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黑潜行」
2025/2/15~5/17
台北 TKG+
海德格引用老子的话:「知其白,守其黑」,试图告诉我们:我们原本生活在黑暗之中,为了寻找家园,我们点亮蜡烛,追寻光明。但追寻光明的同时,我们愈来愈执著于光明,而忘了我们的家其实就在黑暗之中。——袁广鸣创作论述〈明日乐园〉(2023)
袁广鸣于个展「向黑潜行」发表《日常战争》、《扁平世界》和《呼吸的黑洞》3件作品,分别探触当代生活面临的暗黑威胁,以及网路改变人们身体感知世界的方式。一如既往地,这几件作品同样有种处于紧绷弦状态的不安(uncanny)与焦虑。从早期源于个人生命经验的创作,再扩展至「家」的私领域到近期的全球化语境,这样的忧惧几乎深植于他的艺术之中,也显现出台湾社会的一种共相。

日常的战争
袁广鸣(1965-)是台湾录像艺术的先行者,活跃于当今国际媒体艺术界,2024年获选为台北市立美术馆「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的参展艺术家,由陈畅担任策展,以「日常战争」为题,从台湾艺术家的角度,传达个体在动荡的社会和国际情势下的处境,《日常战争》、《扁平世界》两件录像首次发表于台湾馆的展出。
《日常战争》拍摄的单人房,是袁广鸣在自家搭建的场景:面窗的沙发、书柜、鱼缸和单人床,在日光婆娑、风扇吹拂的午后,房内不见人影,唯一的声音来自电视直播一款线上战争游戏的介绍,直到窗户玻璃被击破、碎裂声划破了这片宁静,接连扫射和火燃之后,房内只剩满地残骸。观众可坐在展场摆设的沙发上,像在自家舒适地观看这场毁灭发生,又倏地回复的超现实场景。
对照近年国际发生的战事,和2月台中百货公司发生的严重气爆等,《日常战争》不仅唤起人们对灾难的感知与观看经验,「日常的战争」和「战争的日常化」也让《日常战争》成了生活咫尺的预言。

为了拍摄,袁广鸣研发滑车动力系统装设高速摄影机,以俯瞰的角度,前后来回扫描房间情景,个展现场另展出3张幕后草图,可一窥构思的流程。
对美好世界的存疑与不安,始终萦绕在袁广鸣迄今40年的艺术表现之中。身为外省第二代,父亲因战争被迫离家的伤感深刻在他心里,此外,台湾因殖民历史、地缘政治及两岸关系,长年遭受武力恫吓,「战争」早已渗透于台湾岛的日常,今更扩大至贸易、科技、疾病卫生和气候变迁等「战线」,显示「家」从未使人安定——不论是身体或心灵上的。
《日常战争》令人想起10年前他的另一件录像《栖居如诗》:一个美好的无人客厅被摧毁(「客厅」其实是水族箱里的仿真模型);以及2018年《明日乐园》是一座游乐园遭受袭击,仿佛是九一一恐攻画面的重现。袁广鸣的作品相互连结,也互为文本,2024年的《日常战争》遭受攻击之处是一个被精心布置出来的「家」,象征性不言可喻,而吞噬栖居所在的,是蛰伏于暗黑的「猎食者」(或袁广鸣形容的「不知名的幽灵战机」)。

感知的解消与重置
另外两件作品《扁平世界》、《呼吸的黑洞》,虽然形式内容各有指向,却都触及身体感知的异变与重置。
袁广鸣形容《扁平世界》是「一个由网路运算的新公路电影」:将100个国家的305个Google街景串接成无缝循环的10分钟录像,只见影像不断向前奔驰,从城市、乡镇、高山到海滨,道路两侧的景观快速更迭,在艺术家张永达制作的音乐配合下,构成一个回圈风景。
虽然作品的影像来自Google街景资料库,制作过程却是庞杂繁琐。艺术家郑先喻(也是软体开发人员)开发一套API介面软体筛选图片,也让不同的街景都具有相同的中心点和透视条件,但此外,仍须仰赖大量人力搜图和除错,因此,看似弹指之间即可制成的数位地图,实则耗费一年的时间完成。

袁广鸣运用科技、亦反思科技,过去「公路电影」需实地拍摄,而今《扁平世界》的数位地图已可在网路上的点和点之间跳跃。网路让讯息变得唾手可得,同时也消弭空间的距离和身体的缺席。《扁平世界》紧凑而大量的图像资讯不仅让人视觉疲乏,也发觉不同地域的景观有著高度的相似性。网路的出现加速全球化的进程,同时也可能让世界的差异缩小至扁平。
《扁平世界》呈现的是网路世界身体感的解消,《呼吸的黑洞》则试图重置感知系统的统合。1995年袁广鸣首次运用夜光粉于创作当中,这种材料会吸收光线,在黑暗中释放幽微的绿光,因此,当观者摸黑走进展间,被墙上一个「黑洞」吸引,这个「黑洞」以令人难以察觉的速度前后移动,周围的绿色光晕随之扩张和缩小,如同呼吸的吐纳一般,宛如有种未知的生命体存在其中。置身在这个极度黑暗的空间里,人们日常行动倚赖的视觉几乎失效的情况下,仅仅移动脚步都会令人犹豫不安,只能改变惯性,启动并重置日常忽略的感知系统。
袁广鸣透过创作挖掘表象底下潜藏的暗黑,并以诗意表达其所面向的恐惧,而这样惴惴不安的情绪,也是当代世界共通的挣扎与忧虑,他探测「黑」的深度,同时也赋予其他企盼,包括向黑潜(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