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朝宗
-
纽约
转型变装皇后夜总会,沉浸式的《猫》起死回生?
谁会预料到今年夏天纽约最热门的表演,是安德鲁.洛伊.韦伯备受嘲弄的《猫》(Cats)?而且这个表演(Cats: "The Jellicle Ball")不在百老汇,甚至也不在哪个以前卫表演知名的外百老汇剧场,而是在下城世贸中心911遗址上所建、最新的帕尔曼表演艺术中心(Perelman Performing Arts Center)! 《猫》似乎不需要重新引介到观众的意识里,原来的制作在伦敦演了21年,纽约演了18年,至今仍是两地最长寿的音乐剧之一,在德国和日本也都有长寿制作。原导演崔佛.努恩(Trevor Nunn)改装演出的剧院,让观众感觉是置身于垃圾场里,对许多观众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到所谓的「沉浸式演出」。 但许多评论家和圈内人一直都有点看不起《猫》,认为它纯粹是哗众取宠,风格多样的歌曲是「大杂汇」。韦伯就诗人艾略特给他的孙子女写的催眠诗谱成歌串成戏,当时就受到智慧财产权的严格限制,基本上没有故事(这部戏没有挂名的编剧),只好说是一群流浪猫每年一晚来选后,后来也大大减少了重新想像这个作品的可能性,2019年的电影版票房口碑两失利,似乎证实了《猫》的局限性。
-
纽约
气候危机抗议者 藉打断演出表达诉求
对有些人来说,气候改变地球暖化是当前地球最大的危机,但是人类没有采取应有的行动来改善,所以他们愿意用各种方式来唤醒人们的注意,包括毁损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视觉艺术观众在过去几年来已经非常熟悉向博物馆内的艺术品泼漆的抗议行动(从过去的反毛草行动者学来的),但在过去几个月以来,气候抗议的行为也发生在表演艺术的场域内,分别是在纽约的大都会歌剧院和百老汇剧院里。 去年11月,在大都会歌剧院一场华格纳歌剧《唐怀瑟》的演出进行大约两小时时,从两侧边最高的观众席间,突然有人大叫「死的地球没有歌剧」,然后垂挂下写著同字样的长布条。当这些抗议者被警卫带离后,一位坐在一楼最好区的观众又站起来喊同样的口号,直到被警卫带离。这个抗议行动让演出中断近30分钟,本来就已经很长的演出拖到近午夜才结束。 百老汇的抗议则是发生在《人民公敌》里,这出易卜生的名作是讲一个小镇医生发现水源受污染而呼吁镇民解决问题,这个制作有因电视剧《继承之战》(Succession)而窜红的杰瑞米.史壮(Jeremy Strong)饰演医生一角而票房满堂红(他也因此拿下东尼奖)。戏中最关键的一场戏是医生在公听会上舌战镇民,在3月的一场演出里,一连有3位观众起身陈述气候暖化的危机,因为这个制作是在一个观众环绕舞台的剧场里,而且台上也有观众席,这场戏又有演员在台下,所以一开始很多观众都以为这是预先安排的桥段,直到剧院经理出面将发言者带离,大家才知道这是抗议。
-
纽约
芬兰指挥家在美出风头 沙隆年、麦凯莱近期备受瞩目
芬兰指挥家最近在美国乐坛相当出风头,先是旧金山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沙隆年(Esa-Pekka Salonen)突然宣布他在明年乐季结束合约期满后离职,接下来芝加哥交响乐团宣布下一任音乐总监由麦凯莱(Klaus Mkel)担任。 沙隆年是具国际声望的指挥家和作曲家,他与洛杉矶爱乐在1992到2009季度间的合作,堪称鱼水相帮的最佳典范,但他之后就以要专心作曲为由拒绝再接固定职,所以当旧金山交响在2020季度网罗到他担任音乐总监时,乐坛都很期待会擦出什么火花。