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年度回顧

相關文章 69 篇
  • PAR表演藝術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編輯室碎碎念

    「2022怎麼了?」 歲末年終,因總編家齊的一個問句,編輯室按2011年以來的慣例,回顧我們共同經歷的一年,盤點該年度10件動搖了表演藝術風景的重要事件。 歷經上半年本土疫情升溫,加以烏俄戰爭引爆的全球通膨危機,COVID-19、遠方戰事的深遠影響如暗影隨形;但同時我們也迎來了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啟用、藝術未來行動專案、階段性呈現、音樂劇演出爆量等現象,讓年底的編輯室哀號四起「這檔我撞期!」「週末要連看4場演出!」「為什麼我不在外面曬太陽!」,同事們各自比對行程只能深呼吸,求在夾縫中喘口氣。 根據勞動部統計數據顯示,台灣人在2021年的年總工時為2000.4小時,在調查報告中的40個國家中位居第4,僅低於新加坡、墨西哥、哥斯大黎加等3個國家;高於鄰近的南韓(1915小時)、日本(1607小時)。那麼,在2022年因各種因素加成,各類演出在下半年百花齊放的表演藝術領域,工作者們雖不需打卡上下班,是否也面臨工作過量的問題? 想起數月前和編舞家古名伸訪談時,問她是否能給創作者什麼建議,她先是自謙所言僅是自己看世界的一種方式,但話鋒一緩,「有!我有建議!」她興奮地雙眼放光:「開創性的建議!」她給的答案在現今強調速度的加法時代很逆風:「做少一點。」(關於古老師睿智的建議詳見本刊349期專訪) 面對充滿挑戰、演出爆量,創作者與觀眾都疲於奔命的2022年,「做少一點」是一個理想的選項,但我們的藝術生態系統有足夠健全的網絡,能讓創作者們「做少一點,做好一點」嗎? 我們從年度現象觀察出發,邀請以多產知名的導演王嘉明,以及睽違3年終於推出劇場創作的李銘宸作為對照,並與製作人、經理人高翊愷進行對談,從他們的創作、生存之道,細觀與瞻望當前台灣創作生態的困境與可能,從而反思「創作是什麼?」的基本問題;也感謝3位 2022 PAR People of the Year周善祥、蕭東意、蘇威嘉在不同創作光譜上,堅持自己步調,以速度相異但皆強而有力的實踐,讓我們得到啟發與力量。 要延展創作的生命力,按現在流行的說法是,我們該思考「永續」的問題不只為了氣候、土地、環境、生態,也為了在這個領域做工的人。「重演」是作品續命的方法之一,而重

    文字|張慧慧
    第350期 / 2022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編輯室碎碎念

