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八十三年红虹粤剧团于国家戏剧院演出改编自莎翁喜剧《第十二夜》,左为香港粤剧演员罗家英,右为红虹。(许斌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特别企画①/地方戏曲

粤剧在台湾的五十气数

「且夫粤剧之美古曲……倘更以正音全气之歌,谁谓南腔不如北调哉。」以红色木棉为戏花的粤剧,随国军自大陆撤防来台湾,在经历了「红棉」五十年代的短暂鼎盛之后,可以说是十年一退地渐渐就要退入历史了。面对未来也许不必有太多的绮想,但成长的轨迹却是抹不掉的纪录,既令退到一年一演,她仍是枝头上一朶褪色而不凋萎的木棉。

「且夫粤剧之美古曲……倘更以正音全气之歌,谁谓南腔不如北调哉。」以红色木棉为戏花的粤剧,随国军自大陆撤防来台湾,在经历了「红棉」五十年代的短暂鼎盛之后,可以说是十年一退地渐渐就要退入历史了。面对未来也许不必有太多的绮想,但成长的轨迹却是抹不掉的纪录,既令退到一年一演,她仍是枝头上一朶褪色而不凋萎的木棉。

广东长久以来,一方面传承了中原传统文化精神与特质,另一方面又不时接受西洋文化的冲击与影响。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遂造就了粤剧成为中国戏曲品种中一个独特的剧种,不但汇百宗于一流,更有恢弘气度敢于接受时代的变化而自我调整创新。

广东粤剧又被称之为「广府大戏」或「广东大戏」,是广东最大的剧种,流行于中国广东、广西、港澳及海外粤籍华侨聚集处,蕴含了岭南民风中活泼、优美、具包容性的特色,一直为粤籍人士所喜爱。

随军队来台湾开粤剧先河

台湾在光复之前似无粤剧活动的纪录,目前资料可考,开粤剧于台湾发展先河的是「精忠」、「班超」、「民锋」(注1)、「忠勇」等四个军中粤剧团,皆为民国三十八年随军队播迁来台。四团中又以随八十三师自海南岛撤退来台的文武生梁怀玉(注2)与其妻名靑衣芳慕兰集合来台之旧日同道所组的「精忠粤剧团」最具规模。该团秉持粤剧求新求变的精神,倡议改良,其成立宗旨为「且夫粤剧之美古曲,做工集京剧之精华,布景灯光取电影之写实,表情取话剧化,既有典雅华贵之曲,倘更以正音全气之歌,谁谓南腔不如北调哉」(注 3)。

民国四十年二月「精忠」于台北三军托儿所演出《五郞救弟》、《山伯访友》、《反淸复明》等剧,后亦常演《勾践复国》、《忠义之家》、《新归来燕》、《荆轲剌秦王》、《红拂女私奔》、《晨妻暮嫂》、《西施》、《打回大陆度中秋》、《共匪末日》、国魂》、《昭君出塞》、《胡不归》(注4)、《凛母饭信》、《国重情轻》、《花王之女》、《马超追曹》、《秋愤》等传统剧目与强调忠孝节义、反共复国的历史戏及新编剧目。该团平日以劳军演出为主,偶做商业性演出,一般卖座情况甚佳。团中除领导梁怀玉之外,演员阵容尙有芳慕兰(娇艳旦后)、芳少兰(风骚艳旦,芳慕兰妹)、林汝华(千面丑生)、何汉杰(英俊小生)、芳美兰(天堂小鸟)、何锦祥(怪面小丑)等。

民国四十一年,多位爱好粤剧的票友于台北成立了「凯旋业余粤剧团」,旨在「发扬家鄕剧艺、娱己娱人、服务社会」。当时军中粤剧团退役下来的艺人纷纷加入,盛时拥有伶票数十人。「凯旋」经常做环岛劳军及慈善性义演,获各界好评,为粤剧在台湾的初期发展打下基础。后因人事变迁,至民国七十三年复团以前,该团甚少活动。