但他的任期才开始就碰到COVID-19,如今又走人,他的旧金山交响时代可以说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沙隆年很明显想让离职一事创造最大声量,所以把时间选在乐团宣布新乐季的同一天,声明也完全不留情面,说离职的原因是「和乐团董事会对乐团的未来有不同的目标」,但会继续与乐团的「世界一流的音乐家」合作,把错全加诸董事会:包括减少演出场次、新曲委约,以及取消巡演。 沙隆年要的效果确实达到了,之后的批评几乎都是说董事会背弃礼聘他时的承诺,并质疑为何有3亿多元储备金的乐团花不起这个钱。为扭转舆论,董事会也发表声明指出乐团在过去10年共累积1亿1,600万的赤字,不可久为继。又说疫后的票房收益和科技新贵的募款都不如预期,很明显是指沙隆年的明星号召力不如外界想像。 美国乐团的音乐总监除了指挥外,还要支持募款的行动,因此在音乐专业外,个人魅力也很重要,这是为什么旧金山交响对沙隆年寄以重望,而仅管成果不如预期,并没有改变其他乐团的选择条件,芝加哥交响选上麦凯莱也是基于此。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东亚在纽约起舞 疫情下的实体交流
新冠疫情进入第三年,美国防疫规定在维护公共安全和恢复正常生活的两个考量之间拉拒,愈来愈显得莫衷一是,凡是室内群聚的活动,不管是公司、商家、餐厅、学校、场馆,主事者都得自己评估开与不开的得失风险。纽约每年1月举行的北美表演场馆研讨会,往往有许多围绕著大会的表演。在停摆1年后,原本准备重整旗鼓,结果Omicron爆发,再度打乱了阵脚,许多预先宣布的表演,都在最后一刻取消。只有日本协会有超过10年历史的「东亚当代舞蹈节」,主协办单位与演出者密集协商后,决定照常举行。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电影、串流平台暗中角力?
COVID-19疫情冲击下,许多剧场演出停摆,为了生存,表演艺术界纷纷朝线上表演寻找出路,以维持与观众的互动。虽然疫情缓和后纷纷恢复实体演出,但「剧场影像化」的路线仍持续进行,主要是百老汇的音乐剧,或陆续翻拍成电影,或是与串流平台合作推出现场演出录影,后势看旺,其发展值得关注。
-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疫情起伏之间 各国剧场如何「开门」?(一)
本专题在策划之初,台湾本土疫情突然爆发,剧场再度关门,彼时欧美正逐步解封,剧场也陆续开门营运,未料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现在各国疫情又因Delta病毒再度升温,剧场的重启再添变数就让我们邀请旅居各国的艺文╱剧场工作者,为读者提供第一线的观察,看看各地剧场如何面对这样起伏变动、滚动调整
-
纽约
美国表演艺术界对以巴冲突战事异常沉默
中东战事开打已4个月,表演艺术界对这个可能对全球政经情势有深远影响的大事几乎是毫无反应,这个沉默与近几年对其他重大社会政治议题的反应,有很大的不同。像是「黑人的命也是命」、奥兰多同志夜店枪击案、苏俄入侵乌克兰等,大多数表演艺术机构都传达支持的声音,有时是在社群媒体上发文、有时是在演出前致哀、有时是在场地内外张贴标语等。这些很明确的立场表态,显示了表演艺术工作者不愿给人躲在象牙塔里、自外于真实世界的疏离印象。 但这次的情势很不一样。在一开始2023年10月7日哈玛斯袭击以色列的时候,还有一些反应,像是纽约的大都会歌剧院演唱了威尔第歌剧《拿布果》里的《奴隶之歌》,但随著以色列的反击造成大批伤亡和难民流亡,西方社会批评以色列的声浪愈来愈大,表演艺术界反而噤声了。没有音乐厅、歌剧院、剧场在演出前声明为死难者默哀,没有特别的演出悼念死难者,没有场所挂上巴勒斯坦的旗帜像挂乌克兰旗那样。艺术家私底下被公关公司、经理、演出主办单位要求,不要对以巴冲突表示意见,连在社群上都要小心。 对比西方社会,表演艺术界的沉默显得很不寻常。大学校园是反应最激烈的,示威抗议静坐从去年开始就没停过,剑桥大学甚至取消一场圣诞节前韩德尔神剧《Saul》的演出,因为主角是以色列国王。然而以巴冲突前因后果太过复杂,不管说什么,都会得咎。柏林就有一个艺术中心,因为邀请了一个左派的犹太团体而可能失去政府的拨款。著名的视觉艺术刊物《Artforum》因为刊登反战的联名信,总编辑被迫离职。表演艺术直接面对观众,一不小心,不是得罪了这一边就是冒犯了那一边,只好三缄其口。
