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三位进入决赛的参赛者,都是具有深厚理论底子,解释曲子不捕风捉影,指挥歌剧或清唱剧时,除了乐团,尚知如何处理人声,歌手才唱得舒服;排练时能用手上技术传递讯息时,绝不用嘴,不藉华丽词汇表达,虽然三位风格各不相同,但面对乐团稳健诚恳的态度是一样的,正如麦可‧赫说的:「……指挥一事非关权力……而是使这些伟大作品苏醒」。
贝桑松国际青年指挥大赛(Concours International de Jeunes Chefs d`Orchestre de Besancon)一向是年轻指挥进军国际比赛的首选,主要是因为其报名资格门槛不似其他同等级比赛高,对于才刚穿梭在国际大师班及比赛中的“新鲜指挥”而言,获得参加比赛邀请的机会,相对地也比较大。闯荡于国际比赛的老手们都知道,比赛是很难算计的;有时,遇上了一批同是高水准的参赛者,就算是曾拿下其他同等级指挥比赛首奖的人,也不一定能再次顺利过关斩将。今年的贝桑松国际指挥大赛就是如此,从四分之一轮起,大部分参赛者的表现令人咋舌,观看比赛的观众,在等候结果发表之际,热烈的讨论中,都不免要问,决定的标准值到底在那?疑惑中还带点紧张,除了担心自己喜欢的参赛者过不了关,也因为比赛结果将显现自己的音乐品味是否与评审团一致。
以曲目测试参赛者各项能力
比赛的指定曲目当然不是依著时期先后顺序安排,而是站在指挥技术的角度,借由这些曲目去检测参赛者是否具备某种特定的能力。今年的比赛,从晋级的参赛者名单特别能看出这一点,在名额容许的情况下,会出现某参赛者整体表现看来并不输于另一位,却得不到晋级机会的情形,笔者的拙见为,今年的评审团,至少在前两轮中,对于这样的准则拿捏特别地严谨,参赛者是否能从比赛曲目中解读出评审团主要想测试的东西,则显得格外重要。
除了在音乐上的能力之外,排练气氛与节奏的掌握、临场的应变能力当然也是列在评审项目中。决赛者之一,波隆斯基(Vsevolod Polonsky)在二分之一轮中指挥白辽士(Hector Berlioz)的歌剧《碧亚翠丝与班迺迪克》Béatrice et Bénédict选曲时,有一段必须指挥在幕后的歌手,因为主办单位没有准备另一位副指挥,在幕后带领歌手与乐池中指挥配合,导致排练无法顺利进行。波隆斯基并没有因此而慌了阵脚,他很清楚这不是他指挥上的问题,直到评审团按铃示意,他的时间已到,大会负责人才出面,向评审团解释主办单位的疏失并请求将这歌剧片段从比赛中删去。虽然发生了这样的状况,但是波隆斯基本人不急不徐,仍能头脑清晰并专注在比赛上,不管他是否真的毫不受影响,或其实是强压下心里的惊慌,至少剩下的十几分钟内,他表现了极佳的稳定性。
具备深厚作曲训练,音乐处理层次分明
已具作曲家身分的波隆斯基,一九七○年出生于俄罗斯的雅罗斯拉夫(Yaroslavl,Russia),分别在圣彼得堡音乐院(Saint-Petersburg State Conservatory)、国立里昂高等音乐院(Conservatoire National Supérieur de Musique de Lyon)及国立巴黎高等舞蹈与音乐院(Conservatoire National Supérieur de Musique et Danse de Paris)完成作曲与指挥训练。在三位决赛者中,其音乐或许不是最能打动人心,但其深厚的作曲家背景对于他指挥上的帮助,在整个比赛过程中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决赛中。他是三位决赛者中,将当代作品分析得最好的一位,对曲子完全陌生的观众透过他的引导,也能将曲子听个明白。而像白辽士幻想交响曲第五乐章(Symphonie Fantastique op.14)这种结构较庞大复杂的曲子,就属他的层次舖陈最分明,观众在听完他的演出后,绝对只有「精采」两字可以形容!最后一个音的回响还荡漾在音乐厅中,波隆斯基尚未把指挥棒放下,观众已从座位上跳起,要说掌声是平地爆起,绝不夸张,无怪乎当地乐评赛后说道「波隆斯基以幻想交响曲赢得了所有观众的心」。
