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匯
-
PAR你不知道?!
關於音樂劇《芝加哥》的10個不可不知
音樂劇《芝加哥》(Chicago)睽違7年即將訪台,雖然我曾在紐約一週內看了兩次這齣經典名劇,還是十分期待這次的台灣巡演!此劇的魅力究竟為何,可以讓人一看再看?一起來認識這齣在百老匯歷久彌新、長演不衰的黑色喜劇! 1. 百老匯目前在線最久劇碼 有在關注音樂劇消息的人應該都知道,百老匯演出最久的劇碼是《歌劇魅影》,但它也不敵疫情,在2023年4月下檔,紀錄止於1萬3981場。這也讓原本排名第二的《芝加哥》,成為目前仍在「線上」的最長壽劇碼:本製作在1996年10月23日進行預演、11月14日進行首演,至今已接近1萬1千場,並且持續上演中,依照目前一週8場、一年約420場的速度算下去,再連演7年就有機會超過《歌劇魅影》,成為百老匯之冠。 2. 也是百老匯最長壽的「美國」音樂劇 雖然要追上《歌劇魅影》還有一陣子,但若說到「美國」土生土長的音樂劇,《芝加哥》當然就是第一把交椅,領先晚其一年首演的《獅子王》大概400場。另外,由於1996年的製作是「重演版」,它也自然是百老匯重演最久的劇碼,而且持續刷新紀錄中。 3. 你一定聽過他們的作品:詞曲拍檔坎德與艾伯 美國音樂劇的特色之一,就是出了不少長年合作的詞曲拍檔,譬如寫出《真善美》等名作的羅傑斯與漢默斯坦二世(Rodgers Hammerstein II)、蓋希文兄弟(George Ira Gershwin)等,創作《芝加哥》的作曲家坎德與作詞家艾伯(Kander Ebb),也是名流青史的佼佼者,他們音樂劇代表作還有同樣翻拍成知名電影的《酒店》(Cabaret)與《蜘蛛女之吻》(Kiss of the Spider Woman)等,但大家必定聽過的經典作品,是法蘭克.辛納區(Frank Sinatra)的代表歌曲《紐約紐約》(New York, New York),歌詞中寫道「若我能在此成功,就到處都能成功!」道盡了至紐約追夢、渴望成名的眾人心聲。
-
焦點專題 Focus 演員
張擎佳 曾經失落的高音C,終能為命定角色飆唱
因《勸世三姐妹》的爆紅,讓多年耕耘音樂劇的張擎佳,好好地被觀眾看見了。 她在戲中所飾演的宋國珍,是一個不可思議的角色,於情感面向,因過分壓抑而充斥著悲情張力,分明扛下所有,卻落得獨自委屈;於技巧面上,這是一個幾乎從頭到尾都沒有被端下台的演員,姑且不論好幾場戲她得踩著高跟鞋在斜坡上困難地移動,全長3個多小時,她得唱好唱滿,張擎佳說:「我幾乎都沒有下場的時間,若有,也都是在快換(編按:快速換裝),完全無法喝水或者上洗手間。」 曾有觀眾打趣問:這種程度,根本是體罰了吧?不過,張擎佳只是吐舌:「我覺得很感恩,好險是在這個階段遇到國珍,我在各方面都累積到一定的經驗了,能夠好好把握住。若再早幾年給我這麼好的角色,我可能也沒辦法吧。」 所謂「沒辦法」,是曾經有某段時間,她硬撐上台,把自己的聲音給搞壞的低谷時期。 張擎佳的生命歷程,乍看之下簡直是作為音樂劇人的養成之路5歲習舞,接著學琴,鋼琴老師帶她進合唱團以後,自組團隊,演出歌劇。她說:「所以,我從小就知道,我不是害怕上台的人。」 但是,不害怕上台又能歌善舞的人,還能夠做什麼?這在當時是沒有概念的。迷惘之際,她大學唸了聲樂組,然而「你聽,我的聲帶比別人小管,音質偏高,照理來說應該是被歸類在花腔女高音,不過我的技術好像又無法讓自己穩穩成為歌劇中的女高音。」 張擎佳說,原本萬念俱灰,不知何去何從,在報紙一版小小的角落,像是被命運推了一把,恰好看見躍演的工作坊徵選,她沒頭沒腦地報名,這才轉而認識了音樂劇。 一切都是巧合,無所謂命定。即便如此,如今演、唱、舞三者俱佳,甚而經常授課的張擎佳,看起來就像天生要吃這行飯一樣。 因此,外人恐怕很難想像,她曾經有多麽的不自信。
