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碧娜的康乃馨让我想起彰化阿嬷家的田野
郑杰中/品牌企划/30+岁
工作之后的生活像〈天天〉歌词「那马路上天天都在塞,而每个人天天在忍耐」反复播送,所以有时候我会躲进剧场。
在观众席第一排,舞台上嫩粉、烈红和纯白的花色彩斑斓地绽放,有些花瓣边缘约略带著一丝绛紫,无边无际蔓延至最遥远的地方,那是1980年的夏天碧娜.鲍许(Pina Bausch)在安地斯山脉看见的一片康乃馨。我想起彰化阿嬷家旁边的田,休耕时会种一整片的波斯菊,一样是嫩粉、烈红和纯白盛开成整片花海。天气好的时候远眺对面山峦,春夏层峦叠翠,秋冬则点染一点红色褐色和橙黄。如《康乃馨》尾声,舞者重复著相同的动作,一二三四是春夏秋冬,二二三四也是春夏秋冬,四季更迭于他们的肢体,我跟著他们的呼吸数著节拍。于是在剧场,生活的细节彰显的更为清晰,很久很久以后依然会想起季节嬗递和记忆中,夏天那阵从山那头往阿嬷家吹拂的风,有多么温暖和煦。

走进剧场充电
吴玉雯/媒体行销/30+岁
我从事行销工作,时常需要构思新颖的点子,还得找到讲好故事的方式。许多人认为,行销是一个依赖创意的行业,但随著时间推移,我愈来愈相信,真正重要的是「创作」。行销不仅仅在于吸引注意力,更在于与社会对话,传递价值,甚至解决问题。它的核心,是如何影响人心,并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而表演艺术,正是这种创作的完美实践。
工作中的压力无可避免,有时灵感也会枯竭。当我需要重新充电时,我会走进剧场,寻找创作的养分。在这些艺术作品中,我看到创作者如何透过作品与观众对话,如何让故事产生共鸣,进而改变人们的思维与行为。对我来说,表演艺术不仅是抒解压力的方式,它更让我学到如何用创作去影响、去改变。这些启发也影响了我的行销工作,因为我相信,行销不该只是卖产品,更应像表演艺术一样创造价值,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不小心长得像噜噜米的快龙
R/社会人士/40+岁
我对表演艺术的需求随时空而转变,在国外旅游时,作为异国体验一部分的表演艺术会被细致地排入行程。那天,我不会安排其他动态活动,在附近吃一顿精致的早午餐,回饭店洗澡,午后,穿上正式服装,喷香香,散著步或搭车赴表演场地(此时千万不能爆汗)。在大厅喝上一杯香槟,把自己钉在座位上几小时。离开时,感觉自己获得完整且丰满的艺术体验,不仅是个俪人,还由内而外法喜充满,脑中有人唱圣歌,简直要喷发艺术的圣光。(此时可以流汗)
后来觉得,在流动又零碎的生活场景,实在太难做到这件事了。就举个例,在台湾街头穿著正装,要不满身大汗绝对是件难事吧?至少我会是刚走出家门就闷热到想要立刻解甲归田。于是我的表演艺术套装行程变成其他东西,就是那种——哎,今天风和日丽,在巷口吃吃蛋饼,欧兜卖凸一下去看个展览,看完展览随兴晃晃,或许去个最近红起来的店——的东西。
不再需要了吗?或许是,不小心长得像噜噜米的快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