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伟
-
巴黎
财匮力绌下的新人上阵 朱利安.戈瑟兰接掌奥德翁剧院
今年6月,法国文化部宣布由新锐导演朱利安.戈瑟兰(Julien Gosselin)承接布隆胥韦(Stphane Braunschweig),担任国立奥德翁剧院(OdonThtre de l'Europe)总监。这个导演世代交替的现象揭露法国民众剧场当前的经营困境,也突显舞台美学的变化。欧洲剧场重镇将不再只是搬演经典文本,反而迎向兼具文学性和感官性的崭新时代。 财殚力竭的剧院 去年12月,布隆胥韦投下震撼弹,宣布离开掌管8年的奥德翁剧院。投入经营公立剧院30年来(注1),布隆胥韦从未陷入艺术坚持和经费短缺的两难困境。面对疫情后的通货膨胀、工会要求调涨薪资,剧院每年亏损近200万欧元,但文化部的额外补助,加上83%的售票率让剧院勉强营运2年。然而,当他在编列2024年的预算时,他发现已经没有任何余额足以挹注艺术创作(注2),因而决定不再续任。布隆胥韦的决议突显法国公立剧院结构性的问题:文化部一再要求剧院降低营运及制作成本、提高票价,但这却背离民众剧场追求艺术性及亲民性的原则。
-
舞蹈 感官的落差、感知的矛盾
吉赛儿.韦安《群浪》 以肉身极限颂扬集体生命的平民仪式
幽暗中,连绵起伏的电子节拍扬起内心躁动的欲望,却只见慢速缓行,狂欢洒脱的年少肉身。《群浪》(Crowd)透过视听冲突,营造出如电影般的迷离氛围,让人凝视青春的自由与挥霍。以当代偶戏著称的法国导演吉赛儿.韦安(Gisle Vienne)这次舍弃物件、回归身体,带领观众探究外在和内心的矛盾。自2017年首演以来,《群浪》横跨欧、亚、美三洲,深获好评。这出独特的舞作脱离强调表现技巧、显著形式的编舞语汇,反而从内在探寻动作发展的无限可能。 擅长以人偶同台、建构舞台叙事的韦安,超越戏剧、舞蹈、装置等形式边界,营造出独树一格的创作语汇,成为欧陆剧坛举足轻重的跨领域导演。她透过隐晦、幽微的舞台意象,呈现个人与社群之间的冲突,邀请观众深入人性矛盾。舞台上震撼人心的声光效果,也开展出超越现实的想像空间。无论是描绘渴望被爱的《池塘》(Ltang,2020)、逃离家庭暴力而闯入科幻宇宙的《Extra Life》(2023),韦安以青年男女作为主角,探讨孤单灵魂的脆弱、易感、潜在冲动,以及他们如何在纠结复杂的人际网络中寻求存在的价值,一如《群浪》中追求极致感官、宣泄欲望的男女群像。 激发感官的平民仪式 《群浪》最初的灵感并非锐舞派对,而是当代庆典。韦安花了2年投入《春之祭》的研究,从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的芭蕾经典到毕娜.鲍许(Pina Bausch)的现代诠释,她想要重塑一场以肉身极限颂扬集体生命的平民仪式,寻找激情迸发的表演形式。调研过程中,韦安想起年少时流连柏林夜店的感官体验。1990年代的柏林兴起标新立异的非主流文化:同志族群、迷幻药物、电音派对占据废弃空间,构成一种另类乌托邦。这种放纵不羁的派对风潮确实体现了一种毁灭与重生并存的仪式性,同时也反映出世纪末之前交融恐惧及狂喜的时代氛围。 为了营造柏林夜店既狂欢又堕落的气氛,音乐成为整部创作的重要关键。由英国实验音乐大师Peter Rehberg担任音乐设计的《群浪》著重电音发展的历史脉络,从美国的「底特律电音」(Detroit techno)(注1)到德国实验音乐先驱Manuel Gttsching(注2
