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东翰(陶德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Z世代这么说、这么做(二)

让自身所长拥有更流动的实践方法

也许我最害怕的不是Yuli不在了,而是曾经那个在兰屿不畏他人眼光、想帮羊洗澡的自己,也一起消失在影像里。这时祂告诉我:「你就看吧,这棵树、这颗石头、这个太阳、这片海,很美,大家都正在看。」——《Hey Yuli!3》

我在《Hey Yuli!3》进场前删除了剧本最后一段的文字,让它始终保持空白,却不由自主地说出这段话,一切仿佛是那只在兰屿遇见、又消失的羊「Yuli」托我之口所说,也许这样做是为了让自己在这看似漫长、实则短促的Yuli三部曲最后,能有片刻的喘息空间,让我有机会听见祂的声音。

我以新媒体艺术的学经历待在剧场也即将届满7年,摆脱不了的是这标签驱使我对于「新」的盲目默从。在这无奈中总是不禁投机地去好奇:科技艺术的终点迎来的究竟是什么?

《Hey Yuli!》是我唯一自发性提出的创作。从游戏引擎再现3D虚拟羊开始,逐步加入动态捕捉、AI图像╱文字生成,透过Yuli这些技术成为一种我去面对「新媒体」标签的方法,以自己的肉身作为载体去体会表演。最后在这次的版本中,唯一保留下来的是一段在兰屿帮Yuli洗澡的影片,被再次投影在舞台上。那是2018年,19岁的我与牠最后一次一同在影像机器前的身影,随著录制按钮的触击,化作像素、化作参数、化作光点。在舞台上反复操演这个影片的过程中,曾有这么一瞬间,我意识到人们透过影像机器所对抗的,始终是对自身可能会消逝的恐惧。回过头梳理,发觉这并不是新媒体艺术家的自省,更是Z世代面对影像机器的必要认知。

2024台东艺穗节《Hey Yuli! 3》(罗慕昕 摄)

回望起跨领域的共创,吊诡的是这概念早已行之有年超过一甲子,摄影装置、投影装置与字幕装置已然成为剧场的标准视讯配置,我却还是时常不得不靠「新媒体」的标签才有机会被邀请入场。这是从前不断困扰我的课题。然而,从在台东艺穗节驻村开始,我频繁往返于都兰和兰屿之间,逐渐萌生对于「在没有剧场的地区或群体,艺术又将何去何从?」的好奇。这个问题却不约而同地间接回应了我对跨域创作的迷惘:我不过是一个比较擅长影像的人,如同有人擅长料理、计算、管理、畜牧等。

对于自身之所长不应被方法或场域所制约,实践的方法更流动。

我曾因为完成演出而感到满足、因为设计的影像与表演相融而感动、因为用投影机帮助朋友粉刷咖啡厅而庆幸,甚至在台东都兰的教会里教孩子们写生、观察事物,并因此获得信任。总归起来,在这个身分与认同多变且无处不是跨领域的时代下,我无法保证每一次展演都能忠于自己,更不愿在这些时刻仍被称作艺术家。我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比较擅长影像的人。

PAR广告买二送一广告图片

蔡东翰

1999年生,创作作品跨足表演艺术影像设计及新媒体剧场表演编导,并应用于跨领域创作教学。2022年至2024年透过《Hey Yuli!》创作虚拟羊反身梳理千禧世代下的生命经验,2023年于聚思制造端之驻馆陪伴中提出《Visions of Gideon》计划,爬梳影像于跨领域当中之创作方法。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03/07 ~ 2025/06/07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