香港来的粤剧一条龙

在政府甫迁台之初,由于两岸情势仍剑拔驽张,滞港之粤剧艺人对来台发展剧艺大多心存观望。民国四十五年,香港粤剧靑年编剧关子龙(注5)应侨委会、军友社之邀,为庆贺蒋公七十寿诞,于港召集白玉堂(影星尤敏之父,同盟会成员)、罗家权(本届金马奖男配角罗家英之父)、陈非侬等粤剧艺人筹组「香港自由粤剧团」回国演出,此为香港粤剧界首次组团回国公演。抵台后,经郑彦棻引荐,蒙蒋公召见。事后,郑交代剧目的选择需符合三个原则:一是剧中不能出现死亡情节;二为服装、道具需豪华富丽;三为剧本必须表达忠君爱国、忠孝节义的主题思想。关子龙等考虑再三后决定演出《薛仁贵征东》之〈搬兵救驾〉、〈回窑〉、〈大登殿〉等三段。十月二十五日,全团一行四十五人假台北市中山堂演出,白玉堂饰薛仁贵,关子龙饰盖苏文。十一月中旬,该团又至三军托儿所演出《怒打隋杨广》、《万马拥天门》,由白玉堂主演。香港自由粤剧团此次来台演出前后计一个月,台北演毕后,尙巡回全岛西部及外岛前线劳军及做商业性演出。

民国四十六年,关子龙再率「木兰闺秀粤剧团」来台演出,团员皆为女性,仍以劳军演出为主。在台期间,部分女伶嫁与空军飞官,关子龙亦因种种机缘而留台发展。

民国四十七年,人称「广东才子」的梁寒操与关子龙筹组「台湾省粤剧硏究社」,以硏究发扬粤剧为宗旨,梁寒操任主任委员,关子龙担任秘书,委员有郑彦棻、高信等政要,前副总统谢东闵先生当时并任理事(其夫人为粤籍,爱好粤剧),当时政坛粤籍大老对此甚为支持。民国五十年,粤剧硏究社成立附属之「中兴粤剧团」,期学术与演出实务相结合,由梁怀玉、关子龙二人领军,团址设于永和。当时旅台之粤剧名伶名票几乎全部参与,演员阵容除了梁、关之外,尙有许卿卿(注6)、车雪英、小凤女、芳慕兰、李丽萍、邓永福、陈锦泉等,音乐林锐、倪金、谢正居,衣箱行头、灯光布景多于港采购。是年二月十五日起于三军托儿所连演五天,观者如堵,盛况空前,剧目有《六国大封相》、《郑成功》、《粉侠贺元宵》、《双凤朝阳》、《观音得道》、《红娘》、《火烧梵宫十四年》、《胡不归》、《何郞传》、《粉红娘》等(注7)。

梁寒操先生后因身体不适,无法继续管理社务,台湾粤剧硏究社遂于民国五十一年解散。附属之中兴粤剧团亦于民国五十二年因梁怀玉过世,部分名伶各奔前程而停止活动。

褪色但不凋萎的红棉粤剧团

民国五十二年五月,关子龙成立「红棉粤剧团」(注8),再度将旅台之粤剧名伶聚集演出。因系私人职业剧团,故平日除演劳军戏之外,多做商业性演出以维持剧团营运。当时多于西部粤籍、客籍人士聚集城镇演出,每到一地演出五天,台北市则集中于红楼戏院、大华戏院、南阳戏院演出。民国五十年代,「红棉」一个月约可演出十五天,当时票价一张二十至五十元不等,另有一百元及两百元赞助性质的贵宾票、名誉票。五十年代中后期,旅台粤籍父老仍多,加上政府中位居要津之粤籍官员的支持,「红棉」此时可谓鼎盛期。当时歌仔戏已开始慢慢加入西乐伴奏,以增加演出效果、气氛的呈现,而粤剧在此方面早已累积数十年的经验,故许多歌仔戏班皆欲邀请关子龙去指导剧乐,因「红棉」的演出繁忙,关以忙于团务为由一一婉拒。

随著老戏迷的日渐凋零,演出机会减少,团内演员年龄老化又无靑年演员承继,六十年代,「红棉」开始走下坡,并为减少演出营业税的负担而将职业剧团改成业余剧团。虽然如此,「红棉」仍维持每年至少一档戏的演出,民国六十年至民国七十一年期间,年年参加大陆地方戏剧联合公演,颇获各界好评。民国七十五年,团长关子龙因于台湾推广、传授粤剧卓有贡献,荣得第二届民族艺术薪传奖。

民国七十七年四月九日至十一日,红棉粤剧团邀请香港粤剧名伶再组「香港自由粤剧团」(团长杜彬)回国于国家戏剧院演出《再世红梅记》、《樊梨花》、《白兔会》三出戏,演员阵容有吴千峰、吴美英、任冰儿等,演出委员则有郑彦棻、毛松年、冯启聪、徐亨、高信、张希哲等知名人士。