收放自如,紧紧跟随独奏者
另一位决赛者,麦可.赫(Michael Hall),目前是加拿大橘郡太平洋交响乐团(Orange County's PACIFIC SYMPHONY)助理指挥与太平洋青年交响乐团(Pacific Symphony Youth Orchestra)指挥,他是先当上指挥后才开始考虑成为职业指挥的。他在多伦多大学主修钢琴和理论时,就接下了两个乐团的工作。「一旦你被『指挥虫』咬了,你就无法不指挥,而我刚好被咬了。」在一场访谈中,他对著记者这么说。拿到学士学位后,他先是进了密西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跟随古斯塔夫‧麦尔(Gustav Meier)学习指挥,接著进了伦敦皇家音乐院(Royal Academy of Music in London)跟随柯林‧戴维斯爵士(Sir Colin Davis)。
麦可.赫的指挥风格看起来很轻松自由,喜欢他的人,说他的指挥方式很流动,音色清澈;不喜欢他的人,则解释成太随便,音色有广度没有深度。不管怎么说,他是众多参赛者中最懂得收放的一个,他明白乐团需要他帮助的是什么东西,什么东西是乐团自己会办到的,当然,有时他执行得过了头,致使音乐失去了它的重量。在这场决赛中,就属他在指挥钢琴协奏曲时最能给独奏者空间与时间,他给了乐团良好的提示,而不是恣意地搅动乐团,也因为他的指挥风格,使他拥有较多在肢体上的弹性空间,自然也比较容易成功地紧随著独奏者。
温厚的音色,谦冲的态度
决赛者中最传奇的要算是米崎荣和(Yonesaki Shigekazu)。传奇的不是因为他在大学毕业后才学音乐,而是他的经历。从来没渡过洋,喝过洋墨水,所有的指挥养成都是在日本完成的,从来没指过真正的职业乐团。他的指挥启蒙老师是目前在国立维也纳音乐暨表演艺术大学担任指挥班助教的汤浅勇治(Yuasa Yuji),之后他进了东京音乐大学(Tokyo College of Music)随广上淳一(Junichi Hirokami)完成他的指挥训练。今年三十五岁的他,第一次参加国际指挥大赛,因为年龄已届上限,这也是他参加贝桑松指挥大赛的最后一次。虽然没有显赫的经历,米崎在比赛中的表现一点也看不出是个生手,尤其是二分之一轮的歌剧与清唱剧,不仅是懂得如何辅助歌手在困难之处轻松地唱好,整个排练的节奏紧凑但不匆促,音乐的细致则是六人中之最。时常可看到观众向他表示对他温暖深厚音色的喜爱时,他自嘲那是因为他圆圆的肚子,所以有这样的音色。
米崎荣和在观看其他参赛者时,看到他佩服之处,还会不自觉得点头,丝毫没有老手一贯的喜恶不见于色。与乐团排练时,绝不吝于称赞团员做到了他的要求。在决赛中,或许是因为他太紧张了,不自觉地给了乐团太大的压力,虽然依旧温暖深厚,但音色失去了透明感;毕竟实战经验较少,新鲜指挥想“照顾”每个细节的倾向也不免在他身上出现,什么都强调,相对地层次感就堆砌不成,白辽士的幻想交响曲第五乐章就留下了这样小小的遗憾。米崎被当代作品指定曲作曲家叶慈尼奇杨(Franck Christoph Yeznikian)认为是最能传达其曲子意境的人,赛后,作曲家直对他说「在我心中,你是第一名」,还送了他一只随身携带的红色铅笔,颇有惺惺相惜的味道。
不求华丽,诚恳稳健的指挥新风格
综观三位进入决赛的参赛者,都是具有深厚理论底子,解释曲子不捕风捉影,指挥歌剧或清唱剧时,除了乐团,尚知如何处理人声,歌手才唱得舒服;排练时能用手上技术传递讯息时,绝不用嘴,不藉华丽词汇表达,虽然三位风格各不相同,但面对乐团稳健诚恳的态度是一样的,正如麦可‧赫说的:「……指挥一事非关权力……而是使这些伟大作品苏醒」。假使将这个比赛当做是所有指挥比赛的缩影,不知道这三位风格迥异的决赛者诚恳的态度能否作为一种『流行指标』?