-
华盛顿特区
第46 届「甘迺迪中心荣誉奖」颁布,歌剧名伶芮妮.弗蕾明等获奖
第46届的甘迺迪中心荣誉奖颁发了,2023年的得奖者是喜剧演员比利.克里斯托(Billy Crystal)、歌剧名伶芮妮.弗蕾明(Rene Fleming)、老牌歌手华薇克(Dionne Warwick)、比吉斯乐团唯一还在世的贝瑞.吉布(Barry Gibbs)和饶舌歌手皇后.拉蒂法(Queen Latifah)。大多数人对这个奖的认识,是每年年底电视转播的表扬晚会,受奖者与现任的美国总统同坐在甘迺迪中心歌剧院的中央包厢里,接受同侪后辈在舞台上表达的颂扬。但真正的表扬活动,是连续3天的盛事。 首先是甘迺迪中心董事会做东的晚餐,第2天是真正的颁奖仪式,在国务院举行,第3天先去白宫与总统会面,然后到甘迺迪中心参加表扬晚会,这是唯一公开的部分。晚会节目制作单位对谁会上台表扬或致词都保密,连受奖者本人也不知道,因此有些惊喜的成分。之后是正式的晚宴。 甘迺迪中心荣誉奖表扬的是一生的成就,所以受奖者年龄都不小(今年最年轻的皇后.拉蒂法也都53岁了),加上有总统出席,所以一般人的印象这是美国表演艺术者的最高荣誉。其实严格说来,这也就是甘迺迪中心的募款晚会,但因为甘迺迪本来就代表了政治与艺术的交集,就显得与众不同。1978年初始的晚会门票是100元,今天购票的门槛是每年捐款一万元以上者,其变化可想而知。但也因为要募款,受奖者的票房号召力就愈来愈重要。首届的得奖者是声乐家玛丽安.安德森(Marian Anderson)、电影舞蹈家佛雷.亚斯坦(Fred Astaire)、编舞家巴兰钦(George Balanchine)、作曲家理察.罗杰斯(Richard Rodgers)和钢琴家鲁宾斯坦(Arthur Rubinstein),基本都还是表演艺术圈子的人,对比近几年来多是流行音乐和电影明星,可看出美国大众口味的转变。
-
纽约
踩到中国红线 《天安门:新音乐剧》男主角辞演
凤凰城剧团的《天安门:新音乐剧》近期备受注意,并非因为这是全新的创作,而是因为传闻有不少幕前幕后人员因担心触怒北京而不敢参与。剧组在8月下旬透过Playbill.com宣布百老汇演员Zachary Noah Piser将担任男主角,第二天,人正在中国回演的Piser就在他的IG上宣布「我已经辞演音乐剧《天安门》。」 业界都知道,要在Playbill宣布卡司是极为慎重的,肯定是所有合约都已经谈成才敢进行,而宣布第二天,演员就打脸剧组,这是极为罕见的。由于Piser和剧组都没有对此再做更多的说明,所有外界的讨论都只是推测,但大部分的人都相信,Piser不是受到北京的压力,就是自己担心受到政治报复而退出。根据报导,之前也有剧组方接触的导演和演员(都有华裔背景),或是因为担心仍在中国的亲人、或是担心自己将来不能进中国而不肯接这个工作,似乎让这个推测更加可信。 天安门事件是北京多如牛毛的政治禁忌中之大忌,不但不能有公开讨论,在网路与社群上也是严密封锁。《天安门》这部新戏,刻画两个大学生因为参与六四的抗争而相爱,绝对会踩到中国的红线。但这部戏既不在中国上演,剧组也绝不会天真得以为可以去中国演,虽然有吾尔开希挂名咨询,但资金、人员都来自美国,为何要担心北京的压力? 即使北京不施压,光是演员的自我设限就是足够的阻力,这在好莱坞早已是司空见惯,《华尔街日报》记者Erich Schwartel在《Red Carpet: Hollywood, China, and the Global Battle for Cultural Supremacy》书中就有详细描述。《天安门》相关事件,是不是预示表演艺术圈也将开始屈服于北京的商业╱政治压力之下?
