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艺术节」潮流来袭,归返地方与驻扎家乡的两种观看(上) |
林昆颖(左)与杨富民(右)
林昆颖(左)与杨富民(右)(刘璧慈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艺术(家),与它们的产地(三) 林昆颖X杨富民

「地方艺术节」潮流来袭,归返地方与驻扎家乡的两种观看(上)

以「地方」为单位的策展、艺术节╱季、音乐祭等,在近年蔚为风潮,像是今年下半年单就花东地区就有「台东艺穗节」、「池上秋收稻穗艺术节」、「台东光祭」、「Taiwan PASIWALI Festival 原住民族国际音乐节」、「Palafang花莲跳浪艺术节」、「花莲城市空间艺术节」等,横跨不同艺术领域与族群,主办单位也包含公、私单位。但,这些艺术节各自的定位为何?诉求的主题与观众是什么?真的与这个「地方」有绝对的关系?反过来说,这些地方艺术节又非得、或只能与这个地方有连结吗?

于是,本期杂志邀请花莲县牛犁社区交流协会的杨富民担任客座总编辑,并作为对谈人,与甫完成2022年花莲城市空间艺术节规划的林昆颖,从一个「从未离开花莲的花莲人」与另一个「离开花莲许久的花莲人」的对话,重新开启我们对「地方」、「策展」与「艺术节」的想像。

以「地方」为单位的策展、艺术节╱季、音乐祭等,在近年蔚为风潮,像是今年下半年单就花东地区就有「台东艺穗节」、「池上秋收稻穗艺术节」、「台东光祭」、「Taiwan PASIWALI Festival 原住民族国际音乐节」、「Palafang花莲跳浪艺术节」、「花莲城市空间艺术节」等,横跨不同艺术领域与族群,主办单位也包含公、私单位。但,这些艺术节各自的定位为何?诉求的主题与观众是什么?真的与这个「地方」有绝对的关系?反过来说,这些地方艺术节又非得、或只能与这个地方有连结吗?

于是,本期杂志邀请花莲县牛犁社区交流协会的杨富民担任客座总编辑,并作为对谈人,与甫完成2022年花莲城市空间艺术节规划的林昆颖,从一个「从未离开花莲的花莲人」与另一个「离开花莲许久的花莲人」的对话,重新开启我们对「地方」、「策展」与「艺术节」的想像。

时间:2022/12/08  10:30-12:00
地点:大稻埕
主持 黎家齐
记录整理 吴岳霖

Q:昆颖跟富民都是花莲人,却是很不同的案例,一位离开花莲许久,一位则一直居住在花莲。想就你们过去的经验,对于花东地区的移居与定居有什么观察?

林昆颖(简称林):我从小就有个直觉,我要离开花莲。大学上来台北,与花莲的关系就是「空空」的,返家就是过节,很少去感受到「花莲到底有什么好玩的?」。我老家是饭店业,从小都每天看到大量游览车来来去去的,旅客就是来观光,来玩的,去太鲁阁、去石梯坪,风景名胜,我从小一直听到这些地方,但都没有真的去过,也没有爱上过。接近30岁时,因为艺术团队的关系,开始想寻找地方材料,开始探索,回到花莲的眼光开始不同了,与花莲有关的事物开始有趣,愈挖愈深。

杨富民(简称杨):我没有离开花莲,是因为对自己家乡情感太深。至于,「社区营造」是从我父母开始做,从小就跟著他们。现在的牛犁社区交流协会,是我父母一起创立的,然后带著社区里的孩子们一起做事。像现在在灌明年即将整修完成的戏院的水泥,就有很多哥哥、姐姐们回来帮忙,都是小时候一起在协会里做事情。因为大家都有在社区一起成长的经历,所以对「家」的感觉也会更强烈。