    日前讀到一則趣聞,為了追蹤英語使用習慣的改變,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旗下的《牛津英語辭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每個月會從網路蒐集使用頻率高的英文詞彙,再交由辭典編纂專家、編輯、行銷及公關人員組成的專業小組,從中挑選出最能反應年度氛圍的詞彙,作為總結該年的「年度代表字」(Word of the Year)。 2020年,茫茫字海中,評選小組選不出任一詞彙用來形容這禍不單行的一年,只好改選出每個月份使用頻率最高的眾多代表字,集結發表了「前所未有的一年:2020年度詞彙」報告。一年過去,疫苗的出現,讓全世界逐漸習慣與疫情和平共處,在分析英文詞彙使用變化之後,《牛津英語大辭典》選出「vax」(「疫苗」的口語說法,可作為名詞「疫苗」或動詞「接種疫苗」使用),作為總結2021年的代表字。 當世界產生變化,就連微小的生活用語都能巧妙地捕捉其中劇烈的改變,過去一年,COVID-19的影響仍未遠離,劇場的質變是否也反應在創作裡?我們又是否能選出任一齣戲,用來回應劇場的2021年呢? 本期的封面故事〈請回答,2021!〉因此邀請了包括劇評人、作曲家、藝術行政、劇場重度粉絲、廣播節目主持人、編劇、作家等10位業內外專家,從他們過去一年觀看過的演出中,挑選出一齣積極回應時代,及以非常規方式擴大各種體驗的作品,作為回應2021年的代表戲劇。 編輯室也以此準則下推舉出6組創作者:分別是在線上進行跨國創作的編舞家陳武康與影像設計師孫瑞鴻;以科技探問身體性的非典型編舞家謝杰樺;以參與式、沉浸式製作表現亮眼的明日和合製作所與進港浪製作;以田野調查對應當下社會的編劇吳明倫、致力演出創新形式不被線上影音取代的作曲家趙菁文、以說故事角度思考音樂教學的作家焦元溥,透過他們在2021年的創作思考與實踐,探問劇場未來的可能性。 本期〈劇場ㄟ冷知識〉則由獨立製作人、創作顧問余岱融帶路,讓讀者看到不同時代,馬戲團如何利用各種不可思議的道具,在舞台上幻形為真展現馬戲奇觀。〈職人的門道〉則從舞台監督孫唯真隨身攜帶工作行李箱中,細數這份工作如何衡量所有部門、所有人的需求,進而推動演出最終順利完成。 〈跨世代對談〉找來去年在「第32屆傳藝金曲獎」同台獲獎的演員郭春美與孫

    文字|江家華
    第344期 / 2022年01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20表演藝術回顧

    十大現象觀察 一場瘟疫翻天覆地 回省初心逆風昂揚 李永得接任文化部長 延續藝文紓困、激盪文化創造力 文化部預算減少25% 強化科技藝術應用創新 文策院成立滿周年 孵化IP進行式 劇場數位優化元年 創作與服務全面啟動 Podcast打開耳朵經濟 翻攪藝文新浪潮 地方複合場館持續興建 牯嶺街小劇場千日整修再打開 慢火延燒廿年 團隊倉儲與排練場問題懸而未解 走「出」劇場漫步看戲 行銷城市也回應地方 疫情翻轉世界 旅外音樂能量回流台灣 PAR People of the year 鄭宗龍 Baboo 莊東杰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10個現象,回探這一年的台灣表演藝術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依常規運行的世界,也迅速改變了人們的思維。防疫有成的台灣,在上半年的封閉警戒後,成為全球少數能回歸日常的國度。在回顧過往一年的此刻,我們也觀察到不同與往年的變化與發展

    文字|張慧慧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 李永得
    特別企畫 Feature

    10個現象,回探這一年的台灣表演藝術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依常規運行的世界,也迅速改變了人們的思維。防疫有成的台灣,在上半年的封閉警戒後,成為全球少數能回歸日常的國度。在回顧過往一年的此刻,我們也觀察到不同與往年的變化與發展

    文字|陳明緯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 雖然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預算未獲行政院核定編列,但創新計畫仍持續推展,圖為該園區FUTURE VISION LAB 全沉浸式影音空間開幕演出蔡奇宏與柯智豪
    特別企畫 Feature

    10個現象,回探這一年的台灣表演藝術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依常規運行的世界,也迅速改變了人們的思維。防疫有成的台灣,在上半年的封閉警戒後,成為全球少數能回歸日常的國度。在回顧過往一年的此刻,我們也觀察到不同與往年的變化與發展

    文字|張慧慧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 文策院補助故事工廠《我們與惡的距離》全民公投劇場版。
    特別企畫 Feature

    10個現象,回探這一年的台灣表演藝術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依常規運行的世界,也迅速改變了人們的思維。防疫有成的台灣,在上半年的封閉警戒後,成為全球少數能回歸日常的國度。在回顧過往一年的此刻,我們也觀察到不同與往年的變化與發展

    文字|張瑋珊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 多媒體聲音劇作《色度:賈曼計畫》聲響實驗室試映。
    特別企畫 Feature

