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昆颖(左)与杨富民(右)(刘璧慈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艺术(家),与它们的产地(三) 林昆颖X杨富民

「地方艺术节」潮流来袭,归返地方与驻扎家乡的两种观看(上)

以「地方」为单位的策展、艺术节╱季、音乐祭等,在近年蔚为风潮,像是今年下半年单就花东地区就有「台东艺穗节」、「池上秋收稻穗艺术节」、「台东光祭」、「Taiwan PASIWALI Festival 原住民族国际音乐节」、「Palafang花莲跳浪艺术节」、「花莲城市空间艺术节」等,横跨不同艺术领域与族群,主办单位也包含公、私单位。但,这些艺术节各自的定位为何?诉求的主题与观众是什么?真的与这个「地方」有绝对的关系?反过来说,这些地方艺术节又非得、或只能与这个地方有连结吗?

于是,本期杂志邀请花莲县牛犁社区交流协会的杨富民担任客座总编辑,并作为对谈人,与甫完成2022年花莲城市空间艺术节规划的林昆颖,从一个「从未离开花莲的花莲人」与另一个「离开花莲许久的花莲人」的对话,重新开启我们对「地方」、「策展」与「艺术节」的想像。

以「地方」为单位的策展、艺术节╱季、音乐祭等,在近年蔚为风潮,像是今年下半年单就花东地区就有「台东艺穗节」、「池上秋收稻穗艺术节」、「台东光祭」、「Taiwan PASIWALI Festival 原住民族国际音乐节」、「Palafang花莲跳浪艺术节」、「花莲城市空间艺术节」等,横跨不同艺术领域与族群,主办单位也包含公、私单位。但,这些艺术节各自的定位为何?诉求的主题与观众是什么?真的与这个「地方」有绝对的关系?反过来说,这些地方艺术节又非得、或只能与这个地方有连结吗?

于是,本期杂志邀请花莲县牛犁社区交流协会的杨富民担任客座总编辑,并作为对谈人,与甫完成2022年花莲城市空间艺术节规划的林昆颖,从一个「从未离开花莲的花莲人」与另一个「离开花莲许久的花莲人」的对话,重新开启我们对「地方」、「策展」与「艺术节」的想像。

时间:2022/12/08  10:30-12:00
地点:大稻埕
主持 黎家齐
记录整理 吴岳霖

Q:昆颖跟富民都是花莲人,却是很不同的案例,一位离开花莲许久,一位则一直居住在花莲。想就你们过去的经验,对于花东地区的移居与定居有什么观察?

林昆颖(简称林):我从小就有个直觉,我要离开花莲。大学上来台北,与花莲的关系就是「空空」的,返家就是过节,很少去感受到「花莲到底有什么好玩的?」。我老家是饭店业,从小都每天看到大量游览车来来去去的,旅客就是来观光,来玩的,去太鲁阁、去石梯坪,风景名胜,我从小一直听到这些地方,但都没有真的去过,也没有爱上过。接近30岁时,因为艺术团队的关系,开始想寻找地方材料,开始探索,回到花莲的眼光开始不同了,与花莲有关的事物开始有趣,愈挖愈深。

杨富民(简称杨):我没有离开花莲,是因为对自己家乡情感太深。至于,「社区营造」是从我父母开始做,从小就跟著他们。现在的牛犁社区交流协会,是我父母一起创立的,然后带著社区里的孩子们一起做事。像现在在灌明年即将整修完成的戏院的水泥,就有很多哥哥、姐姐们回来帮忙,都是小时候一起在协会里做事情。因为大家都有在社区一起成长的经历,所以对「家」的感觉也会更强烈。

我大概3岁的时候,父母搬回花莲,因为工作忙碌把我交给阿嬷照顾。同时,我阿嬷也在照顾有智能障碍的表哥,那时候刚好是在学语言的黄金年龄,直到后来,父母才发现我讲话怪怪的,于是我上幼儿正音班一直到小学3年级。到了民国90年初,开始盛行文化体验,每个社区都在做文化导览。记得我第一次导览,带的是一群看起来就像老师的人,但我讲话会结巴、讲不清楚,他们都一直鼓励我,这让我慢慢敢在人群里讲话。所以,我觉得我的语言治疗是在社区里面完成的。

虽然没离开过花莲,但过程中也遇到不同阶段。像是昆颖提到18岁离乡的那种感觉,我仍然有过。虽然我的第一志愿是东华大学华文系,但还是会去面试其他大学,去到台中、台北等地方,走出火车站看到那个画面,还是会激起冒险感,好像住到这个城市会是件好玩且兴奋的事情。

但在我面试完一个礼拜,再次回到花莲火车站的那一刻,走出后站,看到山,才发现那座山像是定锚,标记了自己的家。在离开花莲的那一个礼拜里,我都在想怎么跟我妈说要离开花莲;但一回到花莲、看到山,这件事情就连讲也不想再讲了。

林:你怎么那么好,我那时候一心只想离开花莲!(全场笑)

我出生的时候,花莲市有一个很大的城市移动,火车站从位于海边的旧站移往山边,从东边移到西边。这个动态很大,旧火车站的产业型态开始改变,慢慢沉寂,大概就是1979年到1980年左右。

在2000年前后,有一批人从外地迁居花莲,特别的是这批人有些带著文化性,是深度探索的开发者,喜欢花莲,也就在花莲定居了。最早是开咖啡厅,然后从咖啡厅蔓延出整理型的文化事业,花莲的气息跟文学是紧密的。有趣的是,花莲的地理性,让这些栖居者得以散点开发,慢慢再连结起来,成为隐性却绵密的连线网络。

杨:我的观察是大概在2014年到到现在,就像昆颖讲的,可以感觉到有一群特别的文化分子来到花莲定居。但是,这不能完全归结于学运,因为我认为学运是某种累积的结果。就像我问我同学、或是移居到花莲的人,他们都有一种跟上一个世代差别很大的台湾意识持续在成长,这种意识慢慢推动大家开始去探索台北以外的台湾——强烈探索台湾是什么?

移居的人对外都显得很积极,但内在可能是焦虑的——他们大概都说,我来这边寻找个安身立命的地方。但是,我会想问:你在台北又有什么好不安身立命的呢?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林昆颖

豪华朗机工共同创办人,华丽逻辑有限公司创意总监。近年担任台北世大运开幕导演群、台北「白昼之夜」艺术总监(2021、2022)、台湾文博会总策展人(2021、2022)、花莲城市空间艺术节艺术总监(2021、2022)。

杨富民

东华华文文学系毕业,现为社区工作者。任职于社团法人花莲县牛犁社区交流协会,专职社区营造与辅导、地方发展、青年培力及地方文化与艺术工作。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