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尔王》中,导演席瓦迪耶利用剧场元素,简洁且迅速地表现出戏剧情境转换,和人物命运的多舛。(AFP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全球零时差 : 莎士比亚生日快乐 ! /全球观察 法国

实验剧场美学「寓言」 对当代社会提问

莎剧充满譬喻性的诗意空间,及对人性的深刻描绘,提供法国剧场相对于莫里哀喜剧的不同面向。然而导演风格迥异,作品呈现各异其趣。利用「空的空间」、灯光、剧场元素等,彰显莎剧中的戏剧性与诗意。亲民的表现手法,打破舞台和观众的界线。当导演在创作中取得主导地位,莎剧俨然成为一种实验剧场美学的「寓言」: 每一种舞台诠释都要突破成规,显露出剧场对社会的各种提问。

莎剧充满譬喻性的诗意空间,及对人性的深刻描绘,提供法国剧场相对于莫里哀喜剧的不同面向。然而导演风格迥异,作品呈现各异其趣。利用「空的空间」、灯光、剧场元素等,彰显莎剧中的戏剧性与诗意。亲民的表现手法,打破舞台和观众的界线。当导演在创作中取得主导地位,莎剧俨然成为一种实验剧场美学的「寓言」: 每一种舞台诠释都要突破成规,显露出剧场对社会的各种提问。

十八世纪以来,莎士比亚对人性丰富、深刻的描绘,提供法国剧场相对于莫里哀喜剧之外的另一种面相。每一年,法国大小舞台上充斥不同版本的莎剧改编,但因导演风格迥异,每个作品的美学成就往往参差不齐。法国近代戏剧史上重要的历史剧重新演绎:一九七○年《理查二世》奠定巴提斯.薛侯(Patrice Chéreau)在戏剧界的地位;脱离文学性念词、寻找表演性的莎剧诠释,重新让观众认识到莎翁笔下的情感张力,和纠结人心的情境(注1)。一九八○年代,阳光剧团用歌舞伎风格改编《理查二世》(1981)与《亨利四世》(1984),简洁且有禅意的舞台布置、融合东西方元素的服装、剧场空间中大幅度的舞台动作和铿锵有力的念词,不但谱出气势万千的史诗性,也为剧场跨文化形式立下典范(注2)。

运用空间与剧场元素   延伸对莎翁世界的想像

自九○年代起,法国导演试图用「空的空间」彰显莎剧中的戏剧性与诗意,导演避免造作的表现,单纯使用灯光、舞台运动、演员表演,让观众融入剧情,延伸对莎翁世界的想像。以导演莎剧闻名的乔治.拉丰东(Georges Lavaudant)两度改编《哈姆雷特》,在没有布景、道具的空旷舞台上,用明暗反差,表现出丹麦王国政治变局下的阴郁气氛,也突显出剧中梦境、戏剧、现实之间的暧昧性(注3)。

斯基荷黑提(Christian Schiaretti)导演的《科利奥兰纳斯》(2006)(注4)可谓近十年最成功的莎剧改编。三个半小时的演出,节奏分明、毫无冷场。空荡荡的舞台空间中,三十名演员搬演罗马共和国中夺权篡位的政治风暴。精采的场面调度,不但清楚刻画复杂的权位关系,同时也表现气势非凡的战争场面。导演大量使用对角光线,延伸舞台视觉的空间感,在演员走位上强调群体/个体的差异,突显出英雄/人民、元老院/平民代表、贵族/市民之间的对立性。当罗马军与外族战士两方厮杀时,舞台上旗海飘扬和层次分明的打斗场面,不仅营造战场上的肃杀气氛,同时表现出壮观的舞台效果。随著野心勃勃的悲剧英雄凯旋返乡,到斗争迫害他流放出走,舞台上一片血腥的红光转为晦暗的蓝光,画面转换暗示著罗马民主的危机,和代议式政治背后的阴谋。此剧不仅获得戏评公会年度最佳制作,更获得莫里哀三项大奖:最佳制作、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

导演席瓦迪耶(Jean-François Sivadier)的《李尔王》(2007)(注5),利用剧场元素,简洁且迅速地表现出戏剧情境转换,和人物命运的多舛 : 大型木板拼成、可升降的露天舞台,在李尔被女儿背叛时分裂开来,之后,木板载著意志消沉的国王,游荡在空旷的舞台上;木板漂移的运动让观众体会李尔内心的悲怆和失落。随著剧情铺展,悬挂于台后的红色布幕慢慢地滑落至舞台表面,像是一片血海缓缓染红了四分五裂的王国,注入主人翁悲惨的命运中。

此剧自亚维侬艺术节首演后,深获法国评论界与观众一致赞扬,除了丰富的舞台意象外,声音处理和演员表现皆令人为之惊艳:隆隆鼓声营造出壮烈且悲戚的氛围;尼古拉.布修(Nicolas Bouchaud)细腻而精确的诠释,一扫学院派滥情的表演,让观众一步步融入剧中,与角色一起感同身受。