    10個現象,回探這一年的台灣表演藝術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依常規運行的世界,也迅速改變了人們的思維。防疫有成的台灣,在上半年的封閉警戒後,成為全球少數能回歸日常的國度。在回顧過往一年的此刻,我們也觀察到不同與往年的變化與發展

    文字|張慧慧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10個現象,回探這一年的台灣表演藝術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依常規運行的世界,也迅速改變了人們的思維。防疫有成的台灣,在上半年的封閉警戒後,成為全球少數能回歸日常的國度。在回顧過往一年的此刻,我們也觀察到不同與往年的變化與發展

    文字|張瑋珊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 整修完成的牯嶺街小劇場外觀。
    特別企畫 Feature

    10個現象,回探這一年的台灣表演藝術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依常規運行的世界,也迅速改變了人們的思維。防疫有成的台灣,在上半年的封閉警戒後,成為全球少數能回歸日常的國度。在回顧過往一年的此刻,我們也觀察到不同與往年的變化與發展

    文字|吳岳霖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 優人山上劇場火災。
    特別企畫 Feature

    10個現象,回探這一年的台灣表演藝術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依常規運行的世界,也迅速改變了人們的思維。防疫有成的台灣,在上半年的封閉警戒後,成為全球少數能回歸日常的國度。在回顧過往一年的此刻,我們也觀察到不同與往年的變化與發展

    文字|吳岳霖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今年演出的《消逝之島》。
    特別企畫 Feature

    10個現象,回探這一年的台灣表演藝術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依常規運行的世界,也迅速改變了人們的思維。防疫有成的台灣,在上半年的封閉警戒後,成為全球少數能回歸日常的國度。在回顧過往一年的此刻,我們也觀察到不同與往年的變化與發展

    文字|吳岳霖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 國家交響樂團邀請旅外返台的三位小提琴家:胡乃元、陳銳與魏靖儀,演出韋瓦第給三把小提琴的協奏曲,圖為記者會現場。
    特別企畫 Feature

    10個現象,回探這一年的台灣表演藝術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依常規運行的世界,也迅速改變了人們的思維。防疫有成的台灣,在上半年的封閉警戒後,成為全球少數能回歸日常的國度。在回顧過往一年的此刻,我們也觀察到不同與往年的變化與發展

    文字|張瑋珊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19表演藝術回顧

    十大現象觀察 林懷民退休,雲門舞集的下一步 文化部推動兩廳院領頭,劇場共融熱烈展開! 「前瞻計畫」給金援,共創團隊美好未來? 各地場館、藝術節,跨地域連線搶搶滾? 青壯年劇場人殞逝,藝術勞動權益受關注 台灣近代史頻入戲,歷史省思帶來什麼? 真實人生編織入戲,素人讓劇場更有料? 食物連結土地記憶,藉「吃」探尋人生況味? 跨學科激盪觸發,藝術家企圖翻轉思考 音樂藝術節蓬勃發展,走向專業與多元 PAR People of the year 林經堯 周書毅 洪千涵與洪唯堯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 林懷民與鄭宗龍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1:林懷民退休,雲門舞集的下一步?

    巨人典範轉移 「打開」挑戰新時代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將於二○一九年底正式交棒給新任藝術總監鄭宗龍,也意謂著雲門這張「台灣名片」將面對下一個嶄新的時代。當巨人走下舞台,昔日的典範,是來者必須面對的高牆,而時代的光速轉變,更是團隊未來必須直面的挑戰。調整人員編制後的雲門舞集與雲門劇場,「打開」已成為其重要的功課,大規模與靈活的合作,是在當前混亂的藝術圈創造雙贏賽局的有用方法,新世代的雲門已在路上。

    文字|張慧慧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 國家兩廳院與瑞典重唱團體Ringmasters和拉縴人男聲合唱團合作,舉辦國內首次「輕鬆自在場」示範演出。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2:文化部推動兩廳院領頭,劇場共融熱烈展開

