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线上订票系统「Tele-charge网站」的网页。(本刊资料室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耳目艺新2000/特别企画/艺「网」开来/新视纪2

划时空表演艺术新「看」法

一群日本和俄国的艺术家正在进行、打算在二〇〇〇年正式呈现的乌布计划(the Ubu Project),就是从日本传统的文乐(Bunraku)中脱胎换骨出来的。和文乐不同的是,那些被操控的木偶将改成动画,而且他们会将真实身体与动画身体做超现实的错置,并且由不同城市里的不同终端控制台来操作。这种为了网路媒体重新发想、设计到执行的表演计划,将是新世纪非常値得期待的艺术表现形式。

一群日本和俄国的艺术家正在进行、打算在二〇〇〇年正式呈现的乌布计划(the Ubu Project),就是从日本传统的文乐(Bunraku)中脱胎换骨出来的。和文乐不同的是,那些被操控的木偶将改成动画,而且他们会将真实身体与动画身体做超现实的错置,并且由不同城市里的不同终端控制台来操作。这种为了网路媒体重新发想、设计到执行的表演计划,将是新世纪非常値得期待的艺术表现形式。

是的,我们似乎要开始面临这样一个艰苦的话题:「表演艺术+网路」的未来等于什么。也许有种种的理由让我们应该用光明的态度来面对它,不过说实在的,不管过度悲观或过份乐观,至少在台湾,现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的人显然还极其有限。

毫无疑问地,网际网路(Internet)从一个很简单的出发点「沟通」改变了很多事情。而不管基于什么样的概念,我们都必须试图将表演艺术搬上网路。这种行为其实跟身在拉斯维加斯(Las Vegas),要把口袋里最后的几个铜板兑换成筹码的意义差不多。毕竟只有当你下了注,幸运之神才有可能瞥见你,偶尔给你一点甜头尝尝。更何况,不上网似乎就表明了「资讯残障者」的身分,这对自我期许为社会菁英的表演艺术工作者,当然不是生命中所能够承受之「轻」。

表演艺术的网路经验

即使我们单单讨论九〇年代表演艺术切入网路世界的施力点,目前最普遍可见的仍然是以新闻交流、演出讯息及评论张贴、Cool Links、线上人才库以及讨论区或会员为主题的方式。从国外的UK Theatre Web(http://www./uktw.co.uk/)、Playbill On-line(http://www/.playbill.com/playbill/)到国内的3P表演艺术网(http://www./3p.org/)大抵都不脱这种模式。而各剧团自行制作的网站或爱好者网页,绝大多数也都局限于这种沟通方式。

除此之外,若是加入了电子商务机制来运作的话,则又包括线上订票系统(如Tele-charge,http://www.telecharge.com/)、相关书籍与纪念品的贩售(Broadway New York,http://www.broadwaynewyork.com/)等等。相对于其他领域进入网路的概况,这一些内容与提供的服务其实和网路社会的一般面貌都相去不远。

当然,除了上述较为主流的表演艺术周边资讯上网之外,还有种较为奇特的结合方式,就是可以透过连线观赏即时表演或是在线上欣赏经过数位化存档的演出纪录的「线上即时剧场」(Live Theatre on the Web)或是「网路广播频道」(Channels for the Netcastiing);如Channel P(http://www.channelp.com)或是Franklin Furnace Archive, Inc.(http://www.franklinfurance.org/)等均属此类网站,而且在台湾时间每周六淸晨五点可即时观赏。

另外还有一种将网路经验融入创作素材的演出方式,安筑.渥索(Adrianne Wortzel)的作品Sayonara Diorama就是一个例子。他利用网路摄影机将伦敦的布偶、芬兰的玩具、纽约的街景等投射到演出中十二吋平方大的布幕上,造成不同时空聚合的一体感觉。另一个更为知名的是九七年在奥地利的艺术节Ars Electronica Festival中搬演过的,由莫妮卡.温德尔(Monika Wunderer)负责、称为「奥德赛Oudeis」的演出计划。在过程中,身在不同地区的演员角色(例如纽约的Odysseus、卢布尔雅那的Telemachus与维也纳的Penelope等),在同一时刻透过Internet共同演出了一出跨越时空的网路《奥德赛》。

