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邦
-
艺@展览
在黑洞中呼吸、漂浮与感知
海德格引用老子的话:「知其白,守其黑」,试图告诉我们:我们原本生活在黑暗之中,为了寻找家园,我们点亮蜡烛,追寻光明。但追寻光明的同时,我们愈来愈执著于光明,而忘了我们的家其实就在黑暗之中。袁广鸣创作论述〈明日乐园〉(2023) 袁广鸣于个展「向黑潜行」发表《日常战争》、《扁平世界》和《呼吸的黑洞》3件作品,分别探触当代生活面临的暗黑威胁,以及网路改变人们身体感知世界的方式。一如既往地,这几件作品同样有种处于紧绷弦状态的不安(uncanny)与焦虑。从早期源于个人生命经验的创作,再扩展至「家」的私领域到近期的全球化语境,这样的忧惧几乎深植于他的艺术之中,也显现出台湾社会的一种共相。
-
焦点专题 Focus
策展的可能性:视觉艺术领域的思考
策展作为一种工作与组构的方法,到底有什么是在这「策展」这种状态才能去创造出来的,是我近年来不停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历经2013到2015年《台湾当代艺术策展二十年》的出版筹备,因与多位策展人的访谈接触,还有过去的展演案例研究,而发现每位策展人对于策展一词的见解,也同时反映在其策展的工作方法与风格上,这段时光拓展了我原先对于视觉艺术策展的想像与解答诸多疑惑,理解「策展」可以展现的多种样态。有人将自身的角色视为一个找出艺术文化与社会间幽微连结的人,有人终其一生反复辩证同个核心问题,有人则是将自身视为转译或是评论的延续,或是为某些长期关注的议题发声,这些想像与可能性,也伴随著时代推进,以及多人的投入,有不一样的光谱状态。 另一个对于策展人的理解,则是透过过去筹办展演实务工作的累积,而感受到一个展览的发生,有许多影响最后呈现的变化要素发生在过程中。从前期问题意识的推展、与艺术家及不同专业工作者间的合作,以至展览制作环节的掌握等等,都至关重要。许多现实面上的限制,有时反而可能造就展览开展出不一样的面向,成为去回应的另外问题。 由个人提问出发的策展实践 我自身的策展实践是从2018年「历史变体」开始,当时展览的问题意识主要是回答我个人对于文化想像与自我认同之间关系的看法,基点来自于自身作为教育改革九年一贯的第1届,求学生涯接受教科书一纲多本状态下的史观养成经历,以此去反思认同养成与历史书写间的关系。2021年「动态图层」也历经类似的概念架构方法,但拉回到更当下的时空,回应我个人对于科技的发展是如何介入日常生活与社会,并如何改变我们应对与感知世界的方式。上述两档展览,大抵都是由个人出发而衍伸思考世代与时代共同经历的生活状态。在问题意识的方向确认后,而开始与艺术家的一同工作,并将展览的概念架构清晰化,思考展览、作品与观众间关系的铺陈发展。
-
ARTalks 交错的水路和视线
逐鹿之海:物流、人流、海流
编按:「逐鹿之海:物流、人流、海流」为国立台湾美术馆的研究主题展,结合国美馆典藏品及7位艺术家创作等作品,透过「大航海时代、亚洲航线与海上丝路」、「亚洲冷战格局及帝国边缘」、「经济、物质交易与人权」三个命题,带领观者了解台湾与世界史的紧密关联。
-
特别企画 Feature
面对脆弱体质 汲取经验、打底优化
疫情不仅使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剧烈改变,国际经济、政治情势受到的影响,也连带牵动艺术发展。疫情让表演艺术脆弱的体质更加突显,此刻不能被动等待国际疫情的平息,而要打好基础、优化体质,才是永续、长久经营的良方。未来该如何调整因应以承担大环境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如何从此次重创中汲取经验,更是每个团队、每位艺术工作者应积极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