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跨界创作的教母阿利耶与世长辞
巴黎「玻璃动物园」(La Mnagerie de Verre)创办人与总监阿利耶(Marie-Thrse Allier)于3月26日以91高龄辞世。近40年来,她以独到观点鼓励并陪伴年轻创作者,开创出法国当代表演艺术界的崭新风景。
巴黎「玻璃动物园」(La Mnagerie de Verre)创办人与总监阿利耶(Marie-Thrse Allier)于3月26日以91高龄辞世。近40年来,她以独到观点鼓励并陪伴年轻创作者,开创出法国当代表演艺术界的崭新风景。
压迫人心的暗黑氛围、扫射全场的冷冽光束、震撼磅礡的听觉效果、谜样象征的陈列与重组、暴力姿态的重复与演练,义大利导演罗密欧.卡士铁路奇(Romeo Castellucci)在《兄弟》(Bros)中,体现何谓钢铁纪律下的「平庸之恶」,带领观众省思存于现世的原罪与救赎。
从1月中起,法国以不同形式庆祝莫里哀诞辰400周年。无论演出、展览、座谈或出版,一系列艺文活动尝试揭开法国戏剧文豪的神秘面纱。
虽然政府从疫情之初就以纾困金让大部分演艺工作者度过危机,但剧作家、导演、编舞家、作曲家等却不在此列,接案为主、收入包含驻馆创作、版权费、出版或票房抽成的他们,在演出纷纷取消下生计困难,法国政府最近终于决定发放7百万欧元纾困金援助创作者。
入秋之际,新冠病毒开始迅速蔓延,让法国再度陷入危机,并重创文化产业。十月开始,失控的疫情不但让剧院面临严峻的经营考验,也带走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资深导演范桑(Jean-Pierre Vincent)(注1)不幸于十一月初离世,使戏剧圈丧失了一位致力培育新秀和挖掘经典文本精髓的创作者。第二波疫情让法国表演艺术界垄罩在一蹶不振的低迷氛围之中,丧失了越挫越勇的斗志与毅力
法国全新表演季在疫情肆虐下展开,每个剧院都战战竞竞。许多剧组只要有一人疑似感染,就马上中止演出(注1)。观众看戏也全程戴口罩,避免咳嗽,以免成为众矢之的。尽管诸多限制,但观众依旧热情不减,让多部制作一票难求。德国导演欧斯特麦耶(Thomas Ostermeier)与法国作家路易(douard Louis)合作的《谁杀了我父亲》Qui a tu mon pre便是本季开幕叫好叫座的演出之一。
随著九月返工与复学潮,法国各表演场所也准备在闭馆长达半年后,重新迎接久违的观众。但公卫禁令及九月初激增的确诊人数却埋下变数。剧院不确定观众会否冒风险预购一整年节目?能否忍受戴口罩欣赏演出?怎么配合各国出入境细则安排国外艺术家来法演出?如何在「三缺一」座位限制(注1)下维持票房与成本的平衡?随时可能爆发的第二波疫情会否让表演艺术界再陷深渊?
在疫情封锁国界的状况下,法国导演戴米恩.夏多内是少数来到台湾、并能与台湾演员一同排练创作的艺术家。他因国家两厅院与法国凤凰剧院合作的「开动计划」来台,并选择英国文本发展为《人性交易所》,期待透过剧本丰富的政治意涵,带领观众省思眼前的社会与人性价值。而主创团队的跨国性质更是创作的关键,他希望能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带领观众摆脱窥探异国风景的猎奇角度,实质见证文化相互激荡迸发的火花。
饱受艺文界批评的马克宏政府于七月六日改组,任命曾数度入阁的芭切洛为文化部长。出身媒体界的她上任后勤跑基层,试图以行动了解文化产业受到的影响。尽管如此各大剧院对如何规划未来的节目方向仍一筹莫展。暑假期间许多剧院决定举办特殊性艺文活动,一来弥补长达四个月的演出空窗期,让观众重拾看戏乐趣;二来也测试水温,因应公卫政策改变剧院营运模式。
现任国立珂岭剧院总监的全才剧场创作者穆阿瓦德,特地在暑假推出其经典旧作《海滨》,曾四度执导本剧的他,这回找来十四位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演员,想要透过这群表演者初生之犊的活力,带领大家走出灾难后的哀恸,重新体验人生百态与生命价值;但仓促的排练、血脉贲张的表演、一成不变的场面调度让整体演出成果显得差强人意。
