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如何定义萝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这绝对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交代清楚的。在几十年的演奏生涯当中,她一直是在音乐与行为艺术之间游走著。简单的演奏家、作曲家、视觉艺术家、歌手等称谓,已不能够全面涵盖她所扮演的角色。因为她集各方才能为一身的最终目标,就是不想要只将声音传到观众耳中而已。
萝瑞学的是艺术史,她是跨界的先锋、她的男性打扮有女性的魅力、她的作品脱离不了感动的故事……这位永远走在尖端的前卫艺术家,改变了欣赏的角度,让视听感官加上思考都在一场演出中给予意外惊喜。当我们试了最大努力要定义她时,她已经露出小酒窝挤出调皮的表情,又走出一条新的道路。
2012TIFA-萝瑞.安德森《妄想》
3/3 19:30 台北 国家音乐厅
INFO 02-33939888
1、出生
萝瑞的全名是萝拉.菲利普.“萝瑞”安德森(Laura Phillips "Laurie" Anderson),一九四七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她来自一个大家庭,父亲是位作家。她就读加州密尔斯女子大学(Mills College),主修艺术史,以优异的学业成绩自巴纳德学院(Barnard College)毕业。接著在一九七二年于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取得美术硕士学位,主修雕塑。
她年轻的时候学习小提琴,大学就读于美术史系,毕业后在大学教授艺术史和埃及建筑学,而这些学历成为了她以后音乐创作的大部分内容。一九七六年开始,萝瑞的演出地点遍及南美和欧洲各类博物馆、音乐厅和各地艺术节。而如今即便已达六十多岁的年纪,巡回演奏之外作品仍然推陈出新,源源不断的创造力似乎从未消退过。
2、跨界先锋
因为不满足於单一形式,萝瑞.安德森竭尽所能地将各种可用的元素放进自己的演出当中,于是集合电影、电脑动画、多媒体投影,以及各种稀奇古怪的乐器和装备于一身,可说是将视觉艺术带进音乐会的先锋者。她曾经合作的对象包括美国垮世代(Beat Generation)的小说家、身兼散文家、社会评论家以及说书人的威廉.柏洛兹(William Burroughs)、极简主义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电子音乐大师尚.米榭.贾尔(Jean Michel Jarre)、多媒体艺术家佩里.霍伯曼(Perry Hoberman)、前卫音乐奇才布莱恩.伊诺(Brian Eno)、唯美的音乐诗人大卫.席维安(David Sylvian)、集键盘、敲击乐、直笛及合成乐器等全才的彼得.盖布瑞尔(Peter Gabriel)、得过十多次葛莱美奖的人声艺术家巴比.麦菲林(Bobby McFerrin)、独立音乐大师艾克特.萨苏(Hector Zazou),当然包括她的另一半——地下摇滚乐教父路.瑞德(Lou Reed)等人,由此可知她涉猎的领域有多宽广。
她的演出大量运用科技,并且永远在「升级」,然而即使作品充满前卫与实验性质,她的表演绝对不冰冷艰涩,反之,它是舒缓神秘的,不复杂也不尖锐。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她个人生活经验的深刻省思,让她在流行市场也大受欢迎。
3、舞台装扮
萝瑞.安德森的表演强调观看的形式和整体的艺术,因此带有强烈的舞台特性,例如将小提琴插电、改成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形状,甚至变成抽象的装置艺术品。
她的舞台装置怪异之外,对于本身的打扮也有独特的坚持。虽然她是属于那种带有女权思想的演奏家,但舞台上向来都是以男性的西服、裤装甚至加上领带出现。二○一○年她和丈夫路.瑞德联手制作的《家乡》Homeland中,萝瑞更贴上浓眉和两撇胡子在麦克风前演说,以某个分身的角色阐述她的想法。眼神手势仍旧保留著一丝女性的魅力,但经过声音转化软体之后,声音成为男人说话的音域,并且带有特殊的机械感,而标语式的演说词更引发观众无限的想像。
萝瑞的表演看似无厘头,但却与她的所见所闻有极大关连。她曾在冬天的湖边看到许多鸭子在水面上,但当她走近时,鸭子却没有急著离开,仔细一看才发现原来牠们的双脚被冻在冰里动弹不得。于是在一九七○年的作品Duets on Ice中,她便穿著带溜冰鞋,双脚下的冰刀嵌在两块冰上,搭配著录音装置演奏小提琴。整场表演就这么持续站立著,直到冰块融化后让她失去平衡,演奏才结束。
4、叙事性
在她的作品中,萝瑞总有「话」要说。她的音乐风格主张表达为文字和语言,站在舞台上,她总是冷淡与微笑地进行著她的话语。你不一定听得仔细她在说什么,或者应该说,经过声音的转化,她也不一定希望说得那么地清清楚楚。
