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中心葛芬厅将在10月重启面世
在纽约的艺术活动因疫情而停摆的18个月中,林肯中心葛芬厅(David Geffen Hall)的改建工程未停,因此近期表演重启时便宣布,工程不但控制在预算5亿5千万内,而且将提前1年半完工,今年10月就要以全新面貌面世。
在纽约的艺术活动因疫情而停摆的18个月中,林肯中心葛芬厅(David Geffen Hall)的改建工程未停,因此近期表演重启时便宣布,工程不但控制在预算5亿5千万内,而且将提前1年半完工,今年10月就要以全新面貌面世。
去年秋天百老汇重开时,除了疫情外,业界讨论最热烈的就是新制舞台剧,尤其是非裔剧作家作品数量之多,多年未见。百老汇41间剧院中有9间是演新制舞台剧,其中有7部是非裔作家所写、主要演员多是非裔、描述非裔生活。
新冠疫情进入第三年,美国防疫规定在维护公共安全和恢复正常生活的两个考量之间拉拒,愈来愈显得莫衷一是,凡是室内群聚的活动,不管是公司、商家、餐厅、学校、场馆,主事者都得自己评估开与不开的得失风险。纽约每年1月举行的北美表演场馆研讨会,往往有许多围绕著大会的表演。在停摆1年后,原本准备重整旗鼓,结果Omicron爆发,再度打乱了阵脚,许多预先宣布的表演,都在最后一刻取消。只有日本协会有超过10年历史的「东亚当代舞蹈节」,主协办单位与演出者密集协商后,决定照常举行。
「音乐剧大师桑坦(Stephen Sondheim)辞世」的消息在11月26日传出,媒体刊出纪念报导,社群媒体充满追悼图文,纽约一个卡拉OK吧当晚有桑坦歌曲连唱,隔一天数百位剧场人士在时报广场合唱他的歌曲〈Sunday〉(注)。
唐柯对艺术多样性与民主性的关注对不同表演类型与风格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不同传统、相异背景的艺术家们所具备的渊博知识与尊重,令人印象深刻。
本专题在策划之初,台湾本土疫情突然爆发,剧场再度关门,彼时欧美正逐步解封,剧场也陆续开门营运,未料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现在各国疫情又因Delta病毒再度升温,剧场的重启再添变数就让我们邀请旅居各国的艺文╱剧场工作者,为读者提供第一线的观察,看看各地剧场如何面对这样起伏变动、滚动调整
鲁登恶行在业界早就是公开秘密,过去还被视为其成功表征,《华尔街日报》在2005年就曾以「Boss-Zilla!」为标题,描述他5年间换了至少250位助理的事,言下之意只有少数人才能被他操成大器。
能再重回剧场,感受艺术在眼前当下发生的兴奋,当然非常吸引人;虽仍有量体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限制,但总是让人有生活逐渐回归正常的感觉。
纽约州长古莫日前则宣布一项「纽约艺术复苏」计划,要在夏天前举办一连串「突发」表演,邀请超过150位世界级艺术家参与,由金牌制作人Scott Rudin和翠贝卡电影节创办人Jane Rosenthal策划,展现重振纽约艺术的决心。
大都会歌剧院的劳资纠纷愈演愈烈,院方指出疫情对未来的卖座率将有严重打击,而防疫措施又会提高制作成本,所以人事开销必须缩减,因此要与工会重新议约,但遭工会拒绝,双方展开长期抗战
新冠疫情入秋后再掀第二波流行,原本计划重启的大小剧院音乐厅也只得取消原本计划,再度进入冰封寒冬;就算出现疫苗开发的好消息,也是缓不济急,预计到明年中都不可能让表演场所开门。这可能长达廿个月的表演空窗期,是没有人经历过的,而就算进入后疫情时代,场馆或是团体是不是还能维持过去的运作模式,如果不能,新的模式又是什么?