我大概3岁的时候,父母搬回花莲,因为工作忙碌把我交给阿嬷照顾。同时,我阿嬷也在照顾有智能障碍的表哥,那时候刚好是在学语言的黄金年龄,直到后来,父母才发现我讲话怪怪的,于是我上幼儿正音班一直到小学3年级。到了民国90年初,开始盛行文化体验,每个社区都在做文化导览。记得我第一次导览,带的是一群看起来就像老师的人,但我讲话会结巴、讲不清楚,他们都一直鼓励我,这让我慢慢敢在人群里讲话。所以,我觉得我的语言治疗是在社区里面完成的。

虽然没离开过花莲,但过程中也遇到不同阶段。像是昆颖提到18岁离乡的那种感觉,我仍然有过。虽然我的第一志愿是东华大学华文系,但还是会去面试其他大学,去到台中、台北等地方,走出火车站看到那个画面,还是会激起冒险感,好像住到这个城市会是件好玩且兴奋的事情。

但在我面试完一个礼拜,再次回到花莲火车站的那一刻,走出后站,看到山,才发现那座山像是定锚,标记了自己的家。在离开花莲的那一个礼拜里,我都在想怎么跟我妈说要离开花莲;但一回到花莲、看到山,这件事情就连讲也不想再讲了。

林:你怎么那么好,我那时候一心只想离开花莲!(全场笑)

我出生的时候,花莲市有一个很大的城市移动,火车站从位于海边的旧站移往山边,从东边移到西边。这个动态很大,旧火车站的产业型态开始改变,慢慢沉寂,大概就是1979年到1980年左右。

在2000年前后,有一批人从外地迁居花莲,特别的是这批人有些带著文化性,是深度探索的开发者,喜欢花莲,也就在花莲定居了。最早是开咖啡厅,然后从咖啡厅蔓延出整理型的文化事业,花莲的气息跟文学是紧密的。有趣的是,花莲的地理性,让这些栖居者得以散点开发,慢慢再连结起来,成为隐性却绵密的连线网络。

杨:我的观察是大概在2014年到到现在,就像昆颖讲的,可以感觉到有一群特别的文化分子来到花莲定居。但是,这不能完全归结于学运,因为我认为学运是某种累积的结果。就像我问我同学、或是移居到花莲的人,他们都有一种跟上一个世代差别很大的台湾意识持续在成长,这种意识慢慢推动大家开始去探索台北以外的台湾——强烈探索台湾是什么?

移居的人对外都显得很积极,但内在可能是焦虑的——他们大概都说,我来这边寻找个安身立命的地方。但是,我会想问:你在台北又有什么好不安身立命的呢?

林昆颖与杨富民(刘璧慈 摄)

Q:离开花莲这么久之后,昆颖再回到花莲,不管是策展、回家、旅游,是如何重新看待「花莲」这个地方的?以及怎么再次跟「花莲」产生关系的?

林:我当时也不是要逃离花莲啦。移居台北后,习惯的栖居之地,基本上都有著花莲的影子,我住到芝山那一带,主要是因为旁边的磺溪与阳明山,都会感也不强,前水后山是很熟悉的味道,住下来到现在也没有离开。

杨:离水近,好像就有种魔力、或是魅力。

林:回头探找,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动作。一直往前冲到某个程度之后,回头一看,才发现,走过来的这条路很宽很大。

做文博会的时候,有机会可以做「地方馆」。因为我是花莲人,就觉得一定要策划「花莲馆」,并不是刻意的,就是一种直觉。其实我对花莲并不是充满著无比热情,或是知道要为花莲做什么,纯粹地觉得不能没有。后来变成一种坚持,大家就会说:「你对花莲很有爱!」,然而不是那样的!(笑),这反而成为一种触发,在累积大量资料、去认识更多的人,看见更多环境,才发现花莲是特别的,所谓的「后山」是神秘而珍贵的。

随即,花莲县文化局长邀我们来策划花莲城市空间艺术节,我订的主题是「温花莲」,就是「提问」,那个提问也是我对离开的反问。我觉得花东通常都是自问自答的环境底下,遇到一个问题后产生自己的解决方法,然后形成花莲的特有态度。土法炼钢是有的,也鲜少有人能把它整理成一个系统——或说,不是外来的系统,而是自发性的整理成一种论述的系统。