-
戏剧 占领经典 再创现实
《安蒂冈妮在亚马逊》 反抗剥削全球的资本主义
15年来,瑞士导演米洛.劳(Milo Rau)透过交融再现与纪实的手法,让演出不再只是描绘现世的舞台意象,而成为介入真实的政治手段。这种化譬喻为行动的创作突破艺术的既定框架,让人重新省思历史脉络、社会议题、文化认同、个人观感之间的纠结。从根特剧院到维也纳艺术节,米洛.劳企图唤醒多元族群的沉默之声,引爆挑战主流价值的争议话题,拓展具有全球视野的讨论空间。《安蒂冈妮在亚马逊》(Antigone in Amazone)结合希腊悲剧与巴西抗争者的运动,是实践「感性政治剧场」的最好范例。
-
艺号人物 People 法国编舞家
玛蒂德.莫尼叶 创伤的记忆、身体的现场(上)
曾领导法国2间国家舞蹈中心的玛蒂德.莫尼叶(Mathilde Monnier),不仅作育英才长达25年,也从事多元编舞创作.她并非舞蹈科班出身,20多岁才开始习舞,深受90年代「法国新舞蹈」风格的影响。跳脱学院派观点的她热爱实验创作,经常与不同领域的文化人合作,举凡当代音乐家、流行歌手、电影导演、时尚策展人、作家等。她也曾与法国哲学家南希(Jean-Luc Nancy)合著《叠韵:让边界消失》,透过跨界对谈,将舞蹈从观看的艺术形式转化为思辨的媒介(注1)。 透过跨领域交流,莫尼叶力图探索编舞创作的多样性。在40多年的艺术生涯之中,她已累积了超过50部作品,挖掘出当代身体的诸多面向,无论是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牵连、相异文化体态的交流、自闭症患者的重复姿态或当代人焦躁的心理运动。这位法国当前仍具重要影响力的编舞家持续透过崭新的表现形式,打破当代舞蹈的既定框架,营造意想不到的观舞体验。莫尼叶的创作蕴含著女性的关怀与情感,以及阴性书写细腻、幽微的色彩。《黑暗之光》(Black Lights)是她首次探讨女性承受日常暴力的作品。透过本次专访,她将分享如何同时运用舞蹈与独白,揭露沉默伤疤下从未平息的疑惑与愤怒,呈现挣脱权力束缚、噤声的反抗力量,让我们在混沌晦暗的时代之中瞥见希望的光芒。
-
艺号人物 People 法国编舞家
玛蒂德.莫尼叶 创伤的记忆、身体的现场(下)
《黑暗之光》打破一般人对舞蹈作品的印象,演出形式融合文本诠释与肢体表演,需要全方位的表演者。「这出制作不把声音、嘶吼、口语表达作为辅助动作的元素,反而保留完整的戏剧文本,又具有当代编舞的特质,算是某种跨领域创作。」舞台上8名表演者介于24至54岁,其中包括长期跟佛塞(William Forsythe)及罗提吉斯(Tiago Rodrigues)合作的舞者和演员。尽管她们的年龄、身体形态、养成背景皆有所差异,但她们同时运用肢体与口语,表达内心的迟疑、创痛和愤恨,构成一幅女性集体的众生相。莫尼叶强调:「我依照直觉去挑选表演者,试图融合不同性格、年纪、国籍、专业的女性,突显一种普世的平衡。」 尽管表演者各有所长,莫尼叶跟每个人工作的方式并没有差别:「展开集体研究之前,我会先尝试亲密的探索。我先分别跟1、2名表演者从文本发展素材,之后大家再一起共享,学习同样的动作。排练期间,某些表演者诠释文本时,不禁会流露出个人愤愤不平的情感,千万不能压抑这种力量,但要转化、克服它。虽然当代社会尽量避免愤恨的情绪,但它其实是一股强大的正能量。」
-
巴黎
面对极右势力崛起,左派艺文人士自乱阵脚?
