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智弘、Vince、李东龙(刘俊德 绘)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谁需要表演艺术(一) 看或不看演出,这是个问题(吗?)

设计师/金融业/教师 他们怎么说

方智弘(刘俊德 绘)

著迷野台戏在地而有机的魅力

方智弘/设计师/31

我的戏剧启蒙是来自野台戏,自小居住在庙宇林立的东港,一年365天,几乎3、5天就有信徒酬神谢戏,看戏也成为日常娱乐。小时候对剧情的领悟能力有限,著迷的是舞台上绚丽夺目的霓虹灯光与闪闪发亮的戏服、妆发。长大后开始走入剧场,接触不同类型的舞台剧,包括剧场内演出的歌仔戏。后来几次机缘在庙埕再度观赏野台戏,发现现在的野台戏演出也慢慢带入剧场思维——细腻的剧情安排,加上演员深厚的演出底子,不知不觉被带入剧情之中,几度热泪盈眶,打破过往看戏的印象。

其实,不管是庙埕的野台戏或者剧场演出,只要有好的剧本加上厉害的演员,就不会局限于任何场地,都能打动人心。未来经过庙口有机会再碰到野台戏,我还是会停下脚步观赏,除了是始终著迷野台戏在地而有机的魅力,也能从中感受到情感投射与生命经验的共鸣。

PAR广告买二送一广告图片
Vince(刘俊德 绘)

遥远的美好,而非生活的必需

Vince/金融业/30+

欣赏,却不一定要拥有:表演艺术与我的微妙距离。

表演艺术具有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价值——是美学与创意的呈现,是情感与心灵的支持,是人文与社会反思的明镜,也是文化保留与传承的载体。然而表演艺术有时却成为遥远的美好,而非生活中的必需。

首先,表演艺术某些表达形式较为抽象或复杂,考验观众的理解能力与文化底蕴,与大众生活之间存在隔阂。其次,表演艺术常被视为高雅的活动,社会对于观众的艺术修养有所期待,观赏礼仪与社会期待让人容易感到拘谨、不自在,无形中增添了观赏压力。再加上表演艺术的专业性与技术性,让非专业的观众不容易自然融入或产生共鸣。再者,表演艺术与生活的连结有限,某些作品的题材或表达脱离生活,强烈的脱节感使观众在观赏时需刻意进入情境,结束后又会产生回归现实的落差感。

表演艺术纵然有其无可取代的深度与意义,却如同窗外风景,美丽却遥不可及,这正是我与表演艺术的微妙距离。

李东龙(刘俊德 绘)

一起做一场稍纵即逝的美梦(或恶梦)

李东龙/教师/30+

舞台上演员的每个情绪、每次呼吸与换气,下秒都将消逝,在不一定有影像留存的状态下,表演艺术临场且不可逆的即时性,于我而言仿佛带有某种神圣光环,是买票进剧场的重要原因。屏幕拉开的当下,灯光聚焦,我们将做一场稍纵即逝的美梦(或恶梦)。一起做梦的不只台上演员,还有周围观众。在肃静而难免紧张的空间,临座晃个肩都是干扰,研究指出哈欠会传染,看喜剧时也分不清是被剧情带嗨,还是跟著众人发笑。于是台上奋力演戏、内心也跟著小剧场,最后养成只愿一个人看悲剧的渴望,也许有时候只是想在不认识的人群中跟著落泪。

也常有邪恶的小念头,暗自期待台上演员忘词失误,失误的戏剧才更贴近真实。毕竟「戏如人生」不是情节如何逼近现实,而是你知道无论怎么努力彩排,终究还是会出糗。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02/04 ~ 2025/05/04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