像是把花莲大排(水沟)盖起的「日出大道」,就是个争议很多的建设。我跟富民认识就是因为日出大道。去年我要做花莲城市空间艺术节,就访问很多日出大道周遭的里长,其实大家意见不一。其实从日据时代,那里就是花莲很重要的大排,但因为每年气候不同,有时候会淹水,那就必须去做副排,让水短暂疏通,几年后又淹。这就是兵来将挡水土掩的短效智慧,有时做对有时做错。我多期待一个整体的都市规划,来从长计议,但往往在资源不够充足的状态下,只能遇到问题解决一下的短期效应。

文学、诗歌的书写对花莲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慢慢的把花莲从「属地」带到「属人」。大概在2000年前,我觉得整个台湾都是很属地的,不断开发,但从1995年的社区总体营造之后开始有属人的特性,就是我们来关怀族群,比如说身障、高龄,或者是少子化等会被照顾,那就进到属人的时代,也代表人们的知识水平上升,开始重视人道与分众关怀。所谓的「世代隔阂」,我都觉得不叫「隔阂」,其实是大众智识的进步,所带来的实践手法演进。当地方的智慧一起往前走一步,建设就会跟上一些,开始会总体建设的概念,让我开始期待10年、20年后的花莲。

林昆颖与杨富民(刘璧慈 摄)

Q:昆颖在不同地方进行策展,例如台北、花莲等,如何设定不同的策略?

林:我经历过3种策展,刚好也是我对节庆活动的3种类别的定义。第1种是地方节庆,第2种是城市展会,最后是世界博览会。

地方层级,我认为一定要具有「纪念性」。纪念一个事件,甚至纪念一颗大石头也可以。第2种是城市层级,宣告城市的进步,其具有「交流性」,包含与国际城市连结、对话,其中鼓励人的流动,也就是「观光」产业的带动,是城市级活动的重要诉求之一。再来就是博览会层级的,台湾灯会、世大运、奥运、花博都是,是具有产业前瞻性与经济发展的商业能量。这3种层级的任务与作法都完全不同,规模与资源的必要条件也大不同。

遇上花莲城市空间艺术节,首先要去定义一下,它是城市级还是在地层级?如果是在地,首先就得找出要「纪念」的核心,所以我在第一年就拉出了「日出」,这个东岸珍贵的景观。那么,若是设定它为城市层级,就得定义:我们的城市在哪方面进化了,建设、政策还是环境?准备好要交流了吗?观光服务产业链有共识了吗?城市层级的节庆,必然需要协调性十足的跨局处政府。

于是,今年还是延续了去年的纪念「日出」,我认为地方性的活动要有个持续工作、作业方法的培养,那会是种内在能量。而今年又将全花莲表演艺术团队连结起来,去回应文化局的表团育成计划,去成为一种内蕴精神,要十分信仰自己的生命力。

林昆颖X杨富民 「地方艺术节」潮流来袭,归返地方与驻扎家乡的两种观看(下)

2022花莲城市空间艺术节《日出舞台》演出现场。(2022花莲城市空间艺术节 提供)
《富世漫步—有火的地方就有故事》(高穆凡 摄 山东野表演坊 提供)
《富世漫步—有火的地方就有故事》(高穆凡 摄 山东野表演坊 提供)
2022花莲城市空间艺术节《日出舞台》演出现场。(2022花莲城市空间艺术节 提供)

林昆颖

豪华朗机工共同创办人,华丽逻辑有限公司创意总监。近年担任台北世大运开幕导演群、台北「白昼之夜」艺术总监(2021、2022)、台湾文博会总策展人(2021、2022)、花莲城市空间艺术节艺术总监(2021、2022)。

杨富民

东华华文文学系毕业,现为社区工作者。任职于社团法人花莲县牛犁社区交流协会,专职社区营造与辅导、地方发展、青年培力及地方文化与艺术工作。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3/01/31 ~ 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