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玫
-
焦点专题 Focus 卫武营歌剧里程碑
跨越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罗恩格林》首现台湾舞台
在我们习以为常沉浸的歌剧中,华丽的咏叹调、明确的分幕与耳熟能详的旋律,构筑出义大利歌剧的魅力与亲切。然而,当一座剧院历经10年耕耘,累积了观众的欣赏品味与艺术实力之后,是否能勇敢地踏出熟悉的范畴,迎接一位被视为不容易认识透彻,却又极具深度的作曲家?2025年夏天,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以下简称卫武营)将用行动作出回答透过一部从德国莱茵歌剧院引进、风格大胆、设计深刻的《罗恩格林》(Lohengrin),开启一场穿越古今、横跨现实与神话的美学对话。 10年磨一剑,15部剧作铺路而来 卫武营自2015年成立推动小组促成与德国莱茵歌剧院及美国林肯艺术中心的合作以来,卫武营便将「歌剧共制」纳入长远蓝图。从2018年开馆至今,15出义大利经典与现代诠释的歌剧已陆续登场。涵盖《创世纪》、《惊园》、《杜兰朵》等国际共制,也包括全本的《茶花女》、《诺玛》、《魔弹射手》,《费黛里欧》、《尤金.奥涅金》、《憨第德》等音乐会形式,更有当代歌剧《天中杀》及前卫歌剧《创世纪》等作品,参与团队横跨全球多达 20 个剧院与团队。 一一数来,艺术总监简文彬与团队发现:「大家可能对义大利风格的歌剧作品比较熟悉,经过这些之后我们想,现在好像可以和观众一起挑战一个更具重量的作品。」 回望与前行:《罗恩格林》的时代意义 「事实上,如果搜寻史料,就会发现《罗恩格林》在华格纳所有作品中,是最有义大利风格的一部。」简文彬总监指出,这部1850年首演的歌剧,在音乐风格与戏剧结构上,仍保留著传统义大利歌剧的特质。反过来说,《罗恩格林》对其他作曲家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威尔第自己也说过,包括《罗恩格林》里的配器,在他自己的作品里也可以找到几乎是平行的对照。」简文彬说,这样的影响在《阿依达》开场的序曲特别明显,甚至可以说那段音乐逻辑与《罗恩格林》的序曲几乎如出一辙。这样的观点也突显出华格纳与威尔第这两位19世纪歌剧巨擘之间潜藏的相互对话。 此外《罗恩格林》更是华格纳风格转变的分水岭。「这是华格纳最后一出以『歌剧』来称呼的作品,之后他就全面转向『乐剧』。」简文彬认为,相较于《指环》这类庞大乐剧,《罗恩格林》既具备可辨识的段落结构
-
音乐
首度与梵志登合作 曾宇谦暌违5年演绎布拉姆斯经典协奏曲
今年9月,台湾乐坛将迎来一场令人期待的首次交会。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大赛得主曾宇谦与长荣交响乐团驻团艺术家梵志登(Jaap van Zweden)携手,诠释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场演出不仅是两位音乐家首度合作,更标志著曾宇谦睽违5年、重新演绎这首协奏曲的重要时刻。此外,乐团也即将演出贝多芬的《艾格蒙》序曲及布拉姆斯c小调第一号交响曲,以飨乐迷。 选择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作为合作首演,对曾宇谦而言别具意义。即使从少年时期即已开始演奏这首乐曲,但为了维持乐曲的品质,他刻意将曲目封存沉淀。此次将它重新拿出来演奏,掐指一算已经5年,一上手,他便感到自己「有进步」。他坦言:「这几年透过演奏布拉姆斯的其他作品,包括独奏会、室内乐等,让我对他的音乐有更深入的理解。」所以现在觉得可以将这首曲子重新拿回来演出了。曾宇谦认为:「真正的进步,是透过时间与生活经验的累积。放下一段时间再回来,或经历更多布拉姆斯作品的演奏,都让我对这首曲子有更深的理解与诠释。」如今再度回归,他不但重新思考结构与运弓方式,在诠释与技术之间取得新的平衡,也对整体乐句的理解、细节的处理有更多想法。 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以其庞大编制与高强度的演奏需求闻名。曾宇谦认为,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于乐曲进行中维持体力与音乐的张力。「这是一首需要维持40分钟爆发力的曲子,要避免声音太冲、太粗糙,同时又要与乐团融合、交织。」为了应对演出所需的体能,他平时透过游泳、慢跑与核心训练保持状态,并注意避免对手部造成过多负担。
