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多年的宜兰童玩艺术节,在今年初突然宣布自今年起停办,这个消息犹如在文化界投下一颗震撼弹,被视为国内艺术节标竿的童玩节,竟然要停办?童玩节停办的原因,错综复杂,其中最重要的当然就是连年亏损,主办单位无力再予支撑,这个讯息不禁让人联想,当政府的财政越来越困难、民间募款也越来越不易,各县市国际艺术节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过去很多地方首长在「输人不输阵」的迷思中,不断将一些成功的艺术节仿效复制,结果每个县市都办国际艺术节,以台湾三万六千平方公里,地狭人稠,要举办一个成功的艺术节,其周边的相关交通旅游设施是否足以乘载,也是规划艺术节考虑因素之一,然而这个因素却长期被国内主办单位忽略。
以美国雅各枕舞蹈节(Jacob’s Pillow Dance Festival)为例,其处于麻州Becket市的一处半山腰,附近山脚下旅店林立,夏季旅客几乎都是为该艺术节而来,艺术节将废弃的谷仓改为现代剧场,环境优雅,风景优美,腹地宽广,停车方便,舞蹈节举行时,游客除可在该地避暑渡假,徜徉于森林步道,感受鸟语花香,还可观赏世界一流的舞蹈表演,参加研习,身历其中,游客好比历经一场大自然及人文的双重洗礼,其赏心悦目,无以言喻,性灵也得到升华,满载文化的行囊而归。
而国内成功的艺术节常人满为患,以宜兰童玩节为例,民国九十一年为营运最高峰,入园人数907,390人,购票数854,962人次,宜兰人口四十六万人,在四十多天的艺术节中,一下子涌进两倍人口的观众,无论交通、膳宿种种,对当地都是很大的负荷,就园区本身而言,人挤人的结果,在园区好比人头大战,即使节目再好,民众的感受评价仍要大打折扣;而对要在宜兰过夜的观众而言,若一路交通阻塞,找不到合适洁净的的旅店,一场休闲之旅反变成一场灾难,观光毫无品质可言,艺术节如此走下去,地方无相对基础建设及旅游设施配合,久而久之,新鲜感消失,自然令人望而却步,更遑论要吸引外国的观光人潮来台,近年来童玩节入园人数递减,其来有自。
仅一两个外国团队可称为国际艺术节?
观察国内县市国际艺术节,有些并未有外国艺术展演节目,有些即便有,其数量及质量上,跟其他国家国际艺术节相比,也有很大差距,至于行政管理方面,通常专业性也不足,但都冠上「国际艺术节」这顶堂皇的帽子。
去年曾有一个县市国际艺术节,请了波兰某大学的舞蹈团队来台演出,回去后,他们透过外交管道向我驻外单位反映,主办单位行政上种种欠妥,包括接送的车辆常常让他们等一个多小时,更衣室是露天设备,缺少隐私,公演前让他们吃便当等等。这些讯息透过外交部行文文建会,文建会虽然没补助该项艺术节,但也只好概括承受,了解状况后,赶紧透过外交部发文给驻外单位,希望能获得波兰有关单位的谅解。
这仅是一个艺术节的小插曲,却让国外表演团体对台湾留下不良、不专业的印象,若比之「蝴蝶效应」,扩而大之,可能影响外国人对台湾的国家观瞻,重则可能发展成外交事件,因此当各县市在埋头办理国际艺术节时,若牵涉有外国展演节目,更应小心谨慎,事前著重沟通,将展演场地设备大小、提供条件说清楚,不要让对方有错误的期待,尤其最基本的饮食方面,应尽量尊重国际惯例(譬如舞者演出前仅能吃一点小点心、水果及白开水,不能吃份量重的便当),行政上务求没有疏忽,这是艺术节要称为「国际」,最基本的诉求,否则只是自暴其短,可能带来严重的后遗症。
倒是欧美知名国际艺术节,如纽约下一波艺术节(Next Wave Festival)、林肯中心艺术节(Lincoln Center Festival)、林肯中心户外艺术节(Lincoln Center Out of the Doors)、雅各枕舞蹈节(Jacob’s Pillow Dance Festival)、法国亚维侬艺术节(Festival d’Avignon)、法国亚维侬外围艺术节(Avignon Festival OFF)、英国爱丁堡艺穗节(Edinburgh Fringe Festival),都没有冠以「国际intrernational」称号,但全世界都知道它们是国际艺术节,这与台湾到处挂著「国际」二字,可说强烈对比。此中奥妙,耐人寻味。
依赖政府补助的艺术节如何因应政策改变?
现今各县市多面临财政困难,但很多县市办起国际艺术节,毫不手软,动辄以千万计,因为大型展演活动,容易得到媒体曝光及各界关注,还能请到高层长官来开幕剪彩,这是县市首长重视文化的表征,尤其一个艺术节办下来,数十万的参观人潮,「绩效良好」,可谓「面子」「里子」都有了,何乐而不为?