-
焦點專題 Focus 導演
高天恆 用征服世界的笑容,打造音樂劇的燦爛
音樂劇編導全才的高天恆,說起話來非常明亮,就像他的作品一樣,好像他的腦袋隨時都進行著宇宙大爆炸,讓熱烈的恆星發散、自行組建成一個太陽系,星球上生生不息的故事,會一路從他的腦袋裡溢出,淹到手機的記事本上。 「我手機有一個清單,生活中發生有趣的事情,都會把它儲存下來。」他說,清單內容瑣碎雜亂,有時是故事結構面向,例如多重敘事或破碎敘事;有時是議題取向,例如「現實中我曾經思考過直男是否也曾經懷疑過自己的性向?後來就變成故事裡的元素。」 如此一來,方方面面的生活雜感,都能存成他的點子素材,因此,無論今日是其所領軍的刺點創作工坊想要發想劇本,或其他單位的邀請翩然造訪,他都能第一時間丟出靈光,因而累積出大量的作品。 有段時間,好像隨時點開音樂劇相關節目列表,都能看到一兩齣高天恆導演的作品在線。「其實,有很多都是團隊重演的關係啦。」高天恆說,如人所知,一齣作品從零到有,製作資金太過龐大,若無重演,成本幾乎沒有攤平的可能。高天恆的生存法則便是如此,新作舊戲交疊出場,慢慢顧及創作與生活品質。 「一開始,有任何案子我都接,無論大小,甚至非關劇場,我也會做,直到這幾年開始有作品被接連著重演,經濟上較為穩定,才能慢慢把心力放在音樂劇。不過,我還是有限制自己,一年最多只能接4檔新戲,4齣這真的是極限了。」 雖說是極限,他仍是笑得燦爛這個笑容啊,是不是認定人生志業的人,才能夠展現的呢?
-
焦點專題 Focus 製作人暨作曲家
張芯慈 浪漫,靠的是理性判斷與全力以赴的心
韓國音樂劇,是張芯慈戲劇生命的重要起點,且可從《洗衣》這齣戲開始談起。 2012那年,張芯慈在韓國留學,生活雖稱不上克難,但也絕非優渥,甚至連韓文也談不上精通,卻因如此,最後她與戲劇的連結並非通過語言文字,而是歌聲,氣味,以及雨天的感受。張芯慈回憶:「我還記得,《洗衣》那場戲進行的最後,演員真的在劇場內洗衣服,最後把被單攤開來,肥皂泡泡的香味傳過來,我好像整個人也被洗乾淨了」 她說,那是一齣略帶悲傷的戲,日後每一個下雨的日子都會想起。也是因為那場戲,張芯慈隱約明白,音樂劇能夠是一場華麗的秀,卻也絕對可以精緻小巧,像是煙霧一樣穿透你的日常。 無論大小,只要能夠陪伴觀眾的作品,就是好戲。 這樣的概念,成為日後C MUSICAL 的價值核心溫暖,而且療癒人心,張芯慈擔任團隊的藝術總監,始終將這份初心牢記。她近期自韓國引入的作品《Let Me Fly》也是如此。
-
焦點專題 Focus 演員
林家麒 喜歡用自己的身體,裝進不同角色的靈魂
「我其實不特別會定義自己為『音樂劇演員』。」林家麒說。 脫離學生身分以後,便與夥伴共同組成四把椅子劇團,林家麒對台灣觀眾來說不是一個新的名字,但論及音樂劇領域,的確是近幾年來才頻繁跨足的嘗試。 雖說如此,他一直都是能唱的。 大學時期便與蘋果兒童劇團合作,他曾飾演一個小木偶,並以木偶的心情創作一首歌;而後與室友學琴,吉他一拿,歌曲自來。彼時創作的歌曲大抵幽默有趣,一首首歌都是用來調劑生命。 近年來,因《好事清單》走訪台灣北中南,他清澈的歌聲,在燈光底下氤氳成霧氣一樣的質地,使觀眾走出場外,都還繚繞耳畔。前前後後,看見他從《第十二夜》、《台灣有個好萊塢》乃至開始獨挑大梁的《搖滾芭比》,林家麒愈唱愈多,但作為演員的初心不因而改變。 「我不會去思考所謂的『音樂劇演法』該是怎麼樣的,對我來說,最終還是要回到這個角色的本質,他的外型怎麼樣?會有什麼習慣的小動作?」林家麒說。 也因為他本身就是個外放的人,似乎很容易就進入到音樂劇的節奏之中,「之前聽某些朋友說,要花一點時間才能習慣『進歌點』,需要思考怎麼樣唱出來才不會顯德尷尬?但我好像蠻習慣這樣唱唱跳跳的角色狀態。」 他笑著解釋,大概是因為,日常生活中就靜不下來吧,要他當一個嚴謹的人反而拘束。雖然他的外型高挑冷冽,第一眼總會讓人意外他心裡壓抑不住的活潑。 至於踏足音樂劇的林家麒有什麼變化?他的家人或許才是感受最深的。