-
音乐
庄东杰带领北市交 打造夏日午后灿烂
「夏日音乐漫步」作为TSO自2024年起推出的夏季系列活动,透过轻松、跨界的编排设计,为乐季与暑假之间注入清新气质。这个8月,现任德国波鸿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庄东杰将率领台北市立交响乐团(TSO)于中山堂,呈现两场风格轻快、戏剧感十足的夏日音乐会。 首先,庄东杰将由李姆斯基‑柯萨科夫《沙皇的新娘》序曲拉开序幕,随后由张凯闵演译萧邦《E小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这位入围萧邦国际钢琴大赛的年轻钢琴家,目前是乐迷众所期盼的选手,在今年赛事前夕的演出不但展现他的优秀琴艺,也能借此累积更多与乐团合作的经验。下半场为TSO本乐季纪念萧斯塔可维奇逝世50年的节目重点之一,即将演出作曲家为剧场乐团而作的组曲。庄东杰解释:「这是一首少见地将手风琴、吉他与萨克斯风融入交响乐团中,营造出接近小型剧场的作品,总共8首组曲,全曲有25分钟,但加了这几个乐器,就会出现让乐团出现小酒馆的声响质地。」
-
音乐 担任TSO驻团艺术家
钢琴家林易邀集好友 以协奏曲与室内乐共谱夏日音乐篇章
2024年起,台北市立交响乐团(TSO)特别邀请知名钢琴家林易(Steven Lin)担任驻团艺术家,携手规划「夏日音乐漫步」系列演出,以「青年音乐家.好朋友」为主题,为夏日音乐舞台注入清新活力。今年的系列演出中,林易将参与协奏曲演出,并策划多场室内乐音乐会,带来结合深度与亲密互动的聆听体验。 携手TSO 激荡舞台新火花 TSO团长郭佩瑜指出:「跟林易之前的合作是2015年跟2023年时,他跟乐团演出后,团员希望能够与更多台湾音乐家合作,我们觉得室内乐也能够再多做一些发展,因此邀请林易来帮我们做好朋友系列的策划。」林易对乐团的默契与支持印象深刻,他表示:「我对TSO乐团的感觉就是能够互相倾听,因此虽然乐团很大,但感觉上声音却是像室内乐一样地亲密。让我身为独奏家,每次合作都是非常地舒适。」这份默契与熟悉,促成他此次以驻团艺术家身分,深入参与TSO的演出与规划。 林易曾获得鲁宾斯坦国际钢琴比赛银奖,13岁即与纽约爱乐乐团合作,展露音乐才华。近年在卡内基音乐厅主厅首演柴科夫斯基钢琴协奏曲,获《New York Times》赞誉:「完美无瑕的表达,有著令人惊叹的音色和精妙绝伦的力度、色彩变化。」2023年与美国圣地牙哥交响乐团演出柴科夫斯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赢得观众热烈掌声。他毕业于茱莉亚音乐学院(学士与硕士)、柯蒂斯音乐学院最高演奏文凭,目前任教于台北市立大学音乐系,以跨国合作与亲民魅力深受乐坛与教育界肯定。
-
焦点专题 Focus
数字之中见感动 全世界马勒爱好者的欢欣庆典
56,000名来自全球56个国家的观众、超过1,100位音乐家、23场爆满音乐会、27场电台直播、11场电视直播、380万社群媒体触及人次──这不只是一场音乐节的成绩单,而是一场文化记忆的高峰。 2025年5月,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见证了该厅历史上第3届「马勒音乐节」(Mahler Festival)的盛大落幕。来自欧洲、美国与亚洲的6支世界级乐团、7位指挥与5个合唱团轮番登场,倾力诠释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的10部交响曲与52首艺术歌曲。从柏林爱乐(Berliner Philharmoniker)由萨卡里.奥拉莫(Sakari Oramo)指挥压轴演出的《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到钢琴家朱利叶斯.德雷克(Julius Drake)在独奏厅伴奏的马勒歌曲全曲目,再到冯德尔公园(Vondelpark)座无虚席的露天转播,音乐在各个场域中激荡人心,展现马勒作品横跨世代的生命力。
