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的纽约爱乐在与义大利指挥慕提的合作破裂后,宣布与纽约爱乐有长期合作关系、德高望重的指挥马捷尔为下一任音乐总监。在全球倾向年轻化的音乐总监风潮中,马捷尔的出现无非是最引人注目的焦点。这位曾以神童之姿指挥乐团的老牌指挥是否可以将这个难以驾驭的乐团带向高峰,进而摆平苛刻的纽约乐评,将是马捷尔面临的挑战。
悠久的历史
纽约爱乐(New York Philharmonic)不仅是美国最老的交响乐团,同时也是世界上最老的交响乐团之一。
该团早在一八四二年便成立,当初的名称是纽约爱乐协会(The Philharmonic Society of New York),在首任指挥希尔(Ureli Corelli Hill,美国人)的带领下,于该年十二月七日举行第一场音乐会。不过,纽约爱乐的名称却直到一九二八年,纽约爱乐协会与纽约华尔特.达姆洛希(Walter Damrosch)交响协会两者整合后,才正式使用至今。对美国古典音乐的发展,该团有著举足轻重的分量。目前纽约爱乐一年约两百场的演出,大部分在林肯中心的艾弗利.费雪厅举行。
此外,许多作曲家、独奏家也与这个乐团合作过,像是安东.鲁宾斯坦、柴科夫斯基、德弗札克、理查.史特劳斯、马勒、拉赫曼尼诺夫、斯特拉温斯基等等。一代代伟大的歌唱家与纽约爱乐同台的更是不计其数。主要因为纽约爱乐相当拥护当代作曲家的作品,像当年德弗乍克《新世界》交响曲、拉赫曼尼诺夫第三号钢琴协奏曲,都由该团世界首演。而贝多芬第八、九号、布拉姆斯第四号、马勒第一、四、六号等交响曲的美国首演,也都交由纽约爱乐写下历史。这个首演当代作品的优良传统,一直持续至今。
人脉丰沛
拥有悠久的历史,自然脱离不了丰沛的人脉关系。纽爱最引以为傲的,便是阵容坚强的历任音乐总监。
首任指挥希尔之后,一八六五年的伯格曼(Carl Bergmann)则是第一位常任指挥。之后的重要指挥还包括:雷奥坡德.姆洛希(Leopold Damrosch)、提欧多.汤玛斯(Theodore Thomas)、安东.希德(Anton Seidl)、华尔特.达姆洛希(Walter Damrosch)、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约瑟夫.史川斯基(Joseph Stransky)等人。不过,这个时期的指挥中,以马勒较为乐迷熟知。之后,纽爱的指挥,每一位可都是二十世纪如雷贯耳的大师。一九二一年纽约爱乐与国家交响管弦乐团合并,孟根堡(Willem Mengelberg)续任指挥直到一九三〇年,一九二五年福特万格勒(Wilhelm Furtwangler)从客席变成常任,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在一九二七到三六年间接任他的位置。托斯卡尼尼之后的继任者有:巴毕罗里(John Barbirolli)、罗辛斯基(Artur Rodzinsky)、史托考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 )、米卓波罗斯(Dmitri Mitropoulos),再到一九五八年的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一九六九年的塞尔(George Szell)、一九七一年的布列兹(Pierre Boulez)、一九七八到九一年的祖宾.梅塔(Zubin Mehta)、一九九一年的马舒(Kurt Masur)。
因此,纽爱可以说是个经过多位大师淬练的乐团,随著不同的指挥风格,发出不同美感的声响,也让纽爱「高塑性」的风格不胫而走。在不同指挥的带领下,纽爱展现出多样的风貌──孟根堡的浪漫甜美、托斯卡尼尼的激进精准、巴毕罗里的冷冽浓郁、史托考夫斯基的煽情恣意、米卓波罗斯的粗旷直接、伯恩斯坦的戏剧张力、布列兹的理性细致、塞尔的严苛纪律、祖宾.梅塔的官能艳丽与马舒的厚实制约。
总监的「M」字巧合
在这些大师背后,我们可以发现几个「有趣」的巧合。其一是,纽爱似乎与姓氏为M开头的指挥特别有缘,在历任指挥中占相当高的比例。例如:马勒、孟根堡、米卓波罗斯、梅塔、马舒等人,以及即将上任的新总监马捷尔(另一位乐团原本考虑的总监人选慕提,也是「M」开头)。其二是,在总监的风格上,「热情、冷静」两个相对的元素,似乎在一任一任之间交替上阵,也因此造就纽爱「洗三温暖」般的音乐风格。
其中,伯恩斯坦无疑是世人印象最深刻的纽爱总监,该团更赠予他「桂冠诗人」头衔。有趣的是,二十世纪纽爱在位最久的总监却不是伯恩斯坦,也不是布列兹,而是当年的翩翩公子哥祖宾.梅塔,他带领纽爱长达十三年,比伯恩斯坦还多上两年。而率领纽爱两度来台的马舒,则是另一位本地乐迷熟悉的纽爱总监。从这最近两位总监身上,可以从指挥背景、行事风格、演出诠释、唱片录音等各方面、比较出不同时期的纽爱风。