-
纽约
疫后冲击爆发,许多剧团及场馆裁员、减少演出
2008年的金融海啸给美国古典乐坛带来一波盘整,COVID-19看来对剧场界也有同样的冲击。过去几个月来,全美各地不断传出剧团及场馆裁员和减少演出的消息,让人惊觉,疫情之后的复苏,其实才是痛苦的开始。 布鲁克林音乐学院裁员13%,今年秋天的「下一波艺术节」只有7档节目(2019年有16档);公共剧院(The Public Theater)取消Under The Radar Festival,裁员19%;The Shed年度预算也删节了裁一半;Signature剧院取消秋季演出;肯塔基州的Humana戏剧节结束;洛杉矶Mark Taper剧场和芝加哥Lookingglass剧团暂停;奥瑞冈的莎士比亚艺术节新季只有5个制作(2019季有11个)。上面这都还只是有全国知名度的,其他地区性的团体就更多了。据《美国戏剧》杂志调查有40个剧团熄灯,《纽约时报》则统计出有72个最大的非营利剧团演出总量减少二成。 剧场界的难关有些原因是众所皆知的,像是人事及制作成本增加,对艺术的慈善捐款减少,传统上最稳固的购票观众(Subscribers)人数下降,愈来愈容易取得的家庭娱乐(如串流平台和电玩)降低人出门的意愿,占剧场观众大宗的银发族对密闭场所的恐惧等。有些原因则似乎自相矛盾,例如有的剧团说观众只想看轻松的、喜剧的、熟悉的剧码,有的剧团则是说新创的、多元文化、有社会批判意识的戏才造成话题引人上门。 不过大部分人都同意,疫情或许有雪上加霜的效果,但并非打击剧场的主因,这些问题早就存在,只是在隔离期间,演出停摆,成本大大减轻,加上政府的援助,让财务炸弹延迟引爆。现在因为要「恢复正常的运作」,才不得不面对。
-
纽约
舞台剧《排除》描绘好莱坞对华裔历史的曲解
随著电影《妈的多重宇宙》拿下多项奥斯卡大奖,Disney+强力推销改编自华裔作家杨谨伦的《American Born Chinese》(杨紫琼和关继威也担任要角),美国华裔似乎成为影剧圈的新宠。但华府Arena Stage上演的舞台剧《排除》(Exclusion)显示,美国百年来的排华歧华意识并没有消失,只是潜藏起来,当与「(白人)美国」的利益冲突时,又会浮现。 《排除》的中心人物是一个叫Katie的华裔历史学家,她的美国排华法(Chinese Exclusion Act)历史书被好莱坞相中,要拍成电视剧,然而在改写的过程中,她发现与历史相对应的部分被不断改掉,像是华工被白人吊死,女裁缝的角色变成妓女,受压迫的中医师变成身怀武功绝技的复仇者等。当她质疑这与事实不合时,她的白人制作人只是不断提醒她,这是电视,观众要看的不是「历史的真实」,而是「情绪的事实」。 《排除》的剧作家Kenneth Lin自2007年以来已经有近10部舞台剧在全美演出过,正与作曲家Jason Robert Brown合作《霸王别姬》的音乐剧版。但就像许多剧场工作者,他也写电视电影剧本,在Netflix热门剧《纸牌屋》当过编剧,对好莱坞并不陌生。他的舞台作品《Warrior》、《Kleptocracy》都有政治的背景,《纸牌屋》尤其是讲政坛的风云诡谲,但《排除》的重心不是政治,而是好莱坞娱乐工业的公式化、肤浅化、利益至上的原则。因为走的是情境喜剧的风格,有些议题不能谈得太深,白人制作人的角色刻画说得好听,做是另一套也有些落入陈套,但好莱坞乃至美国社会对华裔历史的片面认识及曲解,择其对己有利者所用的态度,仍相当清楚地呈现出来。
-
纽约
纽约爱乐终于迎来杜达美担任音乐总监
经过可能是古典乐坛最长的追求期后,纽约爱乐终于追到了当红指挥杜达美(Gustavo Dudamel),他将从2026乐季起担任这个美国历史最悠久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 杜达美是21世纪崛起、至今声望最高的新生代指挥。他在2004年赢得马勒指挥大奖时才23岁;一头爆炸卷发、指挥时随音乐全身舞动,深具舞台魅力;加上他出身委内瑞拉的国家音乐训练机制El Sistema,对因为公立音乐教育不断缩减而忧虑不已的西方古典界很有「礼失求诸野」的认同感,所以很快就成为乐坛宠儿。当时纽爱和洛杉矶爱乐都在寻找新总监,他被视为热门人选,最后是西岸抢下这朵花魁。 10年后纽爱的葛伯特(Alan Gilbert)宣布不续任,杜达美再度成为第一人选。