民国八十年八月,「红棉」为促进两岸剧艺文化交流,邀请广东佛山粤剧团来台演出,分别在台北、台南演出六天。民国八十二年十月五至七日,为庆祝双十国庆于台北中山堂演出三场招待归国侨胞。

民国八十四年十月二日、三日,「红棉」再邀香港自由粤剧团回国庆祝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于国军文艺活动中心演出《海瑞奏严嵩》、《枭雄虎将美人威》二剧,主要演员有梁虹、何志成(白玉堂入室传人),中乐领班叶树坤,西乐领班麦惠文。

「红棉」现无固定班底,近年亦少演出,不过八十高龄的团长关子龙对粤剧在台湾的发展仍不遗余力的在推动著,除了邀请港九粤剧名伶组团回国演出外,他并邀请于大陆颇富知名度的广东省粤剧院一团于八十五年三月来台演出《宝莲灯》、《兰陵王》、《碧海狂僧》、《焚香记》、《伦文敍传奇》等剧,再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出力。

「凯旋」与「红虹」致力粤剧本土化

民国七十年代,除了「红棉」之外,台湾尙有两个粤剧团在活动,一为民国七十三年初在粤剧艺师吕茵(寿琰)多方奔走下得以复团之「凯旋业余粤剧团」;二为民国七十九年于美投奔自由后来台定居之粤剧名伶马师曾与红线女之女红虹(本名马棣良)(注9)所组之「红虹粤剧团」。民国七十二年四月,新象文教基金会曾邀请香港新马师曾、凤凰女等一行四十人的粤剧团于台北演出三场。

复团后的「凯旋」,首重「硏训后学新进,培植基本演艺人员,务求学有师承,以传统创新,继往开来,重振粤剧精神」。现「凯旋」团长为邝少真(广东台山人,越南华侨),总策画吕茵,全团有五十余位团员,主要演员有谢杏、吴逢欣、卢艳佩、黄可欣、兪堇平、杨文灿、卢志云、吴华、周仲威、李文辉等,除了少部分为旅台粤剧前辈外,余者皆为本省喜爱粤剧的靑年朋友,可以说是一支「本土」的业余粤剧团了。

「凯旋」成立十年来,先后举办过慈善义演、筹募鄕亲奖助学金、劳军晚会及国家庆典演出,每年演出平均二到六场不等,多于台北、台中、台南三地演出,剧码有:《六月雪》、《金琐记》、《双凤朝凰》、《洪鬃烈马》、《燕归人未归》、《江山万里情》、《宝蝶香魂》、《金叶菊》、《汉宫春秋》、《赵五娘》、《红楼金粉梦》、《穆桂英》等二十余出。

民国七十九年「红虹粤剧团」成立之前,红虹早于民国七十三年即来台定居。来台后,受聘于国立艺专教授戏剧与舞蹈,平时则致力于粤剧之推广与演出。民国七十四年四月底,红虹结合艺专戏剧、舞蹈、音乐、国剧四科百余位同学举行粤剧义演,导演为戏剧科老师邵玉珍,演出《荔枝颂》、《香君守楼》、《仙女们》、《花园对枪》,票款所得悉数捐予大陆灾胞救济总会。民国七十八年年底,红虹开始向全国各大专院校巡回演讲、演出。开驶「粤剧列车」,向靑年学子推广粤剧艺术。

民国七十九年,红虹粤剧团成立,随即于十二月二十、二十一日两天于国家戏剧院推出创团国内首演作品《春草闯堂》(七十九年文艺季节目),此剧乃红虹十年前第一个做唱腔设计的戏。红虹所饰之春草,运用了粤剧独有的传统开台戏《六国封相》中「罗伞架」的手巾工、俏步工、眼工等,将传统优美的功夫转化为角色的身段设计,为传统戏曲赋予了新的生命。当时主要演员及中西乐队成员全部来自香港。

