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利时世博会中的「飞利浦亭」。(本刊资料室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打破框架的异响艺想/概念先探

巴比伦通天塔的再现?--与科技相辅 打造前卫音乐艺术

现代音乐的发展,与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十九世纪录音技术的发明,改变了人类与声音的关系;电子仪器的运用,让音乐创作有了丰富的声音素材,甚至出现了无须演奏者的音乐会……。种种新颖的声音想像,藉著科技的翅膀,带领人们踏入一个超越生活经验的声响世界。

现代音乐的发展,与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十九世纪录音技术的发明,改变了人类与声音的关系;电子仪器的运用,让音乐创作有了丰富的声音素材,甚至出现了无须演奏者的音乐会……。种种新颖的声音想像,藉著科技的翅膀,带领人们踏入一个超越生活经验的声响世界。

科技的发展,是人类内在心灵活动的外在实现。探索与主宰未知的宇宙,是自古人类不曾放弃的梦想。人类从大自然中发现生命运行的奥秘,野心勃勃地复制自然,创造科技,企图改变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以从事内在心灵活动为主的艺术家们则观察这不断变化的天人关系,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此的关怀与反思。

科技新发明,打开声音新世界的大门

一九○九年义大利思想家马里内蒂(Filoppo Tommaso Marinetti)所发表的〈未来主义宣言〉中,对当时的工业产物(飞机、汽车)突破了自然对于人类的限制所带来的震撼,充满了宗教般的热情与拥戴。他的友人、作曲家鲁梭罗(Luigi Russolo)将这股热情实现在他发明的Intonarumori(噪声机)中,并于一九一四年为十八台Intonarumori谱曲,在义大利首演,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个以木箱、震膜和扩音器结合的发声机,能产生各种近似于工业产物的声频,而鲁梭罗对这不同于当时主流印象乐派唯美声响的「噪音」情有独钟,将这些独特的声响抽象化,如颜色般的加以组合,建立了噪音美学(Lárte dei rumori,〈噪音艺术宣言〉,1913)。咏赞自然的印象乐派与歌颂科技的噪音艺术俨然对立,人类对音乐的认知重新解构,开启了二十世纪多元的声音美学。

十九世纪录音技术的发明,改变了人类与声音的关系:留声机和胶片唱盘实现了声音复制的梦想,人类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恣意地聆赏音乐;虚拟世界从图画文字的想像,进入到声音环境的模拟。法国作曲家雪费尔(Pierre Schaeffer)利用胶片录音技术,延续了鲁梭罗的噪音美学,采样现实生活中的具象声音,完成第一部噪音拼贴作品《铁轨练习曲》Etudes aux chemins de fer,并于一九四八年十月五日在巴黎广播电台播放。在这部作品中可听见六种不同的火车加速的声音的组合,串以汽笛的旋律声,形成一部节奏丰富的音乐作品。巴黎当时尚无磁带机可使用,播放时以八台黑胶唱片进行即时混音!从此,音乐的制作已脱离不了机器设备的辅助,雪费尔所提倡的「具象音乐」(musique concréte),开启了一个科技音乐的新时代。之后,更多的录音、剪辑、后制技术、硬体、软体被相继开发,所要追求的是发现生活与自然界中声音的奥秘与美丽:声响是自然界的辞汇(Sound is the vocabulary of nature.-Pierre Schaeffer)。

电子音乐兴起,打造崭新听觉体验

科技在人与自然间搭起了一座新的桥梁。借由新的技术,人类不但可以复制生活环境的声音,将其重新拼贴组合,更可抽丝剥茧,发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声音新世界。德国作曲家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利用法国物理学家傅立叶的转换理论(Fourier-Transformation),将电流振荡器所产生的正弦音作为最基本的元素来制造合成新的声响。秉承者欧洲严肃音乐的传统来处理这新的声音素材,包括音高、时值、力度与音色的序列处理,史托克豪森于一九五二年及五三年分别发表他的电子音乐作品《第一号练习曲》Studie I及《第二号练习曲》Studie II。这两部作品实现了作曲家对声音的音色作任意变化及新音响创造的可能性,不但脱离了传统器乐本身功能构造的限制(十二个平均律半音,固定的泛音音色),甚至连音乐会都无需演奏者的演出(以舞台上或会场中架设的喇叭替代)!从此,电子音乐正式取代了人类的巧技能艺,展现它惊奇的表现力!而史托克豪森发现电子声响的音高频率取决于电流震动的快慢次数,自古以来被视作不同音乐元素的音高和节奏成为一体两面的时间事件(“wie die Zeit vergeht”-史托克豪森文选第一集),线性的时间(节奏)架构出立体的空间(音高),如同宇宙能量的转换般,万物同源。而艺术创作与自然科学间的关系也更形紧密!

