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穆凡
-
特别企画 Feature 林昆颖X杨富民
「地方艺术节」潮流来袭,归返地方与驻扎家乡的两种观看(上)
以「地方」为单位的策展、艺术节╱季、音乐祭等,在近年蔚为风潮,像是今年下半年单就花东地区就有「台东艺穗节」、「池上秋收稻穗艺术节」、「台东光祭」、「Taiwan PASIWALI Festival 原住民族国际音乐节」、「Palafang花莲跳浪艺术节」、「花莲城市空间艺术节」等,横跨不同艺术领域与族群,主办单位也包含公、私单位。但,这些艺术节各自的定位为何?诉求的主题与观众是什么?真的与这个「地方」有绝对的关系?反过来说,这些地方艺术节又非得、或只能与这个地方有连结吗? 于是,本期杂志邀请花莲县牛犁社区交流协会的杨富民担任客座总编辑,并作为对谈人,与甫完成2022年花莲城市空间艺术节规划的林昆颖,从一个「从未离开花莲的花莲人」与另一个「离开花莲许久的花莲人」的对话,重新开启我们对「地方」、「策展」与「艺术节」的想像。
-
特别企画 Feature 尉楷X朱怡文X林谦信X周韦廷
山东野表演坊X斜杠青年创作体 我们在地方做戏,也期待不只是「在地」!(上)
离开台北,我们对剧场的想像是什么? 这些在地创作、或现地创作其实是多元且缤纷的,可能在非典型空间中,例如废弃大楼、原民部落、市场等,可能需要游走与参与,可能是在地故事,继承地方纹理。当这样的「多元」成为必然,它就真的是多元吗?我们对在地创作与地方剧团会不会需要更多想像空间? 我们从学校的戏剧专业教育开始思考,透过国立台南大学戏剧创作与应用学系对「社区剧场」、「教育剧场」这些有别于其他学校的诉求,重新思考毕业后的学生回到、或是来到「地方」如何进行创作?这次邀请到山东野表演坊团长尉楷,以及斜杠青年创作体的朱怡文、林谦信与周韦廷,四位毕业自台南大学的学生,回头检视自己的教育背景,回应到现在的创作模式,乃至于整体生态。
-
特别企画 Feature 尉楷X朱怡文X林谦信X周韦廷
山东野表演坊X斜杠青年创作体 我们在地方做戏,也期待不只是「在地」!(下)
离开台北,我们对剧场的想像是什么? 这些在地创作、或现地创作其实是多元且缤纷的,可能在非典型空间中,例如废弃大楼、原民部落、市场等,可能需要游走与参与,可能是在地故事,继承地方纹理。当这样的「多元」成为必然,它就真的是多元吗?我们对在地创作与地方剧团会不会需要更多想像空间? 我们从学校的戏剧专业教育开始思考,透过国立台南大学戏剧创作与应用学系对「社区剧场」、「教育剧场」这些有别于其他学校的诉求,重新思考毕业后的学生回到、或是来到「地方」如何进行创作?这次邀请到山东野表演坊团长尉楷,以及斜杠青年创作体的朱怡文、林谦信与周韦廷,四位毕业自台南大学的学生,回头检视自己的教育背景,回应到现在的创作模式,乃至于整体生态。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场景3:山海的篝火
刘尉楷:山的东边一群野孩子,在不断摸索中亲近家乡
网路搜寻「山东野表演坊」,发现它早在1999年成立,是花莲第一个立案的在地剧团,历史悠久却给人一种新世代耕耘地方的青春气息。
-
特别企画 Feature 观看的方式 观演关系
以移动的身体记忆地方,改写日常
当观者从黑盒子剧场走入现实空间中的「地方」,原本对于黑盒子空间可透过不同展演重新塑造单一空间的想像,替换成一座城市、一个街道社区、一栋特定建物、一段交通枢纽与运输系统,有时候打开的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可能性,有时候则是透过身体感觉城市的流动,有时候是倾听一个地方从观者主体身体的漫步移动、感官对周遭环境讯息的接受与交换,都让原本制式的展演关系,发生一定程度上的变化。
-
特别企画 Feature 提案4:跑吧!走吧!到自然里 把身体交给环境,看看会长出什么
TAI身体剧场
疫情打乱了TAI身体剧场的脚步:演出延期、发展中的计划行程延宕,就连舞团栖身的工寮也被房东告知要收回转售但TAI仍能把日子过得充满坚定的动感,身体训练依旧进行,没有演出的生活放缓节奏,种菜、煮饭,还有重返最能沉淀内在的仪式织布。期待在未来的新家,在生活的重返之后,也让排练和创作自然而然地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