-
焦點人物
為台灣劇場打造一個不漏水的桶子 馬天宗在百老匯學到的3件事
大學念的是核子工程,卻因為對劇場的熱愛,飛到美國深造,一頭栽進音樂劇的領域,數十年來為國內引進活水,多方牽線,成功推出包括多檔膾炙人口的好戲。馬天宗說,團隊合作才能讓一齣音樂劇有機會達到完美。
-
《The Play That Goes Wrong 戲啊!出包惹》首度授權台灣中文版演出
曾引進外百老匯授權音樂劇《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英文版,在台灣掀起話題的活性界面製作,今年11月聯手刺點創作工坊,推出百老匯授權喜劇《The Play That Goes Wrong 戲啊!出包惹》,再次挑戰轉譯中文版。故事為業餘劇團康樂戲劇社,臨時要演出《哈佛夏莊園殺人事件》,所有演員忘詞、走位錯誤、技術故障,出包連連的爆笑喜劇。
-
紐約
百老匯春季演出重打經典與明星牌
去年秋天百老匯重開時,除了疫情外,業界討論最熱烈的就是新製舞台劇,尤其是非裔劇作家作品數量之多,多年未見。百老匯41間劇院中有9間是演新製舞台劇,其中有7部是非裔作家所寫、主要演員多是非裔、描述非裔生活。
-
紐約
數字解碼百老匯表現 營收雖好、創作力卻弱
今年的東尼獎在六月初頒發,也正是時候回顧紐約劇壇過去一年表現,這次讓我們透過幾個數字,來一窺其中奧秘。十七億的營收,是百老匯有史以來最高的一個劇季;今年有東尼獎提名資格的音樂劇和話劇總數只有卅部,遠低於前兩年雖然票房收入增高,但創新作品量卻降低,觀眾人數也只微幅上升,令人擔憂持續依賴商業性作品,會不會是飲鴆止渴,終將造成藝術活力停滯?
-
紐約
百老匯上個劇季盈收破紀錄 年輕族群與本地客比例創新高
從整體層面來看,百老匯是前所未有的繁榮,二○一六╱一七季度觀眾人數不減,而總盈收仍然增加5.5%。根據百老匯業界的宣傳遊說機構「百老匯聯盟」針對觀眾的最新一次調查,本季度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年輕觀眾與紐約本地觀眾的大幅增加,很多人都認為這與音樂劇《漢彌頓》有關,這齣戲不僅被視為百老匯史上劃時代之作,也成為重要的文化現象,以致連紐約人也不能逃避這個熱潮。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音樂劇《彗星臨空》 見證百老匯的成功大不易
雖然有十二項東尼獎提名,上一季頗受好評的音樂劇《彗星臨空》卻無法持續留在百老匯,因男主角找不到人演而被迫下檔。原劇的體質本就不太適合在百老匯鏡框式舞台演出,但流行歌手葛洛班的出演讓它躋身百萬票房之林,卻也因主角的更替風波,讓戲演不下去
-
企畫特輯 Special
經典音樂劇《芝加哥》 廿周年重製再訪台
火辣的歌舞、諷刺的歌詞,鋪陳的是紙醉金迷、浮華糜爛的社會寫實事件這就是百老匯經典《芝加哥》!暌違台灣十二年,原汁原味的舞台製作將於八月再訪,此次的廿周年紀念版由百老匯主要演員擔綱,經典爵士歌舞風情與音樂,將讓台灣觀眾體會專屬《芝加哥》的狂放魅力!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西貢小姐》重登百老匯 當年爭議再掀餘波
