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 较于「百老汇」,「外百老汇」不是只集中于某一地区的某些家主流剧院,而是分散的纽约上中下城各地的剧院。如同地点的分散,外百老汇的制作也是风格多样, 五花八门,除了百老汇所有的类型都有外,多媒体跨表演领特技马戏都可以上阵。相较于百老汇的商业取向保守品味,选择百老汇,就是多了冒险创新的空间。
现在连外外百老汇都有了自己的奖,即使是最老土的观光客,也可以讲起“Off Broadway”舌头不打结,看外百老汇已经不能再算是什么看戏品味的高标准了。特别是当愈来愈多的演出票价超过美金一百元后,外百老汇也说不上是「经济实惠」的选择。不过除了剧场中人及极少数以看戏为生的人,大部分人真要专挑一部外百老汇去看,还得大伤脑筋想想什么是外百老汇。
外百老汇,展现更多冒险创新空间
这个原因当然是和外百老汇的生态、及其相对于百老汇的位置有关。百老汇剧场,有集中的地理位置,指的是在曼哈顿六到八大道、四十街到五十四街之间的约四十间戏院(加上林肯中心剧院),因此讲起百老汇,既是点明了方向,也说清楚功能目的,一举两得。位在时报广场上的半价票亭TKTS,更是成为百老汇剧场的辐凑点,不只是买票、约人方便,就算是想要知道现在有些什么戏,看看电子布告板就一目了然。
相比之下,外百老汇地点分散,不但上中下城都有,甚至到布鲁克林(Brooklyn Academy of Music)。又没有一个统一的售票系统(少数在TKTS卖的票,也好像是搭百老汇的顺风车,名不正言不顺),找起来不容易,因此通常要先打听清楚、打定了主意,到不同的剧院或是电话、网站上买票。
辛苦也会有收获。很多时候,看外百老汇的演出,确实要比百老汇感觉充实一些。因为百老汇商业取向重,无档期的常态戏更是要靠观光客来票房,因此表演非得走最大公约数,不能太前卫古怪。外百老汇相比之下,就比较有冒险创新的空间。
就以演出形式来说好了,百老汇基本上就是舞台剧和音乐剧,加上偶一为之的明星个人秀(比利.克里斯托Billy Crystal、威尔.法洛Will Ferrell是最近的例子)及崔拉.莎普(Twyla Tharp)的舞剧,都帮观众分门别类好了。外百老汇就五花八门,除了百老汇所有的类型都有外,多媒体跨表演领特技马戏都可以上阵。
偶剧、泡泡、吊钢索,多元丰富不拘族群
近些年来在外百老汇比较「奇怪」的演出,有以悬丝木偶出名的Basil Twist,为白辽士的《幻想交响曲》配舞,以木偶縯绎作曲家幻想的爱情;编舞家Martha Clark把Bosch的名画“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变成一出似真似梦的芭蕾舞剧;越华裔艺术家杨方的泡泡游戏Gazillion Bubble Show,吹出可以把好几个观众包起来的肥皂泡泡;由街头艺人生发灵感的废物利用的打击乐制作《破铜烂铁》Stomp;把吊钢索吊成表演的De La Guarda,以及同制作班底的水底特技《极限震撼》Fuerza Bruta;或是观众就是婚宴宾客的Tony ‘n Tina’s Wedding等。这些节目,有不少都已经连演数年,甚至在全世界巡演,俨然具「小企业」规模。但其实他们当初构思登台时,其实都和商业剧场的演出很不同,具有相当的实验性,承担了失败的风险。
外百老汇也比较多元化,不单有不同族裔的剧团,有时还以非英语表演,从二○○五年起,西语甚至已经有了独立的剧场节(Teatro Stage Fest);Irish Repertory Theatre长期推广爱尔兰籍及美国爱尔兰裔剧作,有些演出腔调重到难以听懂;连韩语的Cooking!、日语及国语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都演过。
即使是舞台剧音乐剧,外百老汇也通常有较多的原创性,也比较不怕尖锐有争议性的题材。尤其是近几年百老汇话剧愈来愈是好莱坞明星挂帅,外百老汇一般来说,还是比较强调导演的诠释权。像是过去一年最受好评的《哈姆雷特》,就不是裘德洛领军的正宗英国舶来品,而是年初Theater for a New Audience的外百老汇制作。