-
音乐 2025台北国际合唱音乐节喜迎30周年
从宜兰出发,与世界合唱共鸣
亚洲最重要的合唱盛事──台北国际合唱音乐节(Taipei International Choral Festival,TICF)将自2025年7月25日起盛大登场。台北爱乐从1996将音乐营扩展为音乐节,在今年迈入第30个年头,以「从宜兰展望世界」为策展主轴,不仅带来全球顶尖合唱团队的精采演出,更首度于宜兰举办特展与世界首演,为国内合唱文化开创全新视野。 「祝福之地:爱与奉献的回声」主题展览自6月起于宜兰兰灯空间登场,向深刻影响宜兰发展的两位重要人物斯洛维尼亚天主教灵医会医师范凤龙(Janez Janež,1913-1990)与台湾工业推手林灯(1914-1992)致敬,展览以文献、影像及空间叙事,勾勒出两人跨越国界与领域的奉献故事,突显宜兰作为「文化祝福之地」的深层意涵。 林灯文教公益基金会委员庄文生教授指出,人称「Oki」或「大医师」的范凤龙,及素有「水泥之父」之誉的林灯有数个共通之处:前者来自共产时期的斯洛维尼亚,后者则出生于日治时期的宜兰。范凤龙1952年来到台湾,而林灯则在当年当选台湾区水泥小组主任委员,隔年担任水泥工会理事长。前者落脚宜兰之后就未再离开过,而后者一辈子未将户口迁离宜兰,并对家乡有诸多贡献。
-
音乐 联手柏林爱乐巴洛克独奏家合奏团
小提琴家奥古斯汀.哈德利希 为台湾献上「亚洲唯一」
当代小提琴传奇奥古斯汀.哈德利希(Augustin Hadelich)携手柏林爱乐巴洛克独奏家合奏团(Berliner Barock Solisten,BBS)这一组合,将首度在亚洲登台,并独家选择台湾作为全亚洲唯一演出国。这系列难得一见的音乐盛会,将于7月10日、12日于台北国家音乐厅,7月13日于台南文化中心登场。 哈德利希指出:「我第一次来台湾是两年前,当时就被观众的热情深深打动,这是一段非常棒的经验。」他盛赞台湾观众的专注与年轻特质,「这在许多国家是很难得一见的现象。」柏林爱乐巴洛克独奏家合奏团执行长莱玛.欧洛夫斯基(Raimar Orlovsky)也表示:「非常荣幸2025年能再度受邀来到台湾演出」,双方对本次合作充满期待与感谢。 当代音乐家共同创造的舞台语言 柏林爱乐巴洛克独奏家合奏团由柏林爱乐团员自发组成,旨在以现代乐器诠释巴洛克与古典作品。中提琴团员Walter Kssner回忆:「BBS因此诞生,并以现代乐器演奏巴洛克音乐,让这段传统得以在今日延续与发展。」 BBS执行长欧洛夫斯基补充:「虽然我们无法演奏布拉姆斯、马勒或柴科夫斯基等浪漫派大编制的曲目,但BBS的精神正是在这些早期经典中展现细致与深度。」大提琴yvind Gimse则说:「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贡献自己的灵感与想法,这让我们不仅仅是在演奏音符,而是在共同创造一场音乐的对话。」 首席Dorian Xhoxhi表示:「我们现在已是音乐上的朋友」,这份合作情谊让演出更具深度。中提琴团员Julia Gartemann说:「我们一起排练、演出、吃饭,有时晚上还会小酌,这样的社交互动让旅程更充实、更愉快。」年纪最轻的Eva Rabchevska也提到:「我学会如何做音乐上的决定、如何聆听、如何从其他声部中掌握整体演奏的语境。」
-
音乐 打造没有年龄限制的儿童音乐活动
MUZIKids儿童古典音乐节迈入第2届 为幼儿推出「宝宝的交响乐」