民国八十年十二月十二至十五日,红虹粤剧团于国家戏剧院演出《红梅劫后魂》一剧四场,由红虹、罗家英领衔主演,此剧为红虹精硏整编自粤剧《红梅阁》(编剧为广州粤剧团陈自强)之六场七景古装粤剧,唱腔设计亦为红虹本人担任。民国八十一年底,红虹粤剧团应文建会之邀赴金门、澎湖等外岛演出。民国八十三年十月二十九至三十一日,「一九九四年台北国际艺术节」红虹粤剧团于国家戏剧院演出根据莎士比亚原著改编之粤剧《第十二夜》,此为红线女、红虹母女阔别多年后,首度一导一演的合作。改编吴树明、张奇虹,主演红虹、罗家英。编剧家贡敏先生看过演出后,盛赞此剧为「没有废场、没有废人、没有废语」的好作品。

综观粤剧在台湾发展的五十年,从军中粤剧团将粤剧香火带来台湾;继之政府粤籍大老与旅台粤剧艺人成立台湾省粤剧硏究社及附属中兴粤剧团,于台推广粤剧硏究及粤剧表演艺术;后有红棉粤剧团、凯旋业余粤剧团、红虹粤剧团的相继成立,投入台湾粤剧发展行列。粤剧在台湾,因其为广东地方性剧种,演出市场有限;五十年来其大部分亦为劳军、国家庆典、招待归侨等特定目的演出,缺乏常民生活基础;加上,粤剧于台湾发展期间剧艺的传承亦不顺利,近年本地粤剧演出皆需大量调集香港粤剧艺人支援表演(「凯旋」除外);政府相关单位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对在台湾之大陆地方剧种的发展缺乏制度的辅导。随著「红棉」关子龙于八十四年推出《苏武牧羊》后吿别舞台,「红虹」近无演出计划,「凯旋」一年一出的粤剧演出,台湾粤剧似已渐渐走入历史。

戏曲品种的花朵本该根植于适合它生长的土地上,如此才能长得健康、美丽、有生气。粤剧在台湾这片沃土中已生长了五十年,面对未来不必有太多的绮想,成长的轨迹却需牢牢记住,于此谨向台湾默默耕耘的粤剧艺人们致敬。

注1民锋粤剧团为国军六十四军156师政治部所辖粤剧团,团员皆为粤剧军人,抗日战争初期即已成立,主要以演出具民族意识及抗日精神的剧目,如《荆轲刺秦王》、《文天祥》等剧。民国三十八年随军队自海南岛撤防台湾,后因演员不齐,活动力不强。

2台湾剧人吕诉上称其为「台湾粤剧的创兴者」。

3吕诉上《台湾电影戏剧史》页483,银华出版社。

4粤剧剧目。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冯志芬根据日本小说《不如归》改编,敍述文萍生与赵颦娘之爱情家庭悲剧。此剧由觉先声剧团首演。薛觉先饰文萍生,上海妹饰赵颦娘,半日安饰文母。薛觉先所唱〈慰妻〉、〈哭坟〉二段主题曲,至今仍在民间流行传唱。

5关子龙,字文邦,广东开平人,现在八十岁。二十二岁入六十四军156师民锋粤剧团任中尉指导员,指导编、导、演、音乐各项工作,此时以编写《苏武牧羊》(又名《北海孤臣》)知名。大陆沦陷后,避居港九,与王元龙、王蒙、白玉堂等合组「港九电影自由工会」担任副主席,并为港九各粤剧团编写剧本,此期创作《费宫娥剌虎》、《斩龙遇仙》、《靑山依旧夕阳残》、《雪浪美人尸》、《秦宫生死恨》等剧,其中以改编自郭沫若小说为太平天粤剧团编写之《秦宫生死恨》最为轰动,当时于香港高升戏院、九龙普庆戏院连演两个月,为集编、导、演、音乐于一身之粤剧大师,有粤剧长靑树之称。

6当时人称关子龙、许卿卿、梁怀玉三人为「粤剧三王」。

7吕诉上《台湾电影戏剧史》,页483、484,银华出版社。

8红色的木棉花为粤剧的戏花。

9红虹,出身粤剧世家,为粤剧名伶马师曾与红线女之女。她早年接受钢琴及芭蕾舞训练,再习京剧、昆曲,后专心致力于粤剧的表演及硏究。一九八六年获得美国「富尔布莱特奖学金」支助,赴美硏习西方表演艺术;一九九〇年元月,红虹获得「亚洲杰出艺人奖」;九月,再获马来西亚东方艺术中心颁发「杰出艺人奖」。红虹近年积极将粤剧表演艺术推广于台湾及海外,为目前颇受各界欢迎、瞩目的粤剧表演家。

 

文字|徐亚湘  中国文化大学戏剧系影剧组讲师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