧。(牛川海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特别企画①/地方戏曲

秦腔、川剧在台湾

历年来,秦腔、川剧活跃在「大陆地方戏剧联合公演」及文艺季等活动中,在文化建设的进程上完成阶段性任务──以慰鄕情、以续传承,目前演出已由灿烂归于平静,复因两岸交流,本地团赴大陆联演或大陆剧团来访,再度开启表演新页。

历年来,秦腔、川剧活跃在「大陆地方戏剧联合公演」及文艺季等活动中,在文化建设的进程上完成阶段性任务──以慰鄕情、以续传承,目前演出已由灿烂归于平静,复因两岸交流,本地团赴大陆联演或大陆剧团来访,再度开启表演新页。

我国幅员辽阔,存在著地域语言及音乐的差异,因而从戏曲形成之始,就有不同剧种的地方戏曲。各地方剧种之间的差别,虽然体现在文学形式和舞台艺术的各个方面,但主要还是表现为演唱腔调的不同,各种地方戏曲大都以「腔」、「调」命名,剧种名称与声腔名称相互通用。如发源于古为秦地的陕西、甘肃一带,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靑海、新疆等西北地区的剧种就称「秦腔」,又因采用梆子击节,俗称「梆子腔」。

明末以来,由于各种声腔的长期流布、交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多声腔戏曲品种的出现,凡属由几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大多不再以声腔命名,而改以地域命名,称为「戏」或「剧」,如流行于四川和贵州、云南部分地区,由昆腔、高腔(弋阳腔)、胡琴(皮黄腔)、弹戏(梆子腔)、灯戏(地方小调)组成的多声腔剧种,就称为「川剧」或「川戏」了。

为文化建设而存续

地方剧种一方面受到语言声腔的限制,其流行范围往往拘限为同一语言系统的区域,但另一方面则受到语言声腔的保护,不易为外来声腔剧种所取代,是以地方剧种虽有其局限性,但也有其稳定性。五十年来随著台湾光复及政府迁台,大量各省移民的迁入,同时也带进各地方声腔剧种,各地同鄕会或鄕亲、科班或票友纷纷组成班社,以慰鄕愁。由于各省移民多随军来台,早期各地方剧种组织多归属于军中,或成员大多来自军中。

政府文化部门基于政治考量及响应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即以辅导大陆地方剧种为重点工作之一。如教育部文化局曾委托专家整理地方剧本,并制作录音带,以资保存,及辅导演出,以期观摩发扬。又为庆祝建国六十年及推行「文艺季」活动,特举办「大陆地方戏剧联合公演」,八十四年已办至第二十四届。又如民国六十六年起台北市创办首届「戏剧季」以贯彻「文化建设」,其中就包括各地方剧种演出。又有由教育部辅导成立「中国大陆地方戏剧硏究会」及包括地方剧种艺人的「薪传奖」,文化建设委员会成立后的辅助训练地方剧种学生计划等等,都使得各地方剧种承传不衰。近年来,两岸文化交流活动频繁,大陆各地方剧种剧团陆续来台演出,本地各剧种剧团或艺人票友也经常赴大陆访问或交流演出,使各地方剧种呈现出一片荣景。

兹就我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秦腔」,及最大的地方剧种「川剧」,说明其在台湾发展的情形。

秦腔剧团定期聚会自娱

「秦腔」最早是在台中空军联队内,由西北五省科班或票友以戏会友所组成的自乐班,定期举办活动。民国四十六年经立委、鄕长等购赠衣箱,正式起名为「大河(黄河流域)秦腔剧团」,成员有男角张瑞岐、冯宗陶,女角王金兰、陆玉珍、李景丽,司鼓郭正明、梁鸣岐,板胡吴祯、高锦宗等人,每年逢于右任院长诞辰皆北上台北于三军托儿所或中山堂祝寿演出,民国四十九年并曾赴金门劳军演出一周。后因人事变迁,自行解散,现今仍有自乐班活动,由梁鸣岐、董安吉召集,每个月集会一次,三个月扩大集会一次,成员约二十余人。

迨「中国大陆地方戏剧硏究会」成立时,经政府辅助原「大河秦腔剧团」大部分成员在台北成立「秦腔剧团」,并有京剧名票甘肃马静亭女士参加演出,陆续又有京剧年轻辈的演员井玉玲、姜玛俐、王莺华、常中蓉等参加演出。「秦腔剧团」常活跃在「大陆地方戏剧联合公演」、「台北市戏剧季」、「文建会文艺季」等活动中,现任团长郭正明、总教练张瑞岐、教练冯宗陶、总干事安振明、顾问张佐鹏,唯因政府政策导向,近年已不再演出,但仍定期聚会自乐。

马静亭女士离开「秦腔剧团」后,接受社教馆辅助,招训大专学生,另成立「秦腔实验剧团」,培养出陈伶婷、张晓莹、郭玉娟等一批靑年演员,并曾在新店市文山及安康两所国中培养少年演员。此等靑年演员虽比不上鄕亲票友韵味十足,但吸收力强,或又赴大陆拜师学艺,演出颇受鄕亲肯定。近年来社教馆计划改弦易辙,剧团活动已然中断。