6月初欧洲议会选举结果震撼法国。极右政党国民联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大胜执政党,成为全国最大党,迫使总统马克宏宣布解散国会。尽管4周后国会改选,执政党和左派联盟新人民阵线(Front populaire)成功联手阻挡极右势力,法国政坛仍面临三党不过半的宪政僵局,让社会陷入前所未有的焦虑风暴。 文化界的隐忧 极右势力攀升让法国文化界笼罩在不安的氛围之中。大部分艺文人士都担心极右党执政,将大幅削减文化预算,且会取消「演艺人员接案工作的补助」(Intermittence du spectacle)。这种政治干预艺术的现象,已在极右派掌权的城市中出现:文化局放弃长期经营,变得短视近利,只举办毫无创新的民俗节庆或娱乐活动。甚至有某些市长在文化机构中安插亲友,以意识形态审查演出内容。6月中起,法国各大城市陆续爆发艺文人士抗议极右派的示威浪潮,甚至延烧到亚维侬艺术节。 「没有文化民主,就没有民主文化」 尽管才刚开幕就遭遇艺术家挑战言论自由的风波(注1),亚维侬艺术节总监罗提吉斯(Tiago Rodrigues)声明绝不屈从极右派政权,若不幸其执政,他会不惜一切代价,让艺术节营运远离政治干预。在市政府支持下,官方与非官方艺术节(Avignon OFF)携手合作,邀请艺文团体、地方社团、演艺工会与2000名民众,在教皇宫共度「亚维侬之夜」。7月5日凌晨1点,编舞家夏玛兹(Boris Charmatz)率领50位专业舞者与一般民众齐舞,重新演绎邓肯(Isadora Duncan)讴歌苏联十月革命的经典舞作。随后,他更强调,移民并非是欧洲社经危机的代罪羔羊,反而是多元文化的发展根基。整晚,偌大的教皇宫舞台上,演员、歌手、导演、政治人物、场馆或机构代表、社会志工纷纷慷慨陈词,透过演奏、朗诵、舞动、宣言道颂法国近百年来抵抗法西斯主义的努力。整场晚会持续到早上6点,希望用文化能量推动星火燎原的效力。
-
巴黎
共体时艰或舍本逐末? 法国表演艺术界面临撙节窘境
2月底,法国政府投下震撼弹,宣布年度总预算必须缩减共100亿欧元,以弥补经济负成长带来的亏损。尽管文化部只占删节总额的2.4%(注1),却造成表演艺术界前所未有的压力。 中央的撙节勒令 对刚走马上任的文化部长哈希妲.达狄(Rachida Dati)来说,这波大幅度的撙节政策无疑是重大挫败。原本大家期望她透过良好的政商关系,为文化产业争取更多资金,但没想到却得面对开源节流的难题。削减预算案似乎只是总统、行政首长与经济部长的决议,这突显了政府权力的集中化,部会首长根本没有协商空间。更令人担心的是,这次修正预算似乎只是首波海啸,6月内阁还得面临另一次财政整顿。 此波冲击下,受创最深的莫过于2个承先启后的文化产业古迹维护和创作补助(注2)。达狄声明,她会动用文化部的预备金补偿三分之二的亏空,并运用转移法令,挪用其他计划的补助费用。她也表示不会删减地方场馆补助,以维护她推动的乡村文化平权政策。然而,由国家直接资助、监督的艺术机构却面临空前的财务危机。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形式凌驾人性、舞蹈切割剧场
接任乌帕塔舞蹈剧场(Tanztheater Wuppertal)总监近周年,法国编舞家波赫士.夏玛兹(Boris Charmatz)终于交出首份成绩单《自由大教堂》(Liberté Cathédrale)(编按)。在概念编舞的影响下,这个风靡全球长达半世纪的舞团是否仍延续碧娜.鲍许(Pina Bausch)细腻隽永、深入浅出、以人为本的舞蹈剧场脉络?新任总监是否能透过抽象、解构、有机、实验的创作美学,开展出经典舞团的当代风貌? 为了继往开来,只能改弦易辙 很少有人会把教堂与自由联想在一起。教堂,作为宗教集会的场所,意味著庄严的氛围、神圣的信仰、充满规范和约束的仪式,甚至是西方文明发展的基石。相对于夏玛兹过去舞作著称的狂纵不羁、标新立异、不拘一格,这些严肃的象征完全背道而驰。对编舞家来说,结合这两种迥异的概念,正反映出乌帕塔舞蹈剧场新旧交替的当下处境:「过去教堂曾把舞蹈谴责为罪恶,如今自由的风气却映照出这种局限。这个舞团承载著无数杰作的历史重量,今日它该何去何从?