去年首度举办的「MUZIKids儿童古典音乐节」,短短两天16场售票音乐会、儿童友善市集、免费快闪演出等活动,创下了将近万名爱乐亲子到访的空前佳绩。今年的第2届再次将音乐活动带入台湾戏曲中心,加码于7月11日至13日举办为期3天的17场精采音乐活动。不仅纠集台北爱乐管弦乐团、米特萨克斯风重奏团、微光古乐集、台北打击乐团、艺心弦乐四重奏等台湾领先的音乐团体进行表演,更首度举办「宝宝的交响乐」音乐会,打造没有年龄限制的0至12岁儿童音乐年度优质活动。 MUZIKids儿童古典音乐节创办人孙家璁提到:「去年的音乐节受到的反应远超预期!也证明了台湾确实有这方面的观众需求。第2届的设计会更为多元,透过不同主题启发音乐、美术的想像力。」今年预计在巨大表演乐池区建设「宝宝摇摆区」,让0至3岁的孩子可以自由活动,近距离感受正规管弦乐团的奇妙。当然,主题是为了幼儿至儿童而设计,但他也强调:「对于大朋友来说不是陪伴者,也能够找到欣赏表演活动的意义。」 音乐节顾问暨指挥家张尹芳认为,办音乐节看起来很容易,但要拼起来做音乐游乐园的概念,又是另外一回事,她表示:「今年一样以游乐园概念来设计,要像儿童乐园一样随时随地都有音乐节目发生。」 比较去年与今年最大的不同,就是推出年龄向下发展、0到3岁的「宝宝的交响乐」,由张尹芳领导台北爱乐管弦乐团演奏,父母可以让小朋友在类似乐池的安全环境下近距离、没有压力地聆听。今年还推出了「绘本音乐会」,挑选合适的古典乐来搭配绘本的内容进行,主办单位特地与出版社「小天下」合作,选用曾两度入选「义大利波隆那插画展」的插画家陈又凌两本作品《寻找秘境》与《会生气的山》。张尹芳表示,《会生气的山》带有环保的概念,但同时用山的情绪来叙述;特别在过去几年疫情中戴口罩,儿童只能靠眼睛沟通,情绪沟通表达接收较以往不同,这用音乐表达最直接。而《寻找秘境》透过可爱猫咪的故事,也相对影响小孩内心最纯洁、最美的秘境。一动一静、内在外在,跟音乐一样有很不同的色彩。 在今年的音乐节中,除了在大表演厅演出「宝宝的交响乐」及《彼得与狼》的大型演出之外,,包含微光古乐集、艺心弦乐四重奏、台北打击乐团、米特萨克斯风重奏团等团队,也会在小表演厅推出多场寓教于乐的精采节目,为孩子们打造一场音乐与探索的奇幻之旅。 去年以
-
音乐
道别的那首歌,在天河的尽头回响
来到这个世界,像是一个「获得」,却也必须不断学习「失去」。而当失去毫无预警地降临时,如何接受悲伤的事实,则是一门终其一生的课题。2024年在高雄卫武营「小时光」系列首演、深具温度与想像力的作品的《天河旅记悲 欢 离 愁》(下简称《天河旅记》)当时广受观众好评,将在6月中北上演出,带来全新感动。 《天河旅记》是一场融合六重奏与说书人声音魔法的音乐说故事剧场,观众将随著悠扬的旋律与多变的角色声线,搭乘一列梦幻的银河铁道,踏上一段穿越悲伤、拥抱疗愈的心灵旅程。 自1993年定居台湾的作曲家樱井弘二(Koji Sakurai),从流行音乐制作人转身成为跨界创作者,作品涵盖音乐剧、舞剧、打击乐、电影配乐、国乐、合唱等领域,曾担任「高雄世运」与「台北世大运」开幕式的音乐总监,长年与国内众多表演团体合作无间。樱井弘二擅长「以音乐说故事」,《天河旅记》正是他最具个人情感与哲思的代表作之一。 本作灵感来自日本作家宫泽贤治经典作品《银河鉄道の夜》,这是一部因亲人骤逝而诞生的童话,也是一段疗愈失落、同时寻找希望的哲理寓言。樱井弘二说:「宫泽贤治因为妹妹离去的哀伤,从东北搭上火车一路往北,跨海经过北海道、续往库页岛回来之后写下这个故事。」 2005年,樱井弘二首次以该作品为基础,应国家两厅院之邀创作多媒体音乐剧场《银河铁道の夜》,2006年更赴上海当代戏剧节演出,原声带更入围金曲奖最佳跨界专辑。2007年,他为朱宗庆打击乐团创作百人木琴版《银河铁道的另一夜》,选用原作旋律重新诠释,并收录于传艺金曲奖入围专辑中。2010年,樱井再次应文建会之邀制作新版音乐剧场,并加入周东彦的影像设计。2022年,他重拾创作初心,以六重奏为编制重新打造《天河旅记》,展现更细腻、更私密的音乐叙事力。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国家交响乐团(NSO)日本巡演:东京终点站
东京歌剧城迎来巡演终章 欧洲经典与台湾原创展现文化实力