文字|郑巧琪 音乐文字工作者
指挥家的马拉松
二○○三年贝桑松指挥大赛之赛程概况
王咏鉴(音乐文字工作者)
一九五一年于贝桑松国际音乐节(Festival International de Musique de Besancon Franche-Comte) 的运作下,成立了贝桑松国际青年管弦乐指挥大赛(Concours International de Jeunes Chefs d`Orchestre),毫无疑问地,它很快地就在同性质的国际指挥比赛里建立了其应有的地位与声望。这个国际音乐比赛是由法国文化部与法国外交部隶属的艺术活动组织所支持和补助,由最开始的年度国际性比赛,到一九九二年后与贝松桑国际管弦乐作曲比赛(Concours de Composition de Besancon)轮流交替,成为双年性的国际指挥比赛至今,而作曲比赛得奖的乐曲,将作为下一年指挥比赛中总决赛的当代指定作品,所以这盛会包含了创作与诠释的结合。经由此国际指挥比赛获奖,而今活跃于国际乐坛的有Sergiu Comossiona (1956)、Gerd Albreche(1957)、 Seiji Ozawa(1959)、Michel Plasson(1962)、 Zedenek Macal(1965), Jesus Lopes Cobos(1968), Sylvain Cambreling(1974)、吕绍嘉(1988)、Yutaka Sado(1989)等。二○○一年第四十七届的指挥大赛则是由日本年轻指挥家Tatsuya Shimono所获得。
二○○三年贝桑松国际青年管弦乐指挥大赛,由美国纽约、法国贝桑松、中国北京与俄罗斯圣彼德堡等四地依序举行预选资格赛(注)拉开序幕。据大会统计,候选人来自三十个不同的国家共超过二百位的选手参加,预选曲目为史特拉温斯基的《春之祭》Le Sacre du Primtemps改编而成的四手联弹钢琴版本。资格赛之后,有二十位选手通过筛选获权参加于法国贝桑松当地与管弦乐团进行合作的指挥比赛。由于正式比赛的演出曲目范围包含了不同时代风格的乐曲,由前古典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与二十世纪现代音乐至而当代作曲家的曲子,乐种也包含清唱剧(oratorio)与歌剧(opera),所以对于一个参赛者而言是个极大的挑战,犹如一场国际马拉松比赛,选手的能力和耐力都是不可或缺的。最后优胜者将由贝桑松国际音乐节组织大会提供高达一万两千欧元的奖金,以及与法国当地及国际乐团演出的机会。但是大会规定评审团保有最后的审核权,视比赛结果决定大奖颁发与否,且附加一项条件,不能同时多人分享最后优胜大奖。换句话说,不是一致通过投票给一人,就是优胜从缺。除了今年,以往已有八次优胜从缺的情形发生过。
整个比赛行程分为四天五场淘汰赛。曲目为莫札特第三十九号交响曲第一与第三乐章、葛路克的Ouverture d`Iphigenie en Aulide、史特拉温斯基Concerto Dumbarton Oaks。获进入决赛的三位参赛者由国立里昂交响乐团协演,曲目为Franck Christoph Yeznikian的Lacrimis Adamanta Movebis,为二○○二年贝松桑国际管弦乐作曲比赛的得奖作品。圣赏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第二与第三乐章,及今年不可忽视的白辽士幻想交响曲Symphonie Fantastique第五乐章。
今年的贝桑松国际青年指挥大赛的陪审团成员由瑞士籍的Matthias Bamert担任评审团主席,他现旅居伦敦,为皇家爱乐管弦乐团(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的合作指挥和国立苏格兰管弦乐团的主要客席指挥且担任格拉斯哥(Glasgow)现代音乐节(Musica Nova)的总监。其他评审尚有David Cairins(Sunday Times的乐评家,菲利普唱片的古典音乐多项唱片录音企画同时也是位指挥)、Edmon Colomer(皮卡地交响乐团l`Orchestre de Picardie的音乐总监,乐团指挥)、Peter Csaba(贝松桑交响乐团l`Orchestre de Besancon的音乐总监和指挥)、Janos Furst(巴黎高等音乐院的指挥教授、Alain Paris(一九六八年获得贝桑松指挥大赛的首奖,是大会纪录最年轻的得奖人,现编纂一部将由Rober Laffont出版的有关诠释的字典),Elina Siltanen则为唯一的女性评审,现为芬兰赫尔新基交响乐团的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