但他与洛爱的关系正是你侬我侬,更是难得好莱坞也赏脸的古典音乐家,何况纽爱固定演出的音乐厅改建一再难产,他没理由跳槽,其他知名的指挥也没人愿意接这个烫手山芋,所以纽爱选了一个跌破眼镜的梵志登。 梵志登就这样不愠不火地过了几年,他任内「声量」最高的一件事却与演出无关,是在2017年把柏黛(Deborah Borda)从洛爱请回来当大老板。柏黛正是当年签走杜达美的伯乐,所以此举马上引发诸多联想。但要迎名驹入肆前,得先修好马房;柏黛不愧是经纬大才,果然达成几个前任都未竟的志业,趁著疫情停止演出期,完成这项5亿美元的大工程,在去年9月风光开幕,但她随即宣布将在一年后离职,震惊乐坛,让人担心当时还是进行式的乐监征才会不会卡住。等到2月突然宣布签下了杜达美,大家才知原来她是鸭子划水,一切尽在计划中。柏黛临走前终于帮纽约把这个乘龙快婿带进门,可说是为近10几年都有点消沉的纽爱,开启了新的一页。
-
纽约
女指挥安索普对电影《塔尔》提出严厉批评
上个月底在台上映的《塔尔》(TR)挟著入围6项奥斯卡及女主角凯特.布兰琪横扫各奖(她是唯一有可能阻断杨紫琼成为第一位亚裔影后的候选人)的光环而来,算是今年颇具声量的艺术电影。虽然此片美国票房只有1千万,算是典型的曲高和寡,但因为故事背景是极少出现在主流电影的古典乐坛,在业界引起阵阵波澜。或许因爱之深责之切,乐坛不很买单,尤其是美国头号女指挥安索普(Marin Alsop)「身为女人我生气。身为指挥家我生气。身为女同志我生气」一说,颇引起共鸣。 布兰琪的角色是柏林爱乐的首位女主指挥(现实里还未有),可以说是乐坛天后,只是滥用权威,颐指气使,以黑手段报复敌人,藉权力勒索性与钱,心理也像暴君一样扭曲,到处都看到对她不利的人和事。 片中恶行确实存在于乐坛,过去几年的#MeToo 运动揭发了这层黑幕,只是目前所知的加害者几乎都是男性。导演Todd Field和布兰琪说此片检视的不是性别而是权力,但权力不存在于真空,两端的社经性别身分不同,杠杆的斜度就会不同,电影努力构筑现实氛围,偏偏最重要的主角设定上远离现实,因为女指挥至今仍属罕见(1份业界调查说前百名指挥中只有8名女性),顶级乐团领袖则是全无,电影偏偏让这位顶级女指挥表现最坏的男指挥行径,又没去探讨性别可能对她行为的影响,难怪让业界看了不舒服。 其中最不舒服的就是安索普。她可不是普通人,她不仅是数一数二的女指挥,而且Tr这个角色的塑造就从她身上取材不少,她的意见似乎特别有分量。加上她本人的纪录片《玛琳艾索普:首席女指挥》(The Conductor)也在去年上映,真的假的银幕安索普不期而遇(两片的观众应有不少重叠),难怪她担心《塔尔》会歪曲大家对女指挥的印象。
-
纽约
影后义买草帽原是为百老汇募款尽力
「妮可.基嫚出价300万买金钢狼签名帽!」的新闻前一阵子爆红。原来是影后来纽约看休.杰克曼主演的音乐剧《The Music Man》,在谢幕时的义卖上喊出10万美元高价买下澳洲同乡在戏里戴的草帽。 埋在新闻里没有说明或说不清楚的,是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义卖义买的情况发生,钱又到那里去了?原来这是百老汇的年度例行募款,由公益组织「百老汇关怀╱工会抗爱滋」(Broadway Cares/Equity Fights AIDS)发动,让该组织可以给因爱滋病而苦的剧场演职员提供医疗和生活的协助。 美国剧场界是爱滋病刚开始肆虐时最受打击的一个族群,于是演员工会在1987年成立Equity Fights AIDS的自救单位,隔年制作人协会成立Broadway Cares,两者在1992年合并并独立,从此成为剧场界最重要的慈善机构,至今募款超过3亿,除了直接提供援助外,还拨款全国超过400个团体做在地服务。 「关怀」的募款方式有Broadway Bares义演、9月的跳蚤市场给喜欢收集纪念品的戏迷挑宝,但一般观众最熟悉的应该是春秋两季的戏院募捐,尤其是从万圣节后到12月初,去看百老汇演出的观众大概都经验过,演员在谢幕时请观众乐捐的诉求。 光靠观众投钱到红色的乐捐桶里成效有限,有的戏就会在台上义买像是签名海报、道具等,这当然得看签名者的名气了,休.杰克曼即是此中高手,2009年他和007丹尼尔.克雷格合演《A Steady Rain》,6周募到150万元,占当季总募款三分之一!其中最受欢迎的义卖物,是两人在戏中穿的白汗衫!2004年他独挑大梁《The River》也募到50余万。今年有同乡的义助,看来募款又会破纪录!
