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格纳浩瀚而深邃的创作宇宙中,《飞行的荷兰人》是一座关键的转折灯塔,这部早期代表作不仅奠定了他迈向「乐剧」理想的基石,更以极富戏剧张力的传说题材,探问爱、命运与救赎的永恒课题。从幽灵船的漂泊寓言,到主导动机的初试身手,再到结尾版本的多重诠释,本篇文章将引领读者从历史、音乐与剧场角度,全面认识这部被誉为「华格纳最佳入门砖」的经典之作。
1. 取自欧洲传说的剧情
华格纳的《飞行的荷兰人》(Der fliegende Holländer,以下简称《荷兰人》)初稿完成于1841年,是其迈向个人音乐风格的重要里程碑。剧情取材自欧洲传说:一名遭天谴诅咒的荷兰船长被迫永远漂泊,每隔7年方能上岸,唯有一名女子忠贞不渝的爱才能解救他。这样的命运设定深深触动年轻的华格纳,并成为他探索「音乐戏剧」(music drama,简称「乐剧」)理念的创作起点。
2. 从歌剧迈向「乐剧」的第一步
《荷兰人》的创作仍保留浪漫歌剧传统的咏叹调、合唱等元素,但却已可窥见「乐剧」理念的雏形。剧中的「漂泊」、「荷兰人」、「救赎」等主题旋律,虽未发展成《尼贝龙指环》那般复杂交织的主导动机网络,却已具象征与戏剧提示功能,预示往后主导动机(Leitmotiv)技法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