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不少国际团队的访台演出,因取消中国的巡演也连带取消台湾行程,也让人忧虑在中国表演艺术市场日趋庞大的趋势下,台湾是否会被边缘化?这种忧虑固非杞人忧天,但以现阶段中国市场多邀请名牌大团演出,相较于台湾的多元性与创作自由度,台湾仍能创作多样的可能性,引领市场趋势。
「欧陆团队巡演,看准大陆市场,台湾是否成为边缘?」去年很多演出,因为中国巡演取消,连带取消台湾行程。这也牵涉到未来台湾在邀演节目上,受到邻近国家,尤其是中国的牵制。所谓的亚洲巡演,也成为以中国为核心的行程。此一现象,未来是否将成为台湾表演艺术市场必然面对的常态?
面对中国的崛起,这样的忧虑,是可被预期的。
无畏经济风暴 中国表演市场庞然崛起
自从○八年金融危机,全球演出市场陷入低潮期。然而中国表演艺术市场,似乎无畏金融危机的威胁,国际名牌大乐团或名家,几乎都出现在各大新兴剧场,展现了无穷的国际市场潜力,建构亚洲表演艺术市场核心的版图。
中国这几年文化硬体建设步伐快速,推波助澜了市场规模的渐趋庞大。○七年开幕的北京国家大剧院,比华盛顿特区甘迺迪中心要大两倍,被视为展现中国软实力的具体实践;由札哈.哈蒂(Zaha Hadid)设计的广州大剧院于二○一○年新开幕,备受瞩目;二○一二年四月才刚开张了天津大剧院,同时,天津也与纽约林肯中心签下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滨海新区的文化地标于家堡艺术中心,预计二○一六年完成;山东更将在二○一三年落成三个新剧院。光是二○一○至二○一三年,中国将建四十家左右的大剧院,总投资规模预计在三百廿亿元(人民币)以上,平均每年要建成十家大剧院。(注1)如此大手笔计划,气势不凡。
这些新舞台蓄势待发,对节目的需求也就相对强烈。各大剧院的成立宗旨,开宗明义表示要呈现「精品剧目」及「高端音乐会」,譬如说著名的音乐剧、大型管弦乐团或舞团等,几乎是目前开发观众群的主力。而许多剧院采取连线策略,进行连锁经营,串连成面向的产业化市场,这也就是全球的制作人或演出团队目光集中点:庞大的市场规模。
但是有房子就一定有市场、有观众吗?
纽约爱乐的乐团总裁及执行总监(executive director)扎林.梅塔(Zarin Mehta)曾表示,就安排动辄百人的乐团去中国演出来看,并非「来演出吧,就表演一套曲目!」这么简单。(注2)欧美团体要在中国巡演并不容易,尤其是要适应演出审批制度。这现象对节目行程规画安排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风险,不但是演出团队,连带非中国境内的主办单位,都必须事先就得纳入评估。
以制作音乐剧著名的澳洲「真正好集团」(The Really Useful Group),市场主力一向都是在日本、澳洲及南韩。营运总监(Manageing director)Tim McFarlan则看好中国潜在市场的能量,预估在十年后将会到达一个巅峰。
台湾需求多样 不同于中国市场
不可讳言,中国在拓展市场的同时,也同时思考及面对如何培养观众进剧场习惯、观众买票看节目,与专业剧场经营管理者,软体追上硬体这重要课题。
这样的过程台湾也曾努力走过。自从廿五年前两厅院开张,就积极从培养专业剧场工作人士、观众、推广教育多方进行,成就了今日国内专业的艺术行政人才与机制相互支援;高雄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动工前,就开始投入心力耕耘观众群开发的扎根动作。
更早期,国内艺术经纪公司的纷纷成立,目的并非为了打理政府审核程序,而是以引进国际演出/制作,或以经纪艺术家为目标。再加上近年来各城市纷纷主办各类型主题式国际艺术节,台湾的表演艺术环境与市场,是以「良性竞争」,及最重要的一点,「自由开放」的方向成长与前进。而也就是这一种多元开放的气氛,台湾表演艺术市场有著多样性的演出节目,这就是台湾最不同于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事实上,邀请一个动辄近百或上百人的团体演出,对团队、经纪公司、主办单位,甚至赞助单位而言,如果没有串联成「国际巡演」,是不合乎效益的,更何况在金融危机的此时。而各国对于其国家团队也多以「国际巡演」作为补助的评量主因。如澳洲政府的国际旅运补助政策,即须构成为「两到三城市的国际巡演」。
过去的「亚洲巡演」几乎以日本为主,台北的演出也就多与日本串连。与现在有著类似的情势。我们可以妄自菲薄地说:过去,受日本市场的牵制,台湾只能是一个「顺便」的中继站;如今,则牵制于受中国市场。但,因台湾市场的多元化,整体局面应该是除了日本合作之外,多了一个可以合作的对象,是中国。
另一方面,过去稳定的市场只发生在台北,以至于在国内要串联成一个完整的「国际巡演」并非易事。过去几年各城市的艺术节筹办已趋成熟,国内演出已可独自形成一个「台湾巡演」,互相分摊成本,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台湾的自由 赋予表演艺术最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可以观察到,目前进入中国市场的节目类型,偏向大型管弦乐团、芭蕾舞团或古典歌剧等演出。而国内观众除了这类型节目之外,更期望观赏到前卫性、实验性等不同表演形式的剧场演出,这方面的需求于中国市场则尚未成形。
建造新剧院,目的不在留下文化地标,不是提供新富阶级杀时间炫富而已。重点是,在这舞台上可以发生、被看到什么?表演艺术最珍贵的一点,就是具有批判、讨论的社会意义与责任。台湾的言论自由,恰巧赋予了表演艺术最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不需要在国家剧院或未来的台中大都会歌剧院,复制史卡拉歌剧院,也不知国内观众相当熟悉喜爱的罗伯.威尔森(Robert Wilson)、阳光剧团(Théâtre du Soleil)或罗密欧.卡士铁路奇(Romeo Castelluci),何时可能登「陆」?但台湾在国际市场上的成熟度,是超越起飞中的中国。
再就国际儿童剧场市场来说,许多国际团队都会针对特别年龄层的孩童设计节目,每场观众人数也较少,为孩子创造亲密安全的剧场环境。如此小型的制作不符合经济效益,内容也不同于中国儿童观众习惯的表演方式,还无法成功进入中国市场。但这样的演出,对台湾的儿童观众未见困扰,市场已具成熟。这类型的节目,台湾原本就未与中国串联巡演,而多与邻近的日本、香港、澳门等合作。
市场的多向发展,创造的是更多正面的可能性。综观以上,呈现出中国仍有冲刺的空间,台湾非但没有被中国边缘化,也有机会站稳引领市场趋势的脚步。
注:
- 《中国文化报》,〈中国演出市场5年跨越发展〉www.chinanews.com/cul/2012/06-13/3960494.shtml
- Sonia Kolesnikov-Jessop, http://www.nytimes.com/2010/07/10/business/glob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