我认为要重获自由,唯有另辟蹊径,让革新反过来滋养曾经拥有的一切。」(注1)夏玛兹认为,若要突显鲍许历久弥新的价值,必须超越以她为名的经典框架,尝试别出心裁的创作方式。 对夏玛兹而言,教堂不只象征著宗教或文化的不朽价值,它的希腊词源ekklsia本义是公民集会,突显出当下、现场、聚集的意涵,如同剧场。他想汇集不同的体态,让舞动的群体建构出一种「没有教堂屏蔽的神圣集会」(une glise sans glise):「我来自一个无神论的共产家庭。共产党并非宗教,但它是一种带领人实践理想的信仰,扩延至艺术、行动、公开言论等不同领域()我对教堂充满各式各样的质疑。但它也是一种关怀人性的静心之所。这座建筑并没有特殊的实用性,但它有严格的规范,也宣扬著对他人的信任,就像是爱,需要有规则、信念、对他人的尊重和一丝疯狂。」(注2)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溢于言外的悲剧深渊
欧洲剧坛2024年开春最令人期待的演出,莫过于《贝芮妮丝》(Brnice),这是义大利导演卡士铁路奇(Romeo Castellucci)与法国影后伊莎贝.雨蓓(Isabelle Huppert)的首度合作,也是两人初次挑战17世纪古典悲剧。然而在巴黎连演3周的《贝芮妮丝》却让观众大失所望,甚至引爆喝倒采的现场冲突。为何这部耗费千万、众所瞩目的「旗舰制作」最后却落得毁誉参半的评价?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真迹与山寨的思辨
如何衡量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它的真伪是否影响观者感知?复制品难道无法取代原创,只是缺少灵光的仿傚?波兰导演卢卡斯.塔沃柯夫斯基(Łukasz Twarkowski)的作品《Rohtko》运用字母调换、巧妙地冒名美国前卫派画家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注1),以现场表演与即时影像相互交融的叙事手法,铺陈真迹与山寨的价值辩证,深入探讨当代艺术市场的矛盾与迷思。 真假难辨的艺术评价 刚迈入不惑之年的塔沃柯夫斯基曾是波兰剧场教父陆帕(Krystian Lupa)长期的合作伙伴。近年来,他以多媒体创作横跨东欧剧场圈与视觉艺术界,被誉为指日可待的新秀导演。他的作品善用影像科技,模糊现实与虚构的分野,营造表演者与观众相互交融的虚拟空间。 受哲学家韩秉哲著作《山寨:中国式解构》的启发,塔沃柯夫斯基质疑西方文明崇尚真品的迷思:「对中国人来说,真迹只是一种理念的痕迹或体现.中国艺术史上,常常出现摹本比原作更珍贵、更有价值的现象,因为后人觉得它的制作更精美、更忠于原作的理念。」(注2)姑且不论中国人如何实际评价真迹的可贵,塔沃柯夫斯基挪用韩秉哲的论述,用意在于批判西方艺术界追求独一无二性的物质迷恋:复制与原创相较,不但被认作一文不值,更有一种道德疑虑。 随著市场化发展,拜物主义在当代艺术圈急速加剧:艺术家化为行销名牌、作品成为交易商品、展览变作一种背离原创精神的商业化事件(注3)。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疫情期间曾引爆热潮的NFT加密艺术。然而,这种数位创作也撼动西方社会对艺术品的评价标准:创作的物质性逐渐被虚拟取代、失去价值。除了电子凭证,原作与复制品完全如出一辙,这种真伪莫辨的现象让人迷失方向。
-
艺号人物 People 义大利剧场导演
卡士铁路奇 暗黑氛围里 一场道德的考验