法国国宝级演员米榭.皮柯里(Michel Piccoli)五月十二日辞世,享年九十四岁。大部分的台湾观众可能都是透过欧陆电影认识这位传奇男星,却不知道他视剧场表演为毕生职志,曾与许多知名导演合作,演绎过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角色。在耄耋之年,他仍登台演出,试图以千锤百炼的生命历练,激荡出稍纵即逝的艺术火花。
面对前途未卜的后疫情时代,法国艺术家不会坐以待毙,反而更积极寻找出路、甚至是瘟疫带给当代社会的警示。或是以剧场创意加入示威,为医护也为表演艺术界发声,或是借此机会反省剧场演出供需失调的现况,重新考量制作与策展模式,也有艺术家选择透过在地深耕和走入民间的方式展开创作,更接地气无论是创作者或文化机构,法国艺文界企图透过文化软实力,带领民众走过伤痛与无奈,在不确定的氛围之中点燃希望火花,化危机为转机。
在政府下达禁足令后,解封遥遥无期让文化机构承受重大经营压力,被迫失业的艺文工作者也陷入生活困境。四月起艺文界人士纷纷公开陈情,批评政府文化纾困方案过于空泛笼统,不满法国总理四月中针对各行业的解封措施说明中独漏文化产业,忽略了被迫失业艺文工作者的生存权益。他们并在四月底连署一封公开信刊登于《世界报》,向马克宏总统提出抗议与呼吁。
继爱丁堡艺穗节四月初宣布取消之后,欧陆夏日艺文盛会也面临胎死腹中的命运。「演员春天」(Le printemps des Comdiens)率先撤退,欧美各大文化活动也陆续跟进,只有少数艺术节仍在硬撑,要求政府尽快决议是否能合法举办大型集会。在疫情肆虐下,夏日艺术节不再是揭晓下一季表演艺术趋势的领头羊,反而沦为文化产业的第一波受害者。这场瘟疫迫使每一位艺术节总监重新衡量公共安全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成为他们就任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在史诗巨作《明天会更好(1)路易末日》之后,法国剧作家╱导演波默拉陷入低潮,透过回溯剧场创作初衷,组织了一个全新的表演团队,带领他们深入「童年」,历经六个月的工作坊,于去年底推出新作《童话与传说》,以全女性演员扮演剧中的青少年与仿生机器人,透过寓言叙事,带领观众深入虚拟却又真实的未来家庭生活,突显人际关系的冲突与矛盾。
法国政府于三月八日宣布禁止千人以上集会,歌剧院、夏佑国家剧院、巴黎爱乐厅、夏帖列剧院等被迫限制观众人数或取消演出。隔天文化部长李斯特宣布确诊,引起哗然。继禁令升格至百人聚会后,政府乾脆于隔日宣布关闭餐厅、咖啡、电影院、博物馆、剧院等,迫使中断所有艺文活动。然在病毒肆虐前,某些剧院已出现营运危机,突显出艺文产业受政府与市场牵制的双重压力。
法国导演克劳德.雷吉于二○一九年十二月廿六日凌晨辞世。高龄九十六岁的雷吉横跨法国公、私立剧院超过半个世纪,累积了八十多部作品。他不但挖掘许多蕴含著丰富文学价值的当代文本,也带领无数知名演员超越自我、挑战充满诗意和感官性的剧场表演(注1)。
去年耶诞节前夕,巴黎歌剧院(Opra de Paris)的芭蕾伶娜与演奏家走出剧院,在户外演出经典剧目。这可不是庆贺佳节的义演活动,而是针对马克宏政府「改革劳退制度」的严重抗议。这项政策不仅牵动法国运输业、教育界和医疗体系,造成瘫痪社会的大罢工,也影响了长期受到政府资助的文化事业。
十年前获得国际易卜生戏剧奖的莫虚金(Ariane Mnouchkine)今年再度荣获「京都赏」的肯定。高龄八十岁的她于十一月十一日前往日本领奖并发表演说,回顾她在剧场创作中重拾认同的重要、探索生命的意义、以及捍卫公民价值的决心。阳光剧团预计二○二一年推出的新作也将从日本出发,以譬喻的手法探讨当代世界的矛盾,体现普世的人性价值。
年方卅二岁的法国导演朱利安.戈瑟兰,廿六岁时就以改编法国争议小说家韦勒贝克的《无爱繁殖》赢得剧坛与观众的肯定,廿九岁更以长达十二小时、改编自智利小说家波拉尼奥巨作的《2666》,建立了国际表演艺术界的地位。热爱文学的他,在自己成立剧团时就决定只呈现当代作品,「我心目中的剧场是当代的直接隐喻。」戈瑟兰如是说,而选择以导演作为职志,他只是想用剧场化的手段突显文学的魅力,带领观众深入文字的神秘世界。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