完美的切割「侯麦」

虽然上面的描述令人心动不已,可是事实上距离表演艺术在网路上大展拳脚仍有著巨大落差。首先是一些基本的网路服务,往往只停留在被戏称「豪华版BBS戏剧讨论区」的位置;其次是后两项在网路上少数可见的「创意演出」,虽然令人印象深刻,但仍然局限于「非主流」的窄圈圈里,根本还不够气候称为某种网路现象或文化。但是不论如何,将表演数位化还是一项「非如此不可」的课题。即使是电影工业,从拷贝、影片老化、运送等等成本的考量,到最近金马影展侯麦《春天的故事》的三十五厘米拷贝被「完美的割裂」为两半的灵异级意外,都提示了我们数位化的势在必行。

不过话说回来,透过网路来传输声音及视讯影像,技术上虽然毫无疑问的可行,而且门槛极低,只要下载播放软体Real Player或是运用微软的Media Player即可观赏,并不需要其他额外的电脑周边配备。但当你兴致勃勃地火速上线之后,「一连串漫长的等待换来一些残影、不连续的停格画面」才会真正让你胃口尽失。

九〇年代的网路经验里,频宽绝对是一个令人烦恼的问题。可是某种程度上来说很幸运的是,这个问题将有机会快速地被解决。不论是ADSL、宽频网路都是乍看相当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两项都已经在一九九九年完成商品化,预计二〇〇一年以前将全面普及家用市场)。至于对应于现在的传输速度简直像天文数字的光纤电缆,一旦硏发与市场化成功,可能五年之内几乎就要强迫我们冲进新的通讯纪元。届时的课题将迅速由「如何让网路不塞车」变成「你如何运用这么无限制的频宽?」。

没有尽头的观众席

「奥德赛Oudeis」计划的例子非常値得思考。首先我们来看看莫妮卡.温德尔Monika Wunderer的终极理想:他其实非常希望能到达「在同一个时间,不同国家的不同舞台上都有表演正在进行,而且透过网路互动」,这个理想听起来非常値得期待,只是,在「透过网路互动」的这个部分,现阶段需要克服的技术障碍显然还相当多。倘若科技上真的可以有效支援这样的演出(事实上,这是一种和3D虚拟真实有关的技术,称之为Avatar或Vir tual Character,在一些电影或电玩游戏制作中已经开始运用,不过所费不赀),一切就等著上膛击发了吗?状况似乎没有这么单纯。不同时区的使用者要在同一个时间上线,虽然是网路带来的便利,反过来说(比如频宽开发的速度赶不赶得上人的需求、费用高低等问题)也成了限制。另一个更有趣的是演出收益的问题。如果我们将「网路」这个媒体当成如同电视或广播等商业媒体来对待的话,在网路上的「现场直播剧场(LIVE! Theatre)」就不能也不会是当作慈善事业来经营,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那些刚开发出来的VR技术首先使用于好莱坞或日系电玩了。

当然超大型的线上演出配合完善的后端付款机制,要在网路上对没有尽头的观众席收费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而且因为没有视角的问题,可以向每一个观众都收贵宾席的价钱),只不过这将变成一个新兴的、高互动性的网路表演艺术的范畴,对于现今其他没落萧条中的表演艺术领域(如传统艺术等……),并不代表可以成功复制这种经验。