早期她利用话语的片段与音乐强调叙述内容,或者作为演出的背景,但到了《美国》United States之后,她开始以部分演唱、部分口述的方式阐述她的想法,在其中她像是个说书人,但也可以是任何其他的角色。
她的歌唱也有类似的特点,在细弱电子乐声的陪伴下,她悠然地演奏并且含糊地念唱,于是她的声音显得若有似无,多层次的声线和催眠式的效果,让人感觉就是飘忽游离的。然而奇特的是,她这种超现实主义的方式却能在耳畔缭绕不去,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心底,与人们的记忆起了连结。不管她是唱、是说、是演奏或是使用何种媒体来表达,「说故事」是她作品中必然的共通点。
5、重要作品
主要专辑You're the Guy I Want To Share My Money With(和名作家威廉.柏洛兹等人合作)、Big Science、United States Live、《勇士之家》Home of the Brave、Bright Red、Live in New York。尽管萝瑞的专辑被归类为「前卫」派,但早自一九八○年代起,她的作品就非常地畅销。一九八二年她推出的首张专辑《喔,超人》O Superman时,以实验风格成为音乐史上的里程碑,也为她打响了名号。她曾表示这首单曲是在伊朗军售丑闻的背景下所写的,但结果还是爬到英国流行排行榜的高峰,成为她最为人所知的作品。然而她并不认为有多光荣,因为她的音乐跟大众流行从来不是能够直接划上等号的。跟上榜比起来,她现场总体的演出更能够表达她的意念。
虽然主题与歌词偶尔重复出现,但萝瑞极少回顾过去的作品,可是二○○一年她精选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作演奏会曲目,进行了一场巡回。其中一场便是在九一一恐怖攻击后一周于纽约的演出,音乐会在隔年以《纽约现场》为名发行双CD,迄今依旧是她最新的现场录音专辑。
二○一○年由路.瑞德与罗马.贝伦(Roma Baran)的协助制作,萝瑞发行了录音室专辑《家乡》。如同以往的制作,《家乡》所囊括的范围也极为广阔。作品充满自由爵士的咆哮、电子音乐的忧郁纠结、令人不愉快的停顿、低沉而扭曲的声音。内容从美国这个国家成为新世代霸权,对所谓恐怖主义国家的穷兵黩武及践踏人权,到个人面对著不同的恐惧、威胁。还有科技的发展让隐私荡然无存、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将自己推向绝路等等,似乎是对当下社会问题作了最沉重的控诉。这张专辑获得乐评一致赞誉,很多人将《家乡》专辑冠为安德森最高的音乐成就,可谓是集结了她多面向的人格,以及她数十年来在各种艺术媒介里探索与实验结果的集大成之作。
6、多重角色
一九八六年自导自演音乐会电影《勇士之家》,萝瑞将一些严肃的话题经由戏剧性的声音展现出来,手法属于后现代,但是它不枯涩,浅显生动外,音乐性也相当强烈。在这里,萝瑞也可以被解释为一位行为艺术家,借由舞台上的缤纷多彩来诉说她对事物的感触、好奇与想像。
作为一位作曲家,她为史帕汀.格瑞(Spalding Gray)的电影《泳至高棉》Swimming to Cambodia、《盒中怪物》Monster in a Box作配乐,也为文.温德斯(Wim Wenders)和乔纳森.戴米(Jonathan Demme)等名导演的电影写音乐。她也为舞蹈与戏剧创作音乐,其中更包括罗伯.威尔森的剧场作品《爱尔赛斯提斯》Alcestis。
作为一个作家,她从走红前的一九七○年代就开始在杂志写艺术评论,并且创作多本包括给儿童的图文书,第一本作品是名为《包裹》The Package的推理故事。此外,她的小说《战争是现代艺术的最高形式》War is the highest form of modern art里,文本与图画交互对应,而她也不改习惯,曾带著多媒体和电声设备,到美国各地和海外各国,自己当众演奏和朗诵,配上闪烁的灯光,让小说转变得有声有色。
一九九一年,她担任第四十一届柏林影展的评审委员。同年她也演出了BBC电视台的艺术纪录片《五官的奥秘》The Human Face,在片中除了大量使用数位特效外,还靠著乳胶面具多次改变脸型与五官。此外萝瑞还是雅典奥运会开幕式筹划小组成员、也给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塞维利亚博览会等机构和会展制作节目。二○○三年,安德森成为美国太空总署第一位,目前也是唯一的驻点艺术家,这样的经验给了她创作最新演出作品《月球末日》The End of the Moon的灵感。
她的职业生涯甚至包括帮动画电影《淘气小兵兵》The Rugrats Movie配音、她也曾为《大英百科全书》写过一篇讨论纽约文化特色的补充文章,以及在一九八○年代晚期担任美国公共电视系列节目《离心实况转播》Alive from Off Center的主持人,并为这个节目制作了短片《你说的「我们」是什么意思?》What you mean we?
