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不可能」与「可能」反复辩证
庄珞郁/社会新鲜人、自由工作者/20+岁
表演艺术打开了我感知能力的开关,让我更能够相信自己,去接收生活中每个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
第一次进剧场看戏,纯粹抱著追星心态去看四把椅子剧团《春眠》。记得看完戏,从我嘴里蹦出来的第一句话,就是「不敢相信!」——明明戏里人生流动的时间只有90分钟,为什么我却感觉自己陪著他们一辈子?
我想著或许和那些我从文字看不见的东西有关。从那之后,我看了较多著重在画面与氛围营造的戏,诸如差事剧团将声音实验融入讲述切.格瓦拉日记的过程,以及近期盗火剧团的新文本演出,都让我感受到,表演艺术能带给观众的体验,即是让「不可能」与「可能」反复辩证,让我的身心能够容纳并相信更多不一样的事情。而这样的状态转变,也反映在我的学习与交友情况中,因为不纯然相信眼睛看到的事实,有了更多机会与书上的文字对话、好好倾听并珍惜身边的人。
谢谢表演艺术,我需要它。

不是生活必要,但温暖如此真实
郁子/媒体编辑/27岁
已经想不起上一次实际买票进剧院,究竟是什么时候、又是哪一出戏。
始终相信「表演艺术」能透过各种互动形式,为观众带来温暖美好、以及启发省思的各种可能。然而以我个人而言,它仍是一个有些遥远而陌生的娱乐选项。近两年几乎没有进剧院,生活依然如常;一时要说,也想不起哪部作品曾在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此题若要直觉回复,我真心不认为自己的生活中一定要有「表演艺术」。
写到这里,脑中仍不断思考「表演艺术」4字的具体定义,忽然又想起3年前,曾在友人的大力推荐下去观赏了「黄翊工作室+」推出的沉浸式定目剧。至今回想起,那个夜晚还是非常魔幻——无论是看见演员与机器人库卡协作共舞的惊叹,或是演出尾声时,演员邀观众共同起舞、轻轻拥抱彼此的那一刻,感觉那天的糟糕心情因此被好好接住。
我还是不会说自己「需要」表演艺术。然而那份温暖如此真实,再次想起,还是庆幸曾与那部作品相遇。

这种瘾,也算是爱吧!
钟炜翔/律师/30岁
自问即自虐,毕竟看戏一场抵电影三部。而成本更低的艺术形式可多了,为何还要特别选择剧场这种昂贵得多的「现场」?我想来想去,每次花一千块进剧场,就是瞎赌一出戏会合我电波。这种瘾,也算是爱吧!
剧场凭著较高之进场门槛,观众会珍藏自己回忆里的美好启蒙。我也是。在见识过人作为一种技艺的震撼后,从此便著迷于现场的危险与灵光、醉心于稀缺的在场资格、对当场氛围的仪式感上瘾。而这些官能满足会在我每一次进剧场时,重新体会一次。能看见一台好戏,我恭喜自己。戏再烂,我也能从赌输的不爽中,心底咒骂却感受充满著罪恶愉悦,的爱。
这种怪爱,经年累月锻炼而成。回顾错爱的源头,那还得是当年高三,学校不知怎么地在音乐课竟找来台南人剧团的黄怡琳、李劭婕老师,带领一群臭男生每周一次,上艺术史、上肢体课。且那阵子就这么巧有老师们的演出,心一横花了笔对高中生而言的巨款,买了台南人剧团《K24》前排戏票。
就这样,剧场就成了再也戒不掉的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