2025年6月4日晚间,国家交响乐团(NSO)于东京歌剧城音乐厅举行日本巡演「来自台湾」的最终场,为横跨熊本、大阪与东京的5日行程划下完美句点。音乐总监准.马寇尔(Jun Mrkl)担纲指挥,曲目涵盖台湾原创作品与欧洲经典,充分展现台湾音乐实力与文化厚度。 台湾原创与欧洲经典并陈 展现音乐实力与文化厚度 音乐会上半场回到日巡前两场由台湾作曲家萧泰然的《来自福尔摩沙的天使》作为开场,向观众呈现源自台湾这片土地的浓厚音乐情感。随后布鲁赫的E小调双重协奏曲原订由小提琴家黄俊文及中提琴家今井信子担任,但后者在日巡前因健康因素临时取消上场,NSO随即在极短时间内随即安排邀请德国中提琴家维特.赫谭斯坦(Veit Hertenstein)接替登台。赫谭斯坦是一位活跃于国际音乐界的德国中提琴家,1985年出生于德国奥格斯堡(Augsburg)。他以精湛的技巧、深沉的音色和细腻的音乐诠释著称,活跃于独奏、室内乐和教学领域,现在所使用的义大利名琴是制造师阿玛蒂在1616年制造的中提琴。2015年起接续今井信子担任德国德特莫尔德音乐学院(Musikhochschule Detmold)的中提琴教授,并自2016年起5年间起担任英国曼彻斯特皇家北方音乐学院(Royal Northern College of Music)的客座教授。两年前加入国际上知名的德国「舒曼四重奏」(Schumann Quartet)的美国经纪公司,恰巧在2年前也签进了黄俊文在美国多年的经纪公司AMG。 虽然临危授命,却已与黄俊文是多年旧识。黄俊文回忆:「跟他认识,是两人同时在2011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国家交响乐团(NSO)日本巡演:东京第三站
首度登上东京三得利音乐厅 挥洒三世代台湾作曲家璀璨乐章
2025年6月2日晚间,国家交响乐团(NSO)首度登上日本最具指标性、享誉国际的东京三得利音乐厅(Suntory Hall),以一场充满「台湾味」的音乐会向日本观众展现台湾文化的深度与多元。这场曲目横跨古典与当代、贯穿多元文化记忆的音乐会,不但呈现出台湾在地记忆与国际语汇交织的声响风貌,更是一次以音乐为桥梁,深情传递台湾故事与价值的文化之旅。 本场音乐会隐含著许多的「第一次」:NSO首次登上三得利音乐厅、作曲家陈可嘉合唱新作《家的呼唤》首演,以及金希文第五号交响曲向李登辉总统致敬第三、四乐章首次于日本公开演出。从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到当代台湾原创作品,加上安可曲演出前辈作曲家萧泰然《来自福尔摩沙的天使》,3个世代作曲家的作品并列舞台,象征著台湾音乐文化的延续与传承。 名人齐聚 见证台湾音乐力量 音乐会吸引众多日本政界、艺术界、文化界人士,且包括超过10位的日本国会议员及多国驻日大使馆代表云集,充分体现NSO的国际影响力与音乐的跨界魅力。特别的是前首相安倍晋三夫人安倍昭惠及前总统李登辉的女儿李安妮也双双出席。 节目由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揭开序幕。担任独奏的是旅美小提琴家黄俊文,他的演奏展现极高的音乐素养与细腻诠释,以清澈圆润的音色,精准掌握旋律线条的流动与层次转折,让这首经典作品在温暖与张力之间取得绝妙平衡。黄俊文透露,这首曲子看似庞大,实则蕴含室内乐般的对话与精致感,而追求最贴近作曲家意图的诠释后,精湛演出深获现场乐迷与专业观众一致赞赏。 他分享,这首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国家交响乐团(NSO)日本巡演:大阪第二站
温柔与力量的交会 大阪交响音乐厅中的动人乐音
2025年6月1日,国家交响乐团(NSO)的日本巡演第二站来到大阪,于著名的大阪交响音乐厅(The Symphony Hall)献上精采演出。延续首场曲目,由音乐总监准.马寇尔(Jun Mrkl)指挥,携手小提琴家黄俊文与日本知名女高音森麻季,以丰富深刻的曲目与精湛演出,让大阪观众深受感动。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国家交响乐团(NSO)日本巡演:熊本首站
「来自台湾」奏出跨海乐章 展现台日新世纪连结