7、展览
她的视觉作品也是世界主要博物馆邀展的对象。二○○三年,在法国的里昂进行她的回顾巡回展,命题为「记录的时间:萝瑞.安德森作品的声音」(The Record of the Time: Sound in the Work of Laurie Anderson)。这个追溯性的展览,包括装置艺术、音乐作品、乐器、影片和艺术作品,把安德森的职业生涯由七○年代跨越到近期的创作,并且作了世界巡回。
二○○五年,她在纽约的Sean Kelly画廊举办了个展“The Waters Reglitterized”,展览的主题是梦的日记,在清醒时重组与再经历梦的故事,并用梦话探讨梦的本。具体的作品形式多样,有绘画、印刷品和影片等等。
二○○八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取得了她独有的小提琴,并在同年的“Making Music”展览中展出。而伦敦巴比肯中心也曾为她和编舞家崔莎.布朗(Trisha Brown)等人举办「七○年代的纽约先驱」展览。
8、发明的装置
对于什么是「乐器」,萝瑞有自己的创见。她曾经发明的乐器装置有许多,例如一种坐在桌边、用手摀住耳朵就能听见音乐的播放器:耳机桌(The Handphone Table),也曾将高感度麦克风含在嘴里来改变说话或歌唱的声音。其他常用的装置还有:
磁弓小提琴(Tape-bow violin):这类小提琴是萝瑞在一九七七年所创造的乐器。她将琴弓的弓毛以磁带来代替,小提琴上的琴码换成录音设备的磁头,如此一来,虽然拉奏的方式和传统小提琴大同小异,但事先录制的声音待摩擦之后播放出来的效果变有多种变化。例如她曾请威廉.柏洛兹录下“Liston to my heartbeat”的话语后,只要调整拉奏的快慢,就能够听到不同音高所重复的这句话。这项乐器在发明之后还持续不断地更新和修改,在她的电影《勇士之家》也用了这类小提琴,并且使用了MIDI音频采样来替代磁带记录。
声音棒(Talking stick):是一根六英尺长的MIDI控制器,可以存取及复制各类声音。它的技术来于声音颗粒的合成。机器能把声音分成细小的环节,做到以不同方式回授它们,电脑则在这个条件下处理它们的序列。声音粒的合成遵照它的播送比率,可以很平顺地进行,或者是波涛汹涌地进行。
声音过滤器(Voice filters):这是经常在她作品中出现的机器,当她想要把声音改变成男性音域时,就可以用这个装置来制造这个效果、转换角色。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家乡》的作品里,为了发表历史性或政治性评论时使用。
提琴留声机(Viophonograph):萝瑞将提琴的琴码部分放上黑胶唱片的装置,再把琴弓装上磁头,利用黑胶唱片播放的原理控制并演奏,可以产生出意想不到的声音。
9、另一半
一九七○年萝瑞曾经跟喜剧演员安迪.考夫曼(Andy Kaufman)合作,在某些关于她演出的内容中,似乎暗示两人曾发展出感情。但后来则与合作多年的摇滚天王路.瑞德传出恋情,并于二○○八年结婚。对于两人事业及婚姻的双重关系,她曾表示路.瑞德使她更加坚定,虽然萝瑞喜欢用迂回、另一半却习惯用实际的方法谈论议题,然而两人配对最好的结果是她从来不必细想、期望对方能给什么,「和一个能用他的意见和想法令我惊喜的人在一起,这件事很令人振奋」。
10、奇言妙语
「基本上,当右派思想出现时,我写的是政治;当左派思想出现时,我写的比较像诗。」
「我觉得科学家的问题和艺术家一样,他们和艺术家的相似之处比你想得还多,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在追寻什么,而且做事的方法也和艺术家很像:他们有了某个想法,只是直觉而已,然后就做出东西来了。」
「我想我是为了某个『悲伤版』的自己而创作,就是那个坐在第十一排的女人,我想逗她发笑。」
「我不想念八○年代;我现在什么都不想念。我没有时间为过去感伤。」(在被问到「身为创意灵感无穷的八○年代纽约艺术界的一分子,你是否觉得现在是个愚蠢的年代?」时,她如此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