舞台剧新作,也可能征服百老汇
至于全新话剧,除了极少数顶尖剧作家,百老汇可说早就放弃了首演的企图,喜欢舞台剧的观众,只能在外百老汇赶场。上一季最获好评的新戏Ruined,就是外百老汇的Manhattan Theatre Club呈现。这部Lynn Nottage的作品,以刚果内战为背景,描述了一个夜总会兼妓院的妈妈桑,如何收容保护女孩子,但又从她们身上赚钱,不但得了所有外百老汇可以得的奖,还得到普立兹奖,连演九个月,是外百老汇少有的长寿档期。
外百老汇话剧最常面对的难题就是,如果戏叫好叫座,要如何把这把火持续烧下去。这涉及外百老汇剧场与百老汇经营上很大的一个差异。除了林肯中心和Roundabout外,其他百老汇剧场只是地主,把场地租给制作人,因此只要制作人愿意付房租,戏就可以一直演下去。但外百老汇的很多剧场本身就是制作人,他们当然想推出一档热门戏,但却不一定乐见同一个戏长期演出,占了其他制作的档期。因此外百老汇戏一卖座,下一步通常就是要找个更大的剧院,甚至是百老汇,好让更多观众有机会看到。
上季很受好评的The Temperamentals,就走的是这条路。这出戏重述美国「石墙」之前的男同志团体Mattachine Society创立的经过。最早演出的戏院只有四十个座位,前排观众手和腿都得缩起来不然就要碰到演员,但由口碑累积成的观众愈来愈多,先是搬到同个剧场里的九十九人戏院,还是向隅者众,明年二月要在更具规模的三百人剧院卷土重来。
《小镇》宁守外百老汇,《Q大道》甘吃回头草
由外百老汇跳上百老汇,是新戏在纽约发展的传统路子,尤其是音乐剧,从《歌舞线上》、《毛发》Hair到Spring Awakening是一脉相承,话剧也不例外,近几年的《求证》Proof和Doubt,都由外百走进百老汇,进而攻进好莱坞。然而每个成功的个案后,是更多血本无归的投资,像是Reasons to be Pretty或Dividing the Estate。这些叫好不叫座的戏一个个阵亡,叫人愈来愈怀疑,除非是有看明星的噱头,百老汇是不是已经失去了呈现、行销纯舞台剧的能力?
因此近来有些制作宁愿放弃百老汇,坚守外百老汇,被誉为上季最佳制作之一的《小镇》Our Town就是如此,档期一延再延,但都是在百人座的小剧院里。大约导演也知道,他把观众变成戏剧龙套的诠释方式,在百老汇里是行不通的。
不过今年更有反其道而行的。由外百老汇起家的讽世布偶戏《Q大道》Avenue Q,在百老汇演出二千五百场之后,原本可以功成身退,竟然又吃起回头草,重回外百舞台,大出业界意料。然而市场反应不差,现在另一出改编自希区考克电影的话剧39 Steps也准备如法炮制。这出戏援用许多默剧、小丑的手法,加上服装道具灯光音效的错觉,让四个演员演电影里的几十个不同的角色。这部戏由伦敦引进百老汇,已经是百老汇过去七季以来最长命的舞台剧,现在看来还要在外百老汇继续谍影幢幢。
招揽季票会员,节省行销费用来创新
非盈利的外百老汇剧团,很多是采招揽季票会员(Subscriber)来经营,好处是建立基本的观众群,减少行销的开销,可以在艺术上冒险。例如Signature Theatre Company,每一季只推出一位剧作家的作品,首季的August Wilson系列极获好评,接下来又推出Charles Mee和Horton Foote,未来还有Tony Kushner。
但是季票观众也有市场压力,位在百老汇黄金地段的Manhattan Theater Club就为了迎合以银发族为主的会员,频频推出一些只有怀旧价值的老戏,像是Accent of Youth、The Royal Family,看完像是嚼了一嘴隔夜的茶叶。
还好两个最大的外百老汇剧场,还维持住开创的精神,这就是「公众剧场」(Public Theater)和布鲁克林音乐学院(BAM)。前者本季已经有彼得.谢勒斯(Peter Sellers)的《奥泰罗》和Richard Foreman的Idiot Savant,后者已经演出罗伯.威尔森的《四重奏》Quartett,这些都是当今美国乃至世界剧场上最前卫的创作者之一,同时在纽约呈现,显示了外百老汇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