两岸开放交流,经陕西同鄕会安排,本地秦腔同好于民国七十七年在西安与当地秦腔界座谈,陆续并有台湾同好赴大陆演出或拜师学艺,只是到目前为止大陆仍无一专业秦腔剧团来台演出,是为憾事。

川剧历年来活动不衰

至于「川剧」在政府迁台后,在台中水湳空军基地供应处修理厂,有打围鼓玩友(川剧票友们围成圈淸唱自娱,川话称「打围鼓」,玩友即票友)二十余人,由大鹏国剧队支援衣箱,成立「天龙川剧团」,队长王文智、鼓佬宋丙诚、胡琴陈育斌、生角吴克城、欧定安,旦角刘志诚、李三嫂等人,到民国四十九年间,每年都到台北空军总部劳军演出。四十三年并有出身成都川剧科班「三庆会」的蔡启国担任指导演出,蔡先生十岁即入科班学戏,先学旦角从师周慕莲,后改场面,为一精通川剧艺术的专业人士。

民国四十五年春节,蔡启国于中坜龙冈第一军团总部成立「天府业余川剧团」,蔡启国任团长并负责编导及司鼓,又邀得名伶周慧如参加,演出《花仙剑》、《长生殿》、《八阵图》等剧,深获川籍军政要员杨森将军等的嘉许,并常至台北演出。五十八年台北川剧爱好人士成立「中兴业余川剧团」,公推蔡启国任团长,演出《铁镜探母》、《战太平》、《双旗门》、《马房放奎》等十余出戏。

民国六十二年川籍立法委员徐中齐成立「玉垒川剧团」,徐委员任团长,蔡启国负责教戏,主要演员有周慧如、王银丽等,后又商请复兴剧校学生参与演出,首开川剧由靑年专业演员表演之创举,陆续又有王龄兰、李忆平、欧阳敏文、李来香、张素琴、常中蓉等科班演员加入,为川剧演出开创了美好先例。徐委员不久故去,由阎泽民新任团长至今。

民国六十三年「天龙川剧团」一批成员以台北市税捐稽征总处福利餐厅为基地,结合玩友成立「大同川剧团」,由詹泽任团长,主要演员有周慧如、王银丽、李远芳等人,于实践堂演出名剧《王魁负桂英》,反应颇佳,轰动一时,后因餐厅结束营业,剧团随即瓦解。

「天府川剧团」由中坜迁到景美后,以「群贤川菜馆」为活动基地,老板范宇平及国大代表陈一萍等人出钱出力,又加入内行科班演员武生刘培,于中山堂首演《八阵图》。民国六十四年春,经由各川剧团体联合会议,决定在台北市川康渝同鄕会内纳入「天府业余川剧团」,由同鄕会公推蔡启国任编导总教师,十余年间演出大小传统川剧三十多出,并应邀赴新竹、台中、台南、高雄各地四川同鄕会演出,其时并深获张大千等四川鄕亲之赞美。七十七年同鄕会议决组成「天府川剧团理事会」支援及督导剧团发展活动,蔡启国被公推为团长。同年十二月该团于国立中正文化中心国家戏剧院演出川剧《闯公堂》(《春草闯堂》)两场,主角由张咏咏及王龄兰分饰前后春草,演出票房颇佳。

「玉垒」及「天府」两团,历年来活动不衰,前者获教育部、文建会辅助,定期召训学员,后者有同鄕会支持,皆有不错成绩,先后参加「大陆地方戏剧联合演出」、「台北市戏剧季」、「文建会文艺季」及「高雄市文艺季」等演出。「玉垒」及「天府」现任团长,由阎泽民及易洁担任,于政府开放两岸交流组成探亲川剧团到成都市、乐山市及攀枝花市各地联演。

民国七十九年蔡启国结合一批醉心川剧的靑年演员组成「汉音文化剧团」,同年九月应国立中正文化中心邀请于国家戏剧院演出新编川剧《二十四望娘滩》。八十二年五月四川省川剧院首度来台,于国家戏剧院演出《白蛇传》及折子戏选粹五场,其中变脸、踢慧眼(变脸的招术之一)等绝技,颇受观众欢迎,省川剧院且为大陆来台团队中,第一个进入国家戏剧院演出者。八十三年三月成都市「芙蓉花川剧团」在国父纪念馆及台中、彰化、新竹、台南、高雄、花莲等地演出《芙蓉花仙》、《靑蛇传》及折子戏十场。八十五年元月「攀枝花川剧团」来台演出《倩女情魔》等戏。

不论秦腔还是川剧目前在本地的团体,均已完成其阶段性的任务,在政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都起了传承的作用,秦腔张瑞岐及吴祯,川剧蔡启国及阎泽民等四人皆获得地方戏剧薪传奖,受到政府的肯定。秦腔、川剧的演出已由灿烂归于平静,但是随之而来的大陆剧团以及相互交流演出,又使本地的大陆地方剧种进入另一个阶段。

 

文字|牛川海  文化大学教授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