2025年5月31日下午,熊本县立剧场音乐厅迎来了一场极具历史意义的盛会国家交响乐团(NSO)日本巡演首站音乐会「来自台湾」。在台积电于熊本落脚、掀起台日经济合作新篇章的当下,这场音乐会不仅是文化的展演,更象征著台湾软实力与产业实力双双进驻九州重镇。 作为九州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交汇地带的熊本县,随著台积电(TSMC)熊本厂的设立与运转,已成为台日关系的焦点城市之一。台积电的进驻不仅带动当地经济与就业,更促进人文交流与台湾社群在地扎根,台积电文教基金会执行长许峻郎举例:「如赞助当地篮球队及地震后毁损的古迹修复等等。」NSO选择熊本作为本次日本巡演首站,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具有象征性与桥梁性意义,传递出台湾不仅输出技术也输出文化,将「来自福尔摩沙」的音乐带进当地人民的生活。 在正式演出之前(5月29日),由台积电文教基金会支持的黄俊文小提琴大师班率先登场,台南市市长黄伟哲也特别莅临现场,为同样出身台南的小提琴家黄俊文加油打气。大师班的几位学生在黄俊文因材施教的指导下获得相当的收获,更有接受指导的学生当场表示愿意来台受教于黄俊文。
-
音乐 戴含芝.高瀚谚打击乐独奏会「Inception」
全面启动,一场双人打击乐的高峰对话
走进国家音乐厅,对许多音乐家而言,是一段梦想旅程的起点。戴含芝与高瀚谚皆来自屏东,自小学习打击乐,一路从学生时代加入朱宗庆打击乐团,如今已分别在团中服务18年与12年,历经无数演出与磨练,即将推出双人独奏会「Inception」。音乐会的命名不仅呼应电影《全面启动》英文片名,更承载「启始」、「开端」的意涵,象征著从一个念头萌芽、逐步成形,直到最终站上舞台的历程。对他们而言,这场双人独奏会是一段积累多年后的自我挑战与突破,也希望透过音乐,与观众进行更深层的对话与连结。 朱宗庆打击乐团艺术总监朱宗庆指出,团队一年四季演出不辍,包含国内外巡演与邀演,但在这么忙碌的期间推出两位独奏家,是因为「有些时候不演就过了,尤其是年轻人!」 他认为:「棒不棒已经不是我们的重点,一个演奏家站出来演出,到底要跟社会分享什么?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才是他不断追寻的本质。他也直言:「虽然是我鼓励的,但很多人可以出来办演奏会,为什么要是你?」也因此,戴含芝与高瀚谚为自己设下极高标准,并持续超越。 朱宗庆分享,戴含芝从18岁进入北艺大开始就备受瞩目,「当时就发现她有独特演出的魅力,让她参与很多重要活动与发表会,成立二重奏后又走上独奏之路。」高瀚谚则在2012年小巨蛋演出《极度震撼》时首次被推出,2013年开始办独奏会,「他们的演出我听了很多次,我都觉得很骄傲。」因此,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从小场地走到现在,即将站上国家音乐厅。
-
音乐
钢琴家陆逸轩与北市交再度携手 走进贝多芬的深沉世界
5月底,钢琴家陆逸轩即将再次登上台北市立交响乐团(下文简称北市交)的舞台,演出贝多芬第四号钢琴协奏曲。这是他第二次与北市交合作,谈起初次经验,他记忆犹新。「那是我第一次与北市交合作,指挥是现在的候任首席指挥亚历山大里柏瑞契(Alexander Liebreich)。我们一起演出萧邦第二号钢琴协奏曲,那次印象非常深刻,因为萧邦的作品不容易指挥,但他却能非常理解音乐语言,合作起来很愉快。」 这次与北市交桂冠指挥殷巴尔合作,对陆逸轩来说既熟悉又期待。尤其即将演出的《贝多芬第四号钢琴协奏曲》,不仅是他比赛生涯中的重要曲目,更是与其音乐性格最为贴近的作品之一。 国际钢琴大赛首奖得主,获奖无数 出生于美国波士顿的陆逸轩,在国际钢琴舞台上迅速崛起。2015年,年仅17岁的他便于华沙国际萧邦钢琴大赛获奖,引起广泛关注。2018年,他以20岁之龄夺下英国里兹国际钢琴大赛首奖,跃升为国际聚焦的新星。此后,他不仅与华纳古典签订独家录音合约,也与伦敦交响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洛杉矶爱乐等世界顶尖乐团合作,并登上全球重要音乐厅举办独奏会。他亦是BBC「新一代艺术家」(20192022)成员之一,并于2021年荣获美国音乐界重要的艾佛瑞.费雪事业奖(Avery Fisher Career Grant)。 陆逸轩的父亲来自台湾高雄,母亲来自中国上海。他自幼展现对音乐的热爱,并非出于父母的要求,而是「自己想要」学的。家中音乐氛围浓厚,姐姐学琴的过程也深深吸引著他。他曾表示,若自己能「再老一点」,或许会更适合过去那个讲究深度、少些喧闹的音乐时代。但他也认为,身为现代音乐家,应该诚实面对自己真正想做的风格,而不是为了迎合社群媒体而改变初衷。