一九五一年德国科隆的西德广播电台成立了第一间电子音乐实验室,之后米兰、布鲁塞尔、巴黎等欧洲各大城市也纷纷跟进,展开二次战后音乐科技艺术的大跃进!一九五八年在比利时世博会中所建造的「飞利浦亭」(Philips Pavilion)是科技艺术的新里程碑。这座由希腊建筑家森纳奇斯(Iannis Xenakis,本身也是一位作曲家)以数学的法则所运算出的建筑体,结合了法国建筑设计师柯比意(le Corbusier)的灯光设计和影片投射特效,加上美国作曲家瓦瑞斯(Edgar Varése)使用四百五十只环场喇叭所播放以当时最先进的声音技术(转型变调的钢琴和弦音、人声的音频过滤处理、不同的音色合成技术)所完成的电子音乐作品《电子音诗》Poème électronique,「飞利浦亭」成为史上第一个跨国跨领域的电子艺术空间作品。整个「飞利浦亭」是多位艺术家利用当代科技共同庆祝二次世界大战后世博的重生及对反思工业科技对人类文明所造成伤害的集体艺术创作结晶!

创作更开放,融入自然运行的机遇法则

远在大西洋对岸的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吉(John Cage),与雪费尔心有灵犀般地寻找者自然界的声音语汇。一如史托克豪森创作电子音乐的想法,认为新的音乐创作必须由新的声音媒材来呈现,而不是传统律制的乐器守旧沿用。一九三九年使用加料钢琴,并结合胶片唱盘来变换预制电音的速度所创作的《幻想风景第一号》Imaginary Landscape No.1及一九五一年为十二台收音机作现场即时收音和调变音量的《幻想风景第四号》Imaginary Landscape No.4,都是凯吉发想自当代工业科技所产生的实验创作。在当中他体验到了现实生活的声音脉动和自然环境的自主语法,更发现东方易经和电脑随机乱数之间的相似性,「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和「机遇性」(Aleatoricism)成为凯基音乐创作中的主要手法,造就他作品中的开放形式(Open Form),重写创作者、演奏者与观众的三角关系,并且将其融入自然运行的机遇法则中,充分展露出艺术家无限的人文关怀与宏大的哲思智慧。

一九六○年代的美国,艺术家(如作曲家凯吉、视觉艺术家白南准和罗森柏格Robert Rauschenberg 等)为了达到艺术创作中的开放性及互动性语汇,积极地与科技界交流合作。而此时在美国东西两岸所成立三个以科技艺术发展为主的机构,呼应当时来势汹汹的科技艺术狂澜。在洛杉矶的「科技艺术计划」(Art and Technology Program, Los Angles),麻萨诸塞州的「先进视觉研究」(Advanced Visual Studies (CAV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和纽约的「艺术科技实验室」(Experiments in Arts & Technology (EAT), New York)中,艺术家提供了新科技艺术运用的想像和建议,科学家及工程师们则研发新的技术和硬体设备。他们不但共同领导著当下最前卫的艺术实验创作,更带动了媒体工业的改良,担任起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角色。

电脑能作曲,科技也是创作者

一九六○年代的欧洲科技音乐艺术出现了两极化的现象:一种为结合电子音乐与现场演奏的新型态出现,而另一种现象为自动化电脑准则作曲(algorithmic composition)的诞生。史托克豪森于一九六○年为电子音乐、钢琴和打击乐器所创作的《接触》Kontakt,消除纯电子音乐演出时,空虚的舞台所造成的冷调视觉和僵硬感,拉近听众及演奏者与科技艺术间的距离。在此曲中,钢琴扮演著打击乐和电子声响《接触》时的融合角色。相对地,由德国作曲家Gottfried Michael Koenig于一九六七到六九年间所创作的另一系列电子音乐作品《功能》Funktionen中,结合了类比电声技术和电脑准则作曲法,电脑开始有了自动即时创作及即时演奏音乐的能力。从此,科技朝向作曲家及创作者的地位迈进:几个指令按键,音乐随即呼之欲出!真不知贝多芬的「乐圣」宝座,是否终将被科技电脑取代?德国作曲家埃斯勒(Karlheinz Essl)于一九九二年利用Max/MSP的电脑图形语言程式制作了一首由电脑准则作曲即时操控的数位电脑钢琴作品《字典奏鸣曲》Lexikon-Sonate。舞台上一台笔电操控著贝森朵夫SE数位电脑钢琴,省略了演奏者的巧技。音乐的样式及长短可由电脑依循准则决定或由外部讯号影响,除却了创作者的妙思。将电脑视为人类内在心灵活动的创造者,是人类控制宇宙自然的欲望延伸。人类的感官体验脱离了生活经验,进入一个未知的境界。科技与艺术带领人类再度登上一座新的巴比伦通天塔,结果为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音乐科技  台湾也发光

台湾在科技艺术方面的发展,沿袭了欧美潮流,一九九○年代开始在学院里萌芽生根。一九九九年台湾电脑音乐学会成立,大力鼓吹国内音乐科技的发展。二○○五年电脑音乐与音讯技术研讨会(WOCMAT)成立,将台湾的音乐科技艺术及学术提升到国际化的水准。二○○七年在台北南海艺廊成立的「失声祭」成为台湾年轻一代声音科技表演艺术的实验天堂。二○○九年成立的台北数位艺术中心以科技与人文的结合为理念,全力推动数位科技艺术的创作,而各大美术馆相继展出多媒体装置艺术展览,科技艺术已在台湾开出灿烂的花朵。期待台湾的艺术家持续发挥自身的文化特点,结合科技,放眼世界,为人文与科技提供更多元的艺术观点与省思!(董昭民)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