-
纽约
新版《妙女郎》让主演女星重登事业高峰
音乐剧《妙女郎》(Funny Girl)为美国20世纪初表演者Fanny Brice塑造了一个一炮而红的诞生神话,这出戏、尤其是之后拍的电影,也让女主角芭芭拉.史翠珊一举成名。半世纪后,新版的《妙女郎》继续这个捧红明星的传统,只是这回不是A star is born,而是A star is reborn,让主演的莉亚.米雪儿(Lea Michele)重新站上演艺事业高峰。 《妙女郎》从1964年首演,至今才有百老汇新制作,原因无他,史翠珊的形象及声音太过鲜明,她不断在演唱会重唱戏中歌曲〈People〉和〈Dont rain on my parade〉,谁来演都要与她相比,明摆是吃力不讨好。 或许如此,这次新制挑上的「妙女郎」是外型和声音都完全不同的Beanie Feldstein。以演喜剧电影出名的她,舞台经验和歌艺都普通,选她或许是想要创造一个另类妙女郎,但呈现上没看出新的诠释角度,她的歌唱技巧无法将这些名曲唱出不同的味道,只是突显其先天不足,所以评论都不佳,在粉丝退场后票房节节下落,面对现实压力,团队开始寻找接演的人。 米雪儿一心想演这个角色在演艺圈是众所皆知,但她在以电视剧《Glee》成名后却出现耍大牌传闻,其后结婚生子,在影艺圈消失了一段时间,谣传是被「封杀」。这次换人消息一出,Feldstein马上宣布她在合约期满前两个月退场,粉丝跳出来为她抱不平,而米雪儿则遭旧闻重炒,频上娱乐八卦版,还被迫发表声明为过往行为道歉。 但她自9月6日上台以来,几乎每场都获得多次起立鼓掌,甚至因为喝采声太大让演出暂停,评论也是极尽赞赏:超级出色!震破屋顶!完美10分!连不喜用溢美词的《纽约时报》也说「百老汇终于找到了它的妙女郎」。她以实力粉碎一切负面新闻,看来将在影艺圈重启炉灶!