继《美国民主》之后,义大利大师级导演罗密欧.卡士铁路奇(Romeo Castellucci)再度访台,邀请观众深入现实社会的矛盾核心。《兄弟们》(Bros)以警察为题,探索法律与道德的极限。透过繁复的意象与冲击的感官效果,突破剧场表演框架,营造出一场凌驾于语言、文化、理智之上的当代祭仪。 从执法力量深入律法矛盾 警察究竟是维护公共秩序的人民保母,还是威权统治的打手?执法者刚正不阿的形象是否让手无寸铁的民众感到渺小?卡士铁路奇以人类学的角度探讨律法的暴力,突显当代民主发展症结。「《兄弟们》的灵感源自我在巴黎的亲身体验。当时黄背心运动爆发,警方在四处巡逻。每每看到身穿制服的刑警,我心中不自觉扬起一股罪恶感,仿佛成为随时会被逮捕的嫌犯。但以警察作为主角并非要评论时事,而是引申人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也突显当代社会的黑暗面:从令如流,是否意味著缺乏意识、不用负任何责任?」 尽管卡士铁路奇的作品时常出现警察的形象(注1),但《兄弟们》是他首次以执法者为主体的创作。「我的创作承接希腊悲剧的脉络:希腊悲剧英雄以个人行动,挑战社会律法的正当性。而我想透过警察去揭露法律的黑暗本质:只要依法,任何人都可以使用暴力。这其实是一种相互矛盾的悖论。」卡士铁路奇这么说。 对导演而言,警察是20世纪初随电影艺术发展才登台的角色,戏剧史上几乎不存在类似的人物。但早期的警察形象并非冷峻严肃,反而带有幽默的喜感:「基顿(Buster Keaton)默片中的警察从荒谬的灾难中死里逃生,突显出人们需要秩序,但也有破坏它的欲望。大家都想要逃脱法律的框架,而警察变成众矢之的。我想延伸警察的复杂内涵,所以无法用便宜行事的批判手法。若是执法行为宛若一场游戏,反而会让人更加不安。」
-
艺号人物 People 法国艺术家
斐雅.美娜 从解构自我到转化世界
从杂技表演到跨领域创作、从物件操控到物质转化、从生理男性到女性认同,法国艺术家斐雅.美娜(Phia Mnard)超越身体与剧场形式的界线,透过自然元素的变化,创造出令人惊艳连连的观演关系,开启了对当代社会的深刻提问。 从杂耍到跨领域 受法国新马戏大师杰若.汤玛士(Jrme Thomas)启发,美娜20岁即踏上了学习杂技之途。无论是球、大环或棍棒,她透过高超的技巧操弄专业道具,让观众感到赞叹与惊奇,但她并不满足这种纯粹娱乐的表演,「我其实认为杂耍只展现了惊人的效果。我希望自己的创作能营造一种亲密的关系,可以让观众产生共感、进而感动,而非只是一种令人觉得新奇的表演。」她这么说。 1998年,27岁的美娜决定投入独立创作。她以拉丁谚语「Non nova, sed nove」为剧团命名,立志在创作上「跳脱推陈出新,力求另辟新径」。尽管团名表达出「没有创新」的意图,但它说明美娜的理念:「我希望透过不同视角重塑表演形式,以探究艺术与观众之间的关联。我的创作不须再强调精湛的技艺,反而要突显杂技表演的失败和不可能,这让我的作品更接近舞蹈、剧场或行为艺术。」 从物件到物质 2008年,她展开一系列名为「I.C.E.」的创作计划,持续探索「不可杂耍性」(Injonglabilit)。(注1) 她想挑战的不再是特殊的物件,而是具体又无法掌控、多变且有机的自然元素。无论是冰、水、风、蒸气,她透过物质变化,扩展想像空间,建立更亲密的观演关系。她说:「物质比物件更能触及人心.我一开始从冰展开实验。我把惯用的杂耍橡胶球换成冰球,这反而让观众有感触:『表演者究竟要忍受多低的温度、经历多少考验,才能完成这场演出?』我那时了解加工的物件会让人保持一段距离,而纯粹的物质却能连结所有人。自然物质是超越国族、文化、语言隔阂的共通语汇。尽管以物质出发的创作困难重重,但我和观众的关系不再只是崇拜,而是彼此分享著相同的体验.并构成一种对话。」 美娜创作路径的变化不仅出自她对杂耍的反思,也源于她人生的改变。「最初我在表演杂耍时,即便我呈现
-
艺号人物 People 亚维侬艺术节新任艺术总监
提亚戈.罗提吉斯 洞鉴古今的人道主义艺术家
从表演到编导、从独立剧场人到国立剧院总监、从不被看好的戏剧系学生到惊艳欧陆剧坛的创作者,葡萄牙导演暨剧作家提亚戈.罗提吉斯(Tiago Rodrigues)以丰富的艺术涵养、谦虚的亲民态度、前瞻的文化愿景,征服法国艺文界,成为亚维侬艺术节76年来首位外国总监。 罗提吉斯透过丝丝入扣的感性笔触,重新唤起经典文学的当代灵魂,也用鞭辟入里的理性思维,映照现实世界的苦难。他跳脱以导演观点为主导的舞台诠释,反而引导演员发展集体创作。透过本次专访,将更深入了解他两出截然不同的作品《樱桃园》(La Cerisaie)和《不可能的边界》(Dans la mesure de l'impossible),并进一步窥探未来4年亚维侬艺术节的策展主轴。 兼具文学性与意象的集体创作 在里斯本艺术学院就读期间,罗提吉斯的表现并不优秀,甚至曾被老师劝退,要他放弃追寻剧场梦。