-
焦点专题 Focus
春之声的使者──专访韩国小提琴家金本索里
在当代国际古典乐坛,小提琴家金本索里(Bomsori Kim)的名字几乎成为「炙手可热」的代名词。她以惊人的演出密度与曲目广度,稳坐同辈中最活跃、最受瞩目的位置。每年超过百场的演出行程,涵盖庞大曲库,让她多年来几乎全年无休;不仅如此,与纽约爱乐、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等世界顶尖乐团、指挥大师的定期合作,更让她的名字频繁出现在全球各大音乐节与音乐厅的焦点位置。金本索里以扎实的实力惊艳了无数乐迷与同侪。她的舞台,不只是演奏,更是一场场技艺与艺术性完美融合的盛宴。 事实上,这样的成就是她不屈不挠,经历多个国际大赛征战脱颖而出的。奖项一字排开,有ARD国际音乐大赛,柴科夫斯基国际大赛、伊莉莎白女王国际大赛、西贝流士国际小提琴大赛、汉诺威姚阿幸国际小提琴大赛、蒙特娄国际音乐大赛、仙台国际音乐大赛等。最传奇的,是2016年参加维尼奥夫斯基小提琴比赛(International Henryk Wieniawski Violin Competition),波兰全国电视转播,被多数人预测将得第一名的她却获颁银奖,使得号称「萧邦大满贯得主」的波兰钢琴家布雷查兹(Rafał Blechacz)大为不平,亲自写信邀请她成为音乐伙伴。 名字里的春天与希望 金本索里出生于韩国,由于祖父是位文学家,因此亲自为她命名。有别于一般韩国人的名字有两个字,她说:「我的名字有『三个音节』,不但不传统,也没有中文的汉字,所以每个韩国人都能直接了当地看懂。」她解释:「韩文的Bom意思是春天,Sori则是声音,所以整体的意义是『春天的声音』」。如此优雅的名字听起来几乎是艺名,但却是不折不扣的真名。除此之外,隐藏的含意更是深远,她说:「我是12月出生的,时序其实是冬天,不过我祖父希望我是一个能为世界带来希望、传达光芒讯息的人。」 在韩国时,金本索里师从DG(Deutsche Grammophon,德意志留声机唱片公司)第一位签约的亚裔艺术家金永旭(Young Uck Kim);之后获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硕士学位和艺术家文凭,师从罗森伯格(Sylvia Rosenberg)和柯普斯(Ronald Copes)。她的父母亲都爱好音乐,尤其母亲是钢琴老师,因此从她4岁起,即亲自教她弹琴。她笑说:「我们去很多音乐会,但我不
-
焦点专题 Focus
歌剧如何制作?小泽征尔音乐塾打造年轻音乐家的歌剧学习舞台
当代音乐教育中,歌剧训练对年轻音乐家的成长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歌剧作为最具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之一,结合了音乐、戏剧、舞台设计与声乐的表达,因此对于仅仅以器乐学习经验的年轻演奏者来说,可说是提供一个全方位、极具挑战性的学习平台。加入歌剧团队演出不仅能精进音乐技巧与诠释能力,更能让他们学会在舞台上与指挥、导演、歌唱家及其他乐手密切协作,在实战中培养舞台自信与职业素养。对于志在音乐专业发展的青年而言,透过歌剧,他们不仅在技术上成长,更学会如何用音乐来「讲述故事」。
-
焦点专题 Focus
《茶花女》的当代新诠释!2025小泽征尔音乐塾歌剧制作现场与概念全记录