-
纽约
华人舞星陈镇威成为纽约市芭蕾舞团主舞者
每年6月是纽约市芭蕾舞团(New York City Ballet,以下简称市芭)汱旧换新之时,准备离开退休的舞者在此时宣布,舞者的擢升也在此时正式公告。今年名单中有个第一:第一位成为主舞者(Principle)的华人舞者陈镇威。 他2020年才加入市芭,第1年还因为COVID-19,基本上没有演出。但他并非初生之犊,此前他已在休士顿芭蕾跳了10年,并取得主舞者职位。陈镇威晋升市芭主舞者,马上就成为继旧金山芭蕾的谭元元后,在美国成就最高的华人舞星。 古典芭蕾源于欧洲宫廷,其审美观是围绕著白人身体建立的,其他族裔要打进这个圈子本就困难重重,男舞者要承担女舞者跳跃时的重量,能在国际舞坛上崭露头角的东亚人就更是少之又少。陈镇威可说是祖师爷赏饭吃,身高181公分的他一上台就是玉树临风,搭配哪个女舞星都风采翩翩。 但市芭的主要舞码是创团者巴兰钦的作品,需要的是与跳《天鹅湖》、《吉赛儿》等古典芭蕾不同的身体感和音乐性。巴兰钦特别办了1所学校来培养能跳其作品的人,迄今80年;巴兰钦的舞码已成为全世界舞者必跳的作品,但有9成以上的市芭舞者都是出自这所学校。 陈镇威在中国长大,快20岁时才因得到国际芭蕾比赛奖项而出国,与巴兰钦相距甚远。他与市芭结缘,是市芭的独舞者派克(Justin Peck)牵的线。独舞者的位阶虽比主舞者次一级,但派克真正的长处是编舞,至今已有超过25件作品在全世界演出(他也为史帝芬.史匹柏的新版《西城故事》电影编舞),因为替休士顿芭蕾编舞认识了陈镇威,他便把陈带到市芭。 如同许多年轻舞者,陈镇威很认真经营社群,尤其是微博,所以他在中国拥有大批粉丝。郎朗引发了中国小孩学琴热,陈镇威会不会也带动芭蕾热?
-
纽约
林肯中心广场化身纽约最大舞池
5月到8月,林肯中心广场变成了纽约最大的户外舞池,有个直径10英呎、1,300磅重的吸睛迪斯可闪光球。这是新任艺术长唐柯(Shanta Thake)上任后第1个大节目《夏日我城》(Summer for the City)的核心,让林肯中心所有户外场地,都活化成有音乐、舞蹈、表演,让纽约人可当观众也可当表演者的大舞台。 长达3个月的《夏日我城》邀请了上千名表演者,排出超过300个节目,分布在10个户外场地和3个室内场地。以迪斯可球为中心的舞池是最亮眼的地标,林肯中心称其为「绿洲」(Oasis),说明了主办单位的期望:这会是个让纽约人在酷暑中驻足停留的地方。不同的乐团或DJ在「绿洲」现场提供音乐,让人跳舞,涵括舞曲、爵士、摇滚、拉丁、嘻哈、乡村等,有的场次可让阖家共舞,有的是戴了耳机的「无声迪斯可」,据说能让人缓解焦虑。 另一个别出心裁的设计是把地下车道改装成Speakeasy,这原是1920年代禁酒令时期的地下非法酒家,酒客边喝酒边看爵士大乐团、脱衣舞等表演,现在变身为节目的一部分,也为林肯中心增添了乡土味。其他演出还有歌唱、现代舞、印度舞、佛朗明哥、原民舞蹈、韩国鼓舞、古典乐、流行音乐、脱口秀、亲子节目、说故事、同志节目、听障节目、户外电影、视觉艺术等。 《夏日我城》有很大一部分与过去的林肯中心户外节、莫札特再现音乐节、Mid-Summer Swing雷同,唐柯表示目的就是要打破不同节目的疆界,希望为某一类型表演而来的人,也可能刚好看到其他表演就留下来。所有节目不是免费就是自由乐捐,鼓励大众的参与。她的使命就是要让林肯中心亲民化,现在就看后疫情的纽约人捧不捧场了。
-
纽约
林肯中心葛芬厅将在10月重启面世
在纽约的艺术活动因疫情而停摆的18个月中,林肯中心葛芬厅(David Geffen Hall)的改建工程未停,因此近期表演重启时便宣布,工程不但控制在预算5亿5千万内,而且将提前1年半完工,今年10月就要以全新面貌面世。
-
纽约
百老汇春季演出重打经典与明星牌
去年秋天百老汇重开时,除了疫情外,业界讨论最热烈的就是新制舞台剧,尤其是非裔剧作家作品数量之多,多年未见。百老汇41间剧院中有9间是演新制舞台剧,其中有7部是非裔作家所写、主要演员多是非裔、描述非裔生活。
-
纽约
音乐剧大师史蒂芬.桑坦91高龄辞世
「音乐剧大师桑坦(Stephen Sondheim)辞世」的消息在11月26日传出,媒体刊出纪念报导,社群媒体充满追悼图文,纽约一个卡拉OK吧当晚有桑坦歌曲连唱,隔一天数百位剧场人士在时报广场合唱他的歌曲〈Sunday〉(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