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重新开张,在九月时呈现了三场旅美台湾艺术家李明维的《如实曲径》。为防疫情,大都会有许多管制,之前七天开放,现在每周休息一天来消毒,《如实曲径》的演出,就是在休馆的周三。这次展演并与美国著名编舞家比尔.提.琼斯合作,对舞者的挑选也强调肤色、性别、性向上的多样性。包括琼斯舞团的台裔舞者刘奕伶也参加了演出。
在一整个只能看线上演出与重播的夏天后,在各个艺术家与团体的努力下,终于看到新的气象有麻州地方剧团推出美国疫情暴发后第一个获演员工会许可的现场演出,有剧团为线上演出推出专属新制作,大都会歌剧院邀来歌剧巨星制作了系列网上演唱会,甚至纽约市立芭蕾、公共剧院等都在最近宣布下半年度节目有创意的人,总是可以在现实的困境中找出创意的出口。
「围幕甄选」曾是六○年代黑人民权运动推动下所诞生的乐团甄选乐手措施,意在不见人只听声的状况下,单凭演奏表现取决人选,也成为乐团中女性与非白人族裔得以增加的关键。但在目前「黑人的命也是命」的运动下,知名乐评家托马西尼反而倡议取消围幕甄选,因拉非裔乐手比例偏低,他认为乐团需采更积极的做法,如考虑演奏技巧外的标准,来解决严重的族裔不平衡现况。
反职场性骚扰的「我也是」和反警察暴力的「黑人的命也是命」两大社会运动,可说是影响深远,今年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更让议题不只是议题,而真正进而改变美国社会的价值思考与原则,把抗议的焦点,从街头带进团体机构的人事管理预算分配上,终将会带来更有持续力的改变。
武汉肺炎确诊与死亡人数不断攀高,城市解封之日遥遥无期,各地如烽火般此起彼落的种族歧视事件抗议活动在近百年未见的高失业率中,不知何时能演出的表演艺术界,除了痴痴等待不知何时可以开门的场馆,也只能用创意让Shows继续go on,透过线上演出拉住观众;而在「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风潮下,人们开始反省社会制度,对表演艺术界来说也是重新思考、探求改变的契机
美国的各个演出场馆自三月陆续关闭,重开日期一延再延,从最早的两周,延长到四月中,然后是五月,但到四月初时,几乎整个业界都体认到二○一九╱二○季度仅存的表演都得取消了。没有演出没有票房收入,相关产业出现大笔赤字,但透过直播募款也效果有限,只好从裁减人力下手节流。但就算重新开门,观众愿不愿意重新上门仍要看疫苗研发状况。艺术场馆遭此重击,未来令人担心!
在疫情影响之下,实体演出的剧院、音乐厅都无法开门,反而是线上表演蓬勃上场,无远弗届地关照被关在家中闷坏了的乐迷戏迷。不管是之前已开始经营线上转播如大都会歌剧院等,或这次才将珍藏影像拿出来分享的许多团队,不只是娱乐了观众,很多也有著募款的功能,因为表演团体没有演出就没有收入,透过网路与观众保持联系,并趁机募款,可谓一举数得。
面对愈趋严重的肺炎疫情,美国当局与民间终于采取了严厉手段来防止扩散,包括大都会歌剧院和卡内基音乐厅暂停一个月,百老汇剧场立即停演,这对表演艺术界可说是一记重击,如多是自由业的从业人员当下没了工作收入、团队剧组没了票房收入、非营利表演界无法募款等等,而笃守The show must go on的百老汇无法推新戏,无戏可角逐的东尼奖是否也得延期举办?
在全场专注看著台上表演时,忽然响起的手机铃声,势必让观众感到愤怒甚至抓狂,但在这个手机可以传讯息、录音录影及做其他更多的事的时代,表演者、表演场馆对手机可说是又爱又恨,它可能是干扰演出的罪犯,却也可能是召唤新观众的推手,美国甚至开发出一边听音乐一边传送讲解的app,让有心亲近音乐演出的人更容易进入音乐世界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