《茶花女》是威尔第于1853年创作的三幕歌剧,改编自小仲马(Alexandre Dumas fils)的同名小说。故事围绕著巴黎交际花薇奥列塔(Violetta)与青年阿弗列多(Alfredo)之间因社会与命运所阻而终究走向悲剧的爱情。作品中的旋律优美且情感深刻,从第一幕的相逢展现女主角挣扎与矛盾、第二幕父亲与薇奥列塔的对唱,到第三幕的悲剧终结,威尔第巧妙运用音乐推动剧情,结合乐器配器与情感强烈的节奏对比,使整体音乐戏剧性十足。 今年,小泽征尔音乐塾选择这部经典作品作为成果演出,由长期合作的导演大卫.尼斯(David Kneuss)执导,并邀请来自委内瑞拉的指挥家迪亚哥.马修斯(Diego Matheuz)担纲指挥。整体看来,不仅是一场音乐演出,更是一场艺术教育的传承与再创。
-
焦点专题 Focus
音乐与传承的火花——台湾青年音乐家在小泽征尔音乐塾的成长之旅
音乐营多半选在学生的寒暑假期间举办,3月的音乐营并不多见。然而,对于5位来自台湾的学生而言,这一个月的体验却无比珍贵。他们获选参与了小泽征尔音乐塾,远赴日本,从东京一路到京都。不但得以参与歌剧的训练与表演,更有给儿童的歌剧及室内乐等演出。这段精湛技术与深刻情感交织的旅程,对他们来说,不仅是难能可贵的经验,更是一段成长与学习的过程。 参与的学生:台湾新血的音乐之旅 今年,5位学员来自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及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拉小提琴的有北艺大博士班的王佩珊、大二的章淳淳、许裕立、硕士一年级拉中提琴的林钊辉,以及台师大主修指挥的中提琴手廖武俊。这群来自台湾的年轻音乐家选择参加小泽征尔音乐塾,无一例外,都是源于对音乐的热爱与自我挑战的向往。 为何选择这次的音乐塾? 廖武俊提到:「听说小泽指挥喜欢与年轻人合作,因为年轻人有一种生命力,而这是乐团工作久了可能会遗失的。我们在营队中可以感受到满满的热情跟想要做好事情的憧憬,那是在音乐上难能可贵的经验。」由于都是第一次参与歌剧排练,学员们都有很深的感触。「拉歌剧的时候,很多时候乐团偏向伴奏角色,必须非常专注地聆听歌手现在所处的位置,并快速调整配合。」章淳淳分享,「如果歌手情绪浓烈一点,我们的伴奏也必须即时回应,这非常考验大家的敏锐度。」她提到,亲耳听见歌手现场演唱,情绪感染力十足,「即使不懂义大利文歌词,但音乐的情绪非常明显,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刺激。」林钊辉也认为,每场演出歌手当天的情绪变化不同,如何迅速融入音乐,是对演奏者敏锐度极大的考验。 与一般音乐营不同,小泽征尔音乐塾的排练方式并非由指挥单方面要求,而是加上老师们给予分部指导。但他们放手让学生们自行讨论,仅在意见分歧时出面引导。廖武俊说:「老师们对学生充满信任,让我们在讨论与争执中形成共识,老师只在必要时给予技术或观念上的提点,这样的过程让我们更有自主思考的空间,成果也更能凝聚成一致的方向。」许裕立也补充:「除了老师之外,首席学长姐也非常重要,每一部首席都会在分部时主动带领,给出很有建设性的建议。」 王佩珊形容这样的环境:「充满活力,像是一场脑力激荡。」每一次分部练习,都不只是技术的磨练,更是想法的碰撞与激荡。林钊辉也附和:「第一次排练从下午两点到晚上七点,期间
-
音乐
班贝格交响乐团 联袂顶尖好手碰撞华丽乐章
这一系列备受瞩目的音乐会中,所有参与者均为当今古典音乐界的顶尖好手无论是拥有独特历史渊源与厚重音色的班贝格交响乐团(Bamberger Symphoniker)、被誉为「捷克的希望」的指挥家胡萨(Jakub Hrůa),还是获得国际大奖加持的钢琴家范特捷(Luk Vondrček)与小提琴新星金本索里(Bomsori Kim)。在这次访台音乐会难得推出两首独奏协奏曲组合,在一流乐团搭配下,更呈现出演奏家精湛的艺术。 班贝格交响乐团是德国唯一一个不出身于大城市、行家才知道的德国顶级乐团。乐团缘起于二战时,被捷克驱逐的一群德国音乐家。在流亡经过边境后,于巴伐利亚邦的班贝格落脚。由于这个历史背景,乐团融合了东欧捷克与德国的特殊声响,音色暗沉、浑圆,即为独特的「班贝格之声」。作曲家马勒不但曾担任班贝格乐团的指挥,乐团的驻地也是知名的「马勒指挥大赛」举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