直到参加比利时无.名剧团(tg STAN)(注1),20岁的他才对集体创作燃起热情:「那时我们由全体演员一起主导剧本架构、场面调度、灯光和舞台设计,这种打破阶级分工的创作模式,让我认知剧场是总体艺术.之后我回到里斯本,也渐渐发展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创作手法,随著排练一边发展、一边书写,导演和编剧手法会因应创作过程而不断变化。」罗提吉斯的创作手法有点类似英国的「集体编创 」(Devised Theatre)(注2),他认为不应奉文本为圭臬,反而要透过漫谈式发展,延伸出更丰富的表演形式。 对罗提吉斯而言,传承是剧场的本质,经典的故事可以不停地传颂,衍生出千万种不同的诠释:「我喜欢在剧场重新描述传奇故事.尽管这些故事可能年代久远,或是平空杜撰,但仍可在它们身上寻找当代的影子、情感与回声。透过诠释,这些故事会涌现出崭新的角度,呼应了我们每个人所关怀的事。不管是导演、演员或剧作家,他们都用自己的观点去表达文本,让观者从文字脉络中发现眼前时代的模样。」无论是希腊悲剧、莎剧、小说、诗文,罗提吉斯用独特见解,挖掘出经典作品的当代精神。 近20多年来,意象美学始终都是当代剧场的主流,但罗提吉斯却超越视觉至上的原则,反而透过平易近人的文字
-
艺号人物 People 乌帕塔舞蹈剧场总监
波赫士.夏玛兹 在繁复与幽寂间 扩延编舞的无限可能
延续90年代法国「新舞蹈」(Nouvelle danse franaise)的创新实验,夏玛兹(Boris Charmatz)透过解构手法与跨界合作,颠覆了大家对编舞的认知.2009年,他以黑马之姿入主雷恩国家舞蹈中心,成立「舞蹈博物馆」,扩延编舞创作的实践领域,建立了「无处不舞、与民共享」的文化典范。2年后,他的《孩子》(Enfant)震撼亚维侬艺术节,刷新了观众对身体的感知。近年来,他的作品游走于欧美各大剧院、美术馆、废弃空间、露天广场,重新定义舞蹈演出的可能。2022年,他承接碧娜.鲍许的未竟之业,试著带领乌帕塔舞蹈剧场(Tanztheater Wuppertal)超越经典、开创未来.今年3月,他将于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呈现两出新作《一万种姿态》(10000 Gestures)与《半醒》(SOMNOLE).截然不同的舞风体现了他变幻莫测的创作风格。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大功「毕」成 差强人意(上)
欧利维耶.毕(Olivier Py)于2022年7月底正式卸任亚维侬艺术节总监尽管挺过层出不穷的批评、与政客斡旋的角力、疫情冲击被迫取消和缩编的危机,毕领导之下的亚维侬艺术节并未开创新局,甚至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近10年来,被誉为国际剧场创作先锋的亚维侬艺术节究竟发生了何种变化?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大功「毕」成 差强人意(下)
欧利维耶.毕(Olivier Py)于2022年7月底正式卸任亚维侬艺术节总监尽管挺过层出不穷的批评、与政客斡旋的角力、疫情冲击被迫取消和缩编的危机,毕领导之下的亚维侬艺术节并未开创新局,甚至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近10年来,被誉为国际剧场创作先锋的亚维侬艺术节究竟发生了何种变化?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超越视听幻觉 通往虚实边界
表演艺术结合数位科技已经成为当代剧场创作的先锋趋势。无论是「扩增实境」(Augmented Reality)、「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人工智慧演算等,许多创作者企图打破时空和肉身的局限,营造独一无二的互动或沉浸体验。然而,除了感官刺激,这类型的作品是否能跨越形式与内容、艺术创作和科技研发的分野,延伸更意味深长的感知思索?《WHIST》中,AE舞团结合舞蹈表演、剧场叙事、数位影像、数据分析,带领观众游走在意识与潜意识、真实与虚构、实境与虚拟之间的暧昧边际。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剧场与恶的距离