这当然也是近几年文化艺术喜欢走烟火秀路线、上行下效的结果。回顾各县市办理小型国际艺术节,已有多年历史,过往文建会采取「通通有奖」,凡县市提出申请即雨露均霑,补助额度约在两百万元上下。但质量不同、良莠不齐的艺术节,以齐头式平等对待,其公平性也受质疑,因此自去年开始,文建会补助采竞争型,民国九十六年补助十一个县市,九十七年补助十二个县市,补助额度也依过去办理绩效,而有明显的多寡差别。
如果一个艺术节无法向民间募款,县市无预算,百分之九十以上均赖文建会补助,那么当文建会补助政策改变,经费又没有增加时,拿不到补助款的县市,艺术节筹办与否及办理方式为何,是值得县市检讨评估的。
摊贩化及庙会化的艺术节
国内有些艺术节草率成事,经营团队不专业、经费不足,急就章的结果常变成摊贩化及庙会化。相信国内很多人参与过国外知名艺术节,很少看到艺术节成为摆摊位,内容又包山包海,国外艺术节标榜音乐、舞蹈、戏剧或前卫实验,焦点集中,主题清楚,他们有很强的艺术总监及行政团队规划节目,艺术总监的理念就是他们的标竿,艺术总监带领艺术节走向世界前端,引领风骚,即便有些艺术节包含视觉艺术(含电影),也多在室内美术馆或艺廊,即使有户外展演设计,也做得极专业、动线规划得宜,吸引民众亲近,让人对艺术之美能心感神受。
至于庙会化,庙会原是文化艺术呈现的最早场域,与庶民生活结合,是艺术生活化的一种形式。只是时下很多宗教性艺术节,节目内容杂乱无章,如多头马车,不能就主题集中,做上下游连结,之后在地生根,因此,活动举办时,热闹一场,活动结束后,船过水无痕,过去的经验能量没能累积,艺术节就没有进步;尤其若被各种吃喝的摊位盘据,更让人避之唯恐不及,失去艺术性的艺术节,怎能算艺术节,充其量只是一种民俗活动而已。
其实很多以宗教为主题的艺术节,是很好的素材,例如妈祖拥有广大华人信众,如将妈祖遶境结合学术研讨会、民俗艺术表演、文化创意产业产品行销,整体包装,加上民俗技艺研习等教育功能,在交通膳宿上再费心规划,妥善安排,让游客感觉宾至如归,则以妈祖拥有华人广大信众而言,善加宣传,这样的艺术节应可带来很多海外华人信徒,让艺术节为当地带来观光人潮。
不必妄求国际,以小搏大也处处显生机
以国外国际艺术节为例,一个成功的艺术节,除了本身即是国际表演艺术界的重镇外,也会为当地带来可观的观光收入,譬如纽约林肯中心艺术节、布鲁克林艺术中心「下一波艺术节」,都是世界知名团队必要朝圣之地,我国云门舞集、当代传奇剧场、优剧场等均曾受邀,团队一旦到过这些艺术节演出,就好比拿到一份国际通行护照,其行情及评价都会水涨船高,这也是表演团队一心要努力打入一流国际艺术节的原因。
至于带来观光效益方面,以欧洲苏格兰爱丁堡艺术节与法国亚维侬艺术节为例,爱丁堡艺术节二○○五年参观人次为三十六万人,全年观光客为一千三百万人;法国亚维侬艺术节,亚维侬人口仅八万九千五百人,艺术节期间买票观赏人次约十万,而该地每年观光客为四百万人,尤其是亚维侬,一个人口不到十万的小镇,却因亚维侬艺术节而扬名国际,让一个没落的城市因艺术节而重获生机,我们若用一个人一天消费新台币五千元计,其观光产值多少,可以计算得出来,艺术节的力量确实不容忽视。
追求办理一个成功的国际艺术节,其企图心固然值得肯定,但以美国或法国之大,能享誉世界的艺术节也都在十个左右,以台湾面积,若能集中办理几个够份量的国际艺术节,行销国际,已是很大的成功,若要办二十多个国际艺术节,除非质量能与国际一较高下,否则必无法吸引国外观光客,而国内客源有限,又被稀释,资源也重叠浪费,其后果可以想像。
近十年来,文建会大力推动社区总体营造,很多县市乡镇已找到自己的在地特色,予以发扬,内容涵盖美食、手工艺、农产品、经济作物、自然资源等各个领域,只是很多活动其美学内涵不够,因此,呈现出来的是社区性有余、艺术性不足,若能善加利用在地文化这个强项,以小而美的规格来经营,延展其上下游,让文化、节庆、教育与产业做连结,对内可强化社区总体营造,对外可吸引爱好此类型的游客,既经济又实惠,日本很多社区型节庆活动,就因为有特色,所以即便规模不大,也能吸引本国及国际观光客前往。
「立足台湾、放眼国际」,是当今文化建设的重要理念,然而当我们企图与国际接轨时,我们也应该把自己放在世界舞台,举目远眺,看一看别的艺术节怎么办,如此才能知己知彼,找到自己的利基及机会在哪里,否则一味追求表面的、不成熟的「国际」,并不能得到实质效益及尊重,反之,对自己的在地文化特色有信心,以「小而美」、「以小搏大」来思考,也可能是县市艺术节转型的一种突破及永续经营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