打破舞台和观众界线   亲民手法广受欢迎

近年来,许多剧场新秀因莎剧改编而一举成名,著重于舞台视觉的导演手法,让莎剧改编正式脱离文学的范畴,表现出当代剧场多元的可能性。《至少我应该要留下一具美丽全尸 》Au moins j’aurais laissé un beau cadavre(2011)(注6)中,凡森.马凯尼(Vincent Macaigne)颠覆了《哈姆雷特》的严肃印象,使用充满「剧场性」(théâtralité)的舞台语言,挑战观众的看戏经验。进场时,演员暴露出挑衅观众的意图,说书人拉著观众上台狂欢,带领台上台下互呼口号活络气氛,开启了一场以交接新旧政权为名的派对。演出中,表演者在观众席间游走,以激烈的口吻质疑群众,批评他们事不关己的看戏心态。深具暴力性的舞台美学、直接与观众的交流、血腥的画面和震撼的音效,再再刺激观者的感官。演出前段,舞台上泥浆、血液四溅,金粉、纸花纷飞,玷污演员肉体,刺激观众视觉。演出中段,台上突然冒出一座充气城堡,添增惊奇感,也突显壮观效果。演出结尾时,抽象的方式手法勾勒出主角监禁于矛盾灵魂深处的困境。马凯尼充满力道的莎剧演绎,强调剧场的「临场感」,彻底粉碎了舞台和观众的界线 。

大卫.包贝(David Bobée)的《哈姆雷特》(2010)(注7),则强调王子复仇的阴暗面 :黑色磁砖组成封闭空间、停尸间的陈设、鬼魂投影的现形与消逝、水渗进舞台的过程。这些画面丰富了死亡意象,暗示主角一步步自我拆解、毁灭。包贝的导演手法一向偏重于画面美感编排,最终决斗场景发生在水面上,演员动作溅起的水花像极了王家卫的《一代宗师》雨中比武的片段。二○一二年他改编《罗密欧与茱丽叶》(注8),融合了马戏、杂技、街舞等元素,呈现出郊区青年的冲动与活力;亲近于大众的改编手法,不但说明法国社会种族的矛盾,也让青少年重新认识到莎剧的当代性。

长达十三个小时的《亨利六世——二部曲》(2012)是近期最受法国观众青睐的莎剧改编。导演多玛.玖利(Thomas Jolly)以街头剧团的亲民表演、一人呈现多角的方式,搬演玫瑰战争时代下的权位斗争。说书人在过场时的插科打诨,缓和历史剧的枯燥沉闷,让观众与舞台建立起游戏性的关系。

如同莫虚金(A. Mnouchkine)而言,每当重新工作莎剧,就像回到剧场学校;每一位创作者都得虚心地向大师请益,深入充满譬喻性的诗意空间,探讨人性各种矛盾。当导演在创作中取得主导地位,莎剧俨然成为一种实验剧场美学的「寓言」: 每一种舞台诠释都要突破成规,显露出剧场对社会的各种提问。

 

注:

1.谢侯导演的《理查二世》演出片段 www.lepoint.fr/videos-culture/video-richard-ii-interprete-par-chereau-08-10-2013-1740409_739.php

2. 阳光剧团1982亚维侬戏剧节演出《理查二世》与《第十二夜》时的访谈与片段www.ina.fr/video/CAA8201172001

3. 拉丰东1994年于法兰西戏剧院导演的《哈姆雷特》www.ina.fr/video/CAC94025413;2006年于奥狄翁剧院首演的《哈姆雷特/梦》演出片段www.dailymotion.com/video/xdjeb3_hamlet_creation

4. 此剧2009年由位于维勒班(Villeurbanne)的国家人民剧院出版DVD,详参网站www.tnp-villeurbanne.com

5.席瓦迪耶导演《李尔王》2007年在南特尔剧院的演出片段 www.dailymotion.com/video/x4ey6a_le-roi-lear-extrait_creation

6. 2011年《至少我应该要留下一具美丽全尸 》亚维侬艺术节记者会演出片段 www.theatre-video.net/video/Au-moins-j-aurai-laisse-un-beau-cadavre-Avignon-2011-extraits-video

7. 2010年《哈姆雷特》演出片段vimeo.com/25396351

8. 《罗密欧与茱丽叶》演出片段vimeo.com/49128558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五档莎剧制作不可不看

莫虚金挑战《马克白》  十八小时《亨利六世》受瞩目

今年不可不看的法国莎剧改编,首推阳光剧团的《马克白》。面对法国极右派势力攀升的现象,莫虚金重拾多年前搁置的改编计划,谱出隐射当代权力斗争、欲望纠葛的寓言。剧场大师在晚年仍虚心回到莎士比亚学校重新学习,亲自翻译文本,与演员集体寻找合适的舞台语汇。

多玛.玖利在二○一四亚维侬艺术节首演的《亨利六世》全本。年轻才子如何用民众剧场多元的表现性征服长达十八小时的剧作?他是否可用剧场的游戏性带领观众一窥宗教战争下历史全貌?这是一场法国剧场新星备受瞩目的挑战。

国家民众剧院的《李尔王》,是斯基荷黑提继《科利奥兰纳斯》后再一次的莎剧改编,并与法国知名剧场演员赛荷吉.梅赫林(Serge Merlin)一起合作,重新演绎一位跋扈又盲目君王的殒落过程。简洁的舞台设计、群戏的场面调度、剧场名角的精采演绎,万万不可错过!

大卫.包贝与莫斯科剧团Studio 7重新制作的《哈姆雷特》。华丽的画面、张力十足的舞台动作、节奏明快的场景变换,同时突显出舞台美学的炫目,和年轻专业演员的活力。

比利时导演盖.卡锡耶与阿姆斯特丹Toneelgroep 剧团的合作 ―《哈姆雷特 v.s.哈姆雷特》。著重于丹麦王子与奥菲莉亚的爱情,重新解构莎士比亚笔下剧中剧的情境。用繁复的舞台影像拼凑出悲剧人物分裂的多重性格。(王世伟)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