压迫人心的暗黑氛围、扫射全场的冷冽光束、震撼磅礡的听觉效果、谜样象征的陈列与重组、暴力姿态的重复与演练,义大利导演罗密欧.卡士铁路奇(Romeo Castellucci)在《兄弟》(Bros)中,体现何谓钢铁纪律下的「平庸之恶」,带领观众省思存于现世的原罪与救赎。
-
巴黎
文化事业沦为政治酬庸?法国新任文化部长引爆争议
1月初,马克宏政府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民调,进行内阁改组,宣布由右派政治明星哈希妲.达狄(Rachida Dati)入主文化部。此举不但震撼法国政治界,也引爆文化圈的一片挞伐。 现任巴黎第7区区长的达狄曾是法国首位北非裔的司法部部长。窈窕美艳的外表、野心勃勃的行事态度、敢战敢言的政治风格,使她成为法国政坛的话题性人物。而且,她从政后引爆的争议也从未停歇,无论是感情绯闻、生下私生女、煽动言论、涉嫌挪用公款等等。 上任首日,达狄表明文化部并非她决定入阁的首选,她更想要深入权力核心,随即又宣布将投入2026年巴黎市长的选举。此番引人非议的言论仿佛证实马克宏政府将文化部视为政治酬庸,掀起媒体界一片哗然。但总统强调,选择达狄担任文化部部长,是因为她的媒体声量和政治行动力足以突破艺文界的菁英思维。尽管如此,记者仍臆测这是马克宏在政治角力下的一步险棋。他想利用达狄顽强的战斗力拉拢右派选民,并扰乱长期由左派势力支配的艺文圈。 无论推行巴黎奥运的文化活动、圣母院重启、古迹修缮、庞毕度中心整修引爆的罢工运动、国家媒体续存所有人都期盼在时尚圈比在文化界有名的达狄该优先处理哪个问题。然而,她上任后宣布全力投入乡村文化平权,却没有提出任何配套措施。 以艺文产业为荣的法国似乎也落入选举角力的陷阱,让文化部成为政客迈向权力的跳板。全媒体时代下,艺文事业有没有可能跳脱边缘化的社会地位、明星化的趋势、意识形态和政治盘算的干预,成为一种全民共识?这个问题值得众人深思。
-
巴黎
不想坐好看戏?请上台解放身体!
疫情过后,欧陆表演艺术界一扫社交距离的阴霾,邀请民众与表演者共享舞台体验。今年秋天在巴黎演出的3部作品以不同方式,让观众选择被动观看或主动参与,营造出多元且丰富的观演关系。 法国新锐导演戈瑟兰(Julien Gosselin)的新作《灭绝》(Exitinction),一开场就让人觉得误闯夜店。舞台中央的DJ播放著节奏强烈的电子音乐,侧台也供应免费啤酒,观众可以自由穿梭台上、台下,像是游走于舞池与包厢之间.经历了长达半小时的锐舞派对,观众才从硕大的萤幕上看到表演者跻身于热舞群众之中,揭开这场末日寓言的序幕。戈瑟兰巧妙地把参与观众化为背景,形塑作品要传达的堕落感与电影美学。 德国女导演苏珊娜.甘迺迪(Susanne Kennedy)则邀请观众一同挑战半世纪前的经典歌剧《沙滩上的爱因斯坦》(Einstein on the beach)。不同于罗伯.威尔森(Robert Wilson)融合复古风格与超现实意象,导演与视觉艺术家Markus Selg营造出横越远古社会和未来文明的仪式.长达3个半小时的演出中,观众可以任意登上旋转舞台,近距离欣赏歌队表演和投影装置,沉浸在真实与虚拟交融的宇宙。导演透过人工化的美学创造出炫目又迷幻的感官效果,带领大家迈入人类世的不确定感。 以《优雅的印度诸国》(Les Indes galantes)闻名的街舞编舞家Bintou Dembl在《G.R.O.O.V.E.》中带领观众游走于庞毕度美术馆,透过吟唱、电影、装置、街舞的多元交融,体现跨文化的魅力。剧末,舞者请观众一起上台、重复相同的姿态与律动。演出不仅瞬间成为嘻哈派对,更宛如一场集体的街头运动.Bintou Dembl透过鼓动的节奏勾勒出群体狂欢的气氛,建构出集体行动的壮观场面与震撼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