曾是百老匯史上最受歡迎的音樂劇之一,《西貢小姐》繼二○○一年落幕後,時隔十六年於今年三月起復排重登百老匯,也備受矚目。這齣劇當年就引發不少爭議,如亞裔演員在劇中的比重問題,但原劇中流露的「白人是亞洲的救星」及「亞洲女人一心想嫁美國人」的殖民主義心態,復排演出也無改善,依然讓亞裔人士不滿,因此仍有人呼籲拒看。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漢彌頓效應」? 夯劇創作者與議員提案打擊黃牛票
今年百老匯的超夯劇《漢彌頓》,夯到引發「漢彌頓效應」?因為實在太熱門,黃牛大肆用軟體機器人bot來搶購下大批的票,然後高價轉手,創作兼主演的米蘭達實在看不下去,就與紐約聯邦參議員Chuck Schumer聯手,宣布推動一項反bot法,提高罰金,甚至判刑。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東尼獎入圍揭曉 突顯百老匯「多元性」
美國的東尼獎的入圍名單於五月初揭曉,近期最夯的音樂劇《漢彌頓》果不其然創下紀錄,一共獲得十六項提名創下東尼獎歷史新紀錄。這一季的百老匯可謂史上最多元化的一季,包含東尼獎提名作品中的《漢彌頓》、《躑躅而行》、《黯然失色》、《紫色姐妹花》等,都是多元族裔創作者主創或參與的製作。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音樂劇《漢彌頓》超夯 歐巴馬也瘋狂
將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彌頓生平故事改編搬上舞台的音樂劇《漢彌頓》,去年八月上演以來即成為百老匯最熱門的演出,長居每週票房冠軍,不僅吸引眾多明星名流,政治人物更是絡繹不絕,總統歐巴馬看戲不算,還邀請原班卡司到白宮表演。叫好又叫座外,連原聲帶都成為Billboard榜上五十年來首週銷售最高的百老匯錄音,所獲的評價早已超越當季同儕,而是堂堂進入歷史殿堂。
-
特別企畫 Feature
百老匯曲風 顛覆京劇唱腔
這回挑戰《仲夏夜之夢》,吳興國說:「如果要說這是新創京劇,不如說這是一齣帶有時尚色彩的傳奇音樂劇。」他找來音樂劇《木蘭少女》作曲家王希文用傳統戲曲的元素,化成百老匯曲風,顛覆京劇的唱腔方法,將內在根植傳統京劇的表演底蘊,透過活潑、時尚的包裝,傳遞充滿熱度的幸福與歡樂。
-
企畫特輯 Special
《美女與野獸》 穿透表象求得真愛
膾炙人口的迪士尼經典動畫《美女與野獸》,相信在許多影迷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優美的金獎歌曲、活潑魔幻的故事場景,都讓人回味再三,而一九九四年改編的音樂劇版,更是讓戲迷大呼過癮,巡迴過廿二國,迄今仍是百老匯十大經典音樂劇之一,今年八月,這齣經典音樂劇終於要首訪台灣,製作團隊除了帶領專屬樂團現場live演出,也將重新打造台大體育館,讓它化身頂級音樂劇劇院!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百老匯票房慶豐收 非主流題材音樂劇擁大獎
紐約的劇場盛事東尼獎於六月七日舉行頒獎典禮,最後由題材「非主流」的《太平之家》抱走最大獎「最佳新音樂劇」和「最佳導演」,成為黑馬大贏家。今年的百老匯在商業票房上非常成功,賣出的票數與收入都創歷史紀錄,市場成功的狀態下,不吝於鼓勵藝術性作品,把大獎頒給較小眾題材的《太平之家》,而非由知名編舞家惠爾頓執導、題材較通俗的《花都舞影》奪冠。
-
紐約
舞台展露六塊肌 男星也「為劇情犧牲」?
在百老匯與外百老匯,忽然同時掀起「男色」風,不少舞台劇男星在劇中裸身上陣,露出一身波浪起伏的六塊肌,說是商業考量雖通,但就劇情來看,也是角色設定需要,並非「無的一脫」。不過現代健美標準更嚴苛,現在男星要在舞台上一脫驚世,可不像保羅.紐曼當年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