「在位」寿命最长的梅塔,却也是让纽爱在美国名望掉出五大的「祸首」,同时十多年来双方没有留下一张让乐迷印象深刻的唱片。较之先前伯恩斯坦、布列兹等人,一九七八到九一年间的纽约爱乐除了现场演出之外,声望的确相当萎靡。
梅塔、马舒比一比
梅塔的父亲是创立印度孟买交响乐团的人物,自幼有著良好的音乐教育,让梅塔成为最早一批具有东方文化背景,却能掌握西方音乐语汇的指挥。他有很长一段时间在维也纳求学,因此能够充分了解到欧洲古典音乐的精髓,但是真正让梅塔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却是他到美国西岸的洛杉矶爱乐时期。因为美国西部有著一股拓荒创新的精神,骨子里一直想要摆脱欧洲沉疴传统,而这样的精神正好与梅塔的思想吻合。日本乐评人光田荣说:「梅塔能将布拉姆斯音乐的贫弱、缺少色彩、禁欲的、犹豫不决的美感,转变成健康灿烂。」反观马舒出身讲究规范、教条的东德,先前带领的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更是欧洲历史最悠久的知名乐团,因此著重结构、意涵等内在的美学观,早已深深地建构在他心中。
由于先前的背景不同,梅塔与马舒接掌纽约爱乐之后,也产生了不同的效应。表面上看起来,梅塔的洛杉矶爱乐经验、多元文化背景应该与纽约文化比较贴近,而马舒从极权到民主,从德奥到美系,之间的转变似乎较大。但是,事实上到纽爱当总监,主要还是著眼于音乐语言的掌握,更何况纽爱是美国历史最悠久、受到欧洲影响最深的乐团。因此,实际落实到音乐理念、处理手法、整体发挥等方面,马舒却反而比梅塔更占优势。
梅塔的音乐华丽充满官能美,对于理解欧洲文化不深的地区,的确有迷人之处,但是流于表象的宿命,却往往无法赢得重传统、讲文化的纽爱团员认同。因此,梅塔与纽爱之所以有长期的关系,靠的并不是严格的音乐训练,而是长袖善舞的人气魅力。而不用指挥棒的马舒,则让纽爱团员想起布列兹的身影,马舒循循善诱的手法让纽爱这匹不羁野马逐渐定性。他能第一手给予团员最原典、精准的德奥美学,让纽约爱乐这颗宝石绽放出充满优雅的气质,这是继马勒之后,纽约爱乐又一次最接近欧洲传统的时刻。
马舒唤回纽爱的自信
尽管在梅塔时期,纽爱团员幸福快乐,但是毕竟古典音乐不比流行,挑剔的乐迷无法长期满足光彩的音色、持续的强音,这种「秀过头,没深度」强调管弦音响为典型的演出。如今回首检视,对于本地没有太多机会听到纽爱现场演出,主要靠唱片录音评断乐团的乐迷来说,纽爱的梅塔时期几乎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或许,梅塔的风格在现场演出时相当讨喜,但是收录成唱片之后,粗糙、不耐听、肤浅等评论就纷纷出笼了。
而马舒自一九九一年接掌纽爱,很快地掌握到纽爱声望下滑的问题所在,便凭他丰富的经验强化该团的音乐内在,毕竟这个世界名团已经不需要太多外表的华丽装饰,需要找回的是失落的优良传统以及自信优越。的确,在马舒手中的纽爱不到三年便脱胎换骨,学会了如何将过度炫丽的光芒隐晦起来,引导听众去欣赏音乐内在流动的情感。无论贝多芬、布拉姆斯等德奥作品,或是拉威尔、德布西、蒲罗柯菲夫等二十世纪初的杰作,都有同等优异的演出。
马舒对于乐团音色统合、演奏整齐度的要求更可以说是达到了托斯卡尼尼、塞尔的水准,更可贵的是纽爱还多了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特有的温婉敦厚,这是该团百年来少见的音响,我们或许可以称它为「纽爱新声」。有了超水准的要求之后,在唱片录音频繁的世纪交替,纽爱与马舒的组合,终于又有让乐迷回味无穷的唱片录音,像是贝多芬第五号、布拉姆斯第二号、蒲罗柯菲夫第五号等交响曲,以及德布西与拉威尔的管弦作品(都是Teldec出品),逐渐唤回伯恩斯坦、布列兹时期的荣光。
展望将来
尽管乐坛总是流传著不利于纽约爱乐的言论,例如该团团员自视甚高、难以驾驭,纽约一地乐评苛刻不利指挥,纽约爱乐地位不如往昔等等。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有著难以取代历史地位的乐团,依旧是许多指挥梦寐以求的合作伙伴。
二〇〇一新乐季,纽约爱乐传出将由新任总监马捷尔(Lorin Maazel)上任,这个历史乐团遇上这个德高望重的老神童,会激发出什么令乐迷津津乐道的新火花呢?且让我们拭「耳」以待!
文字|陈志宥 资深媒体工作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