叛逆「事件」簿

表演艺术可以搭配网路去改变体质,Web-Cam则是另一个更有趣的话题,也非常値得思考运用到表演艺术的可行性。很多网路族都知道的JENNICAM(http://www.jennicam.org/),便是运用WebCam技术即时传送现场画面,二十四小时在网路上任人观赏的频道先驱。此外像眉毛上就穿了十几个洞的Ana Voog(http://anacam.com/)、罕见的男同志频道Sean Patrick LIVE!(http://www.seanparicklive.com/)、甚至于将从两千年元旦开始挑战三百六十六天网路生存、并做二十四小时实况转播的DotCom小子(htpp://www.dotcomguy.com/)也都是这一类的表演。

虽然,有些字典已可查到Jennicam这个字汇,而且意指「主要提供网路大众欣赏,且『未经戏剧化』的影像日记(the undramatized photographic diary for public view esp. via Internet)」。但是「未经戏剧化」真是一个非常値的玩味的字眼,因为所谓的「戏剧化」在当代表演艺术的理论中其实已经渐渐失去光环,而这一类的网路事件(Web Events)其实从某些角度上看来,跟曾经风行一时的「偶发艺术」Happening或是「观念艺术」颇有雷同之处,有些时候甚至会让人猛然联想到罗伯.威尔森Robert Wilson的某些作品。

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想将现存的各种表演艺术直接数位化之后搬上网路(例如用数位摄影机全程录下国立艺术馆的国剧演出,然后摆在网路上供人下载),虽然可能就历史保存的观点来说有其价値,但只要一考虑到实际需求与商业上的用途,这些天真的想像绝对立刻摇身一变成非常愚蠢的做法。

电影剧本跟电影小说之间的差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想要将作品转移到平面媒体的话,光是偷懒地把对白跟分镜表完整收录是行不通的,我们需要为媒体微幅(甚或大幅)调整呈现方式与内容,不然读者就会用销售数字来教育出版业者。

还有一个例子可以参考,那就是由一群日本和俄国的艺术家正在进行一项打算在二〇〇〇年正式呈现的乌布计划(the Ubu Project),就是将日本传统的文乐(Bunraku)中那些被操控的木偶改成动画,而且他们会将真实身体与动画身体做超现实的错置,由不同城市里的终端控制台来操作。这种为了网路媒体重新发想、设计到执行的表演计划,一旦能摆脱非主流或菁英艺术的包袱,将是非常値得期待、且真实世界完全无法对应的一种全新的表演形式。

摇摆狗舞步

一九〇〇年宾士汽车(Mercedes-Benz)的某一篇硏究报吿显示,未来全球对汽车的需求不会超过一百万辆,因为「训练司机的难度一定会限制汽车成长」。可是一百年后的今天光台湾一个小岛的汽车总数就轻易超过这个数字。这个例子说明了人们经常会低估人们对于适应新科技的能力。

同样地,当谈论到数位化的科技即将入侵生活时,我们也必须抱持著相同的看法。它不会带领你进入「电脑炼狱」或「网路修罗场」,更何况学习本身最后很可能以一种面貌朴实、平装本的方式进入生活。

然而对表演艺术而言,数位化虽然代表了例如VOD(随选视讯,Video On Demand)(注)的可行性,但问题等于绕了一圈又撞到现实世界中表演艺术面临的窘境。表演艺术最强调的,就是无法复制的临场参与感。就算是卡瑞拉斯到国家音乐厅来演唱,很多人也拼命要到广场上一起看大电视,追求一种集体的仪式感受。可是一旦演出可以数位化,等于在任何时间都可以随意下载,这两种本质抵触的状况又该如何看待?

也许现在看来,表演艺术进入网路还有一大段的路要走、一大堆问题要克服、一个大环境要适应等等问题,不过对于向来自栩为最能运用艺术来打破思考常规的表演艺术工作者,这也许也将是个跨越新世纪的挑战课题之一吧。

注:

VOD(随选视讯)代表的是一种完全由观众作主的视讯服务,你可以自由地在任意时间内选择节目表中任何一部影片。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和旅馆内提供的可自由选片的付费频道概念上相当类似。

 

文字|林明谦  PC office产业编辑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