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ian Baumann
-
柏林
戏剧盛会名单公布 女性名额、日本导演获选受瞩目
今年「戏剧盛会」的获选名单近期公布,其中备受瞩目的就是从去年确立的50%女性创作者保障名额于今年首度实行,名单首次以六席女性导演╱编舞成为多数,而艺术总监布德霍泽也强调,邀演名单中的女导演作品皆是水准之作,并非因为配额制而勉强入选充数。此外,日本导演冈田利规以在慕尼黑室内剧院执导的《真空吸尘器》首次入选也受到关注,引发众家讨论其中意义。
-
戏剧
布莱希特鼓声再响:还魂抑或除魅?
布莱希特的疏离效果,在过去剧场写实风格盛行的年代,确实就观戏体验和习惯上,带给当时观众不少冲击;时至今日,在深受布莱希特美学影响的当代剧场里,处处可见疏离手法足迹,这项源自于布莱希特的形式思维已不再是布莱希特的「专利」,那么观众是否仍疏离于这样的疏离,或者有没有可能更感亲近而显得麻痺?因此,当这布莱希特的「鼓声」再响,是还魂了,还是除魅了?
-
回想与回响 Echo
关于布莱希特剧场音乐的百年揣想
《夜半鼓声》的音乐运用在很多方面解答了过往文字理论叙述无法填补的空缺至少就我而言是如此,毕竟当年如何谁又知道呢?布氏声音美学最重要的一点,如其与华格纳「殊途同归」的主张,即如何建立形式与内容彼此呼应的叙事关系绝非只是动人或突显歌者技巧而已。他的岔出/中断,都不是片面、零碎的瓦解,而是有意识以对话、碰撞过程收束至结构之中,带出更多层次的思考空间。此点在这次《夜半鼓声》演出版本的酒馆场景中最为明显。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要革命、还是爱情?《夜半鼓声》百年后的两种结局
一九二二年的演出录音与本世纪的重新诠释,在同一个舞台上交错、并置、共存;德国当红剧场导演、年仅卅三岁的鲁宾,再次演绎布莱希特作品《夜半鼓声》。这一次、百年后,他们,与我们,将如何抉择? 从孕育原版与再版《夜半鼓声》的慕尼黑室内剧院出发,探究二次战前与今时今日,这个勇于呼应政治环境、广纳多元文化的场馆,正面临的挑战;访谈新生代创作者鲁宾,自述其对剧场的信念和重要作品。 是革命,抑或爱情?慕尼黑室内剧院给的难题,在国家戏剧院里搬演,或许这些选项离此刻的我们都不远:在走过历史与当代、动荡与和平,在红月亮与白床单之间,剧中的角色、台上的人物,那些演员与这些观众,便如人类、即是我们,必须决断我欲何从、又该何去?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专访《夜半鼓声》导演
克里斯多福.鲁宾 在剧场里,解决心中「悬而未决」的谜
年方卅三岁的德国剧场导演克里斯多福.鲁宾(Christopher Rping),已是德语剧坛的当红炸子鸡,已在德国各市立剧院发表过将近卅个作品,并曾两次入选柏林「戏剧盛会」。鲁宾表示自己选择文本和题材没有固定偏好,但这个题材必须是让他看完之后挥之不去、像是有什么东西卡在脑中的感觉,这次带来台湾演出的《夜半鼓声》是戏剧大师布莱希特最早期剧本,鲁宾坦承:「其实我不喜欢布莱希特大部分的经典作品。」但「但在他很早期的作品里,你可以看见有些正在发展的东西。」而他选择《夜半鼓声》的原因是想探讨它的中心主题:我们愿意牺牲多少个人幸福,去换取一点改变世界的可能?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别在那儿傻看!」 撼动对政治的冷漠
百年前,布莱希特让《夜半鼓声》的男主角,放弃了革命,选择了爱情,但他还强调「这是出喜剧」!是反讽对政治漠不关心、甘受奴役的无知人群吗?还是抨击抗争运动的可悲,不过是毫无意义的送死行为?百年之后,克里斯多福.鲁宾将《夜半鼓声》重新搬上慕尼黑室内剧院舞台,制作了两个不同结局的版本,一个是原始版、一个是导演版,在演出前,就把主人翁所面对的选择题:「爱情,还是革命?」抛给了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