    改變軟硬體思維 打破身與心的高牆

    讓文化參與成為國民共享的權利,是文化平權的目標,隨著「文化基本法」的正式公布,文化部也展開積極推廣,鼓勵全國場館與表演團體,在軟、硬體部分灌注「共融」思維,讓不同族群、年齡、地域、性別和身心障礙的民眾都能共享文化藝術。從「劇場共融」和「共融藝術」兩面向觀察,從相關科技的運用、節目設計的思維、創作參與者的多元,都可見到鮮明的成果。

    文字|游富凱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 台江文化中心「劇場棟」。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3:「前瞻計畫」給金援,共創團隊美好未來?

    文化中心升級全面啟動 及時雨解地方場館旱象

    台灣的表演場館今年加入了兩個生力軍台南市的台江文化中心與新北市的樹林藝文中心,預料都將成為在地文化力量揮灑的基地。在歡喜新館落成同時,因「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而展開的各地文化場館升級,是否也將改變展演生態,展現出新穎面貌?但在短短兩年間,從檢視、評估、執行到完工結案等,似乎在時間上略顯不足,雖是有資金的挹注讓年久失修的地方場館重生的美意,但若未能在有整體考量的狀況下,想讓表演團隊不被各館硬體限制、自在揮灑創意的初衷,這場及時雨是否能發揮最大的功效,還尚待觀察。

    文字|李秋玫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 國家兩廳院2019藝術出走製作《十二碗菜歌》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4:各地場館、藝術節,跨地域連線搶搶滾?

    縱橫串連「打群架」 成敗關鍵皆在「人」

    這兩年來,不僅可看到地方文化局串聯所舉辦、數量爆棚的藝術節,也可看到場館之間日益緊密的合作網絡,現今台灣表演藝術的運作機制,團體戰不僅是現在進行式,也是未來的趨勢。場館之間的合作,不僅在節目的共製,也在空間的分享運用;而縣市文化局的連線合作,更是造就地方藝術節的蓬勃關鍵。但在藝文資源串聯的過程裡,「人」是其中最大的關鍵,需有願意投注心力的承辦者與主事者,成果才能延續

    文字|吳孟軒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 藝術工作者的工作屬性特殊,不容易受到現有的勞動法規規範。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5:青壯年劇場人殞逝,藝術勞動權益受關注

    性質特殊難穩定 期待落實工作權保障

    今年有多位正值青壯年、屬於中堅世代的劇場工作者驟然離世,令人悲悼慨嘆之外,也引發藝術工作者的勞動權益討論,因為工作性質特殊,又多是接案性質,低薪、高工時、沒保障幾成常態,也造成人才容易流失、經驗累積傳承不易,久之絕對影響台灣藝術界的整體發展。在今年五月《文化基本法》通過後,其中一點「文化與藝術工作者之生存權及工作權,應予以保障」,終於為藝文工作者的勞權,邁出一步。

    文字|李欣恬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 2019臺灣戲曲藝術節旗艦製作《當迷霧漸散》。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6:台灣近代史頻入戲,歷史省思帶來什麼?

    劇場見證、思辨過往 化創作為當下行動

    從去年底至今,可以發現許多以台灣近代史為主題的製作,一方面是與場館、相關機構的補助推動有關,一方面也可看到創作者面對貼近自身不遠的過往,探究省思的企圖心,豐厚了台灣近代/當代史被看見的可能。而創作者也透過不同的表演形式再譯歷史,甚至重梳翻案,或透過各地巡演,讓歷史的思辨隨著演出,觸及更多群眾。

    文字|黃馨儀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1234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戲劇(曲)

    紙風車《哪吒鬧龍宮》 1月13、14日兩廳院藝文廣場免費觀賞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藝術的產地,8位在地居民街訪(下)

  • ARTalks

    親臨曾文溪的